时空“流程”应成为管理分析的红线

2017-12-22 07:09康善招
东方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管理分析流程

康善招

摘要:只有以时间流程分析作为管理分析的主线脉,并配合以相应的影响要素分析——空间分析,这样的管理分析才“有血有肉”,才生动。也只有建立在时空分析基础上的管理理论才是真正科学的理论,才能对管理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管理分析;时空流程;思维逻辑

一、关于管理的思维方式

管理是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与方法。那么如何实现目标,应该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下图是结合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的完整的“管理分析一般模型”。图中,以中间粗线为中线,将图形分为两个部分,线上部分为主要是空间思维分析模型,线下部分为时间流程分析模型。

1、基于空间思维方式的管理分析模型主要是基于影响管理效果的环境变量要素的分析。空间思维分析的基本思路是:目标能否实现受到相关变量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影响目标实现的相关要素处理好,目标的实现才有保障。当然,影响目标达成的环境变量因素也因所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概括分析。

2、基于时间流程思维方式的管理分析模型是将管理理解为实现目标的过程。运用解剖麻雀的分析方式,这个过程一般也包括三个交织在一起的过程:第一个过程就是一个事物的过往过程,即历史演化过程。第二个过程就是即将发生的过程,也就管理者努力奋进的过程。第三个过程就是管理中人们的认知与心理过程。上述三个过程的发生、发展是交织在一起互动进行的。

二、运作流程分析是管理分析的主线

1、从时空逻辑上看,管理的过程就是组织运作的流程

目前国内管理学教科书普遍强调管理职能而非从管理流程角度分析。而具体有哪些管理职能,有关的管理大师并没有较为一致的观点,有的将它概括为: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领导职能、创新职能、协调职能。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教科书运用欧美学者的观点将之概括为“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我们认为当今教科书过多地拘泥于单纯的管理职能的探讨是有失偏颇的。这是因为:首先,管理职能内涵与外延过于宽泛,实在不是用有限的几个词汇所能概括得了的,过多拘泥于管理职能的探讨反而会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其次,如果用“管理职能”的分析来作为管理学教科书的“红线”,其逻辑的科学性也备受拷问,甚至有些不靠谱,因为它既不合乎时间逻辑,也不太合乎空间逻辑。再次,用“管理职能”来作为贯穿管理理论教科书的“红线”,似乎与管理自身的这种“流程”特性似乎也不匹配,不能把管理的本质属性有效地体现出来。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来认识这些管理职能,即不单纯只是将“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理解为纯粹的管理职能,而是将其理解为在管理目标实现过程中“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几个管理流程或管理阶段。

2、管理理论的发展研究就是对管理流程的发展研究

回顾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加深对此一论点的理解:在科学管理理论出现前,古代先贤及管理思想探索者们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影响管理的因素角度分析有关的管理问题:古埃及、古巴比伦有人已经提出了管理中的责权利对等的物资与精神激励的管理思想;几千年来中西方管理中知识经验的传承与心理激励的作用也一直是管理科学理论探索者们关注的核心;古希腊的色诺芬、柏拉图等人甚至从不同角度天才地提出了管理中不同人群须各司其职的早期分工思想,这些思想甚至成为亚当·斯密作为财富理论的中心话题;尤其需要我们关注的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先贤们甚至已经智慧地总结出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管理分析模式,这一分析模型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基因”,并一直影响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但尽管先行的管理思想探索者们有诸多创新与贡献,但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始终没能跳出“影响因素”分析这个桎梏。加之缺乏科学的心理分析与流程分析,致使管理思想始终没能走上科学的正轨,科学的管理理论也因此迟迟呼之不出。作为管理理论体系的缔造者,科学管理理论一开始就把流程分析作为管理分析的重点。早期的管理理论探索者泰勒、法约尔、韦伯等所作的管理研究,基本都是基于管理流程合理性分析与研究,代表古典管理理论之精华的“泰勒制”的核心就是将管理流程设计紧凑,使之更加科学。由质疑并批判古典管理理论而诞生并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管理理论,虽然在人性论与价值观等的看法上与古典管理理论针锋相对,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他们更加强调人在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人的认知与精神激励在管理中的特殊作用,但人群关系有关认知与心理的分析,也牢牢地建立在科学的认知与心理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即由浅入深,由外在的物动引发内在的心动,并由内在的“心动”促成主体外在的“行动”的过程,有藉与此,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更是提出“管理就是激励”的定义(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1997)。二戰后被广为推崇的战略管理理论核心思想就是要站在全局、整体、长远的角度来看待并开展管理,强调关注目标的实现,因此在管理中,各个阶段与环节都应该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最终目标的高效实现。显然它强调了流程合理性的内容。80年代后期由哈黙,钱皮等发起的“企业再造”运动,其核心思想认为,随着电脑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须对原来基于传统技术的管理流程进行再设计,根据新的流程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否则无法发挥并显示出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因此其实质也是建立在流程的科学分析与设计基础之上。

3、现实的管理应当以流程合理化为基石

现实的管理中,评判一个企业经营的好坏,我们习惯于用是否实现了企业目标来判断,但对于尚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企业来说,评价企业经营方式的合理与否,则必须依据其管理的技术平台基础上,看其流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恰当,如果流程设计得恰当,合理,那么就是好的管理,否则就意味着是糟糕的管理。例如,在传统的技术平台下,企业的实行金字塔式的层级制管理是必须的,否则高层管理者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但互联网络平台下,管理者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几何级数提升控制的效率,但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则势必造成冗员,进而影响企业的效率。除了作为综合基础学科的管理学的教材与教学以外,我们认为,其他一些管理管理学分支学科也应遵循以时间流程分析为主线,辅之空间环境分析相结合的思维分析模式;尤其是企业管理类学科的教材与教学,这样才能把管理的本质与科学的分析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也才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总之,只有真正理解了“流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分析流程
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在急性脑卒中抢救中的应用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建筑项目投资前期的造价咨询管理分析
“一课四备”磨课流程例说
铁路路基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分析
有关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分析
流程的量化
客户导向的流程如何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