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使用微信学习专业知识的行为研究
——以江南大学为例

2017-12-22 07:17惠恭健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娱乐性易用性意愿

惠恭健, 程 曦, 王 靖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大学生使用微信学习专业知识的行为研究
——以江南大学为例

惠恭健, 程 曦, 王 靖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无锡 214000)

在技术接受模型TAM基础上, 增加感知娱乐性、 资源优化性、 学习经验、 自我效能感四个变量, 提出使用微信公众号学习专业知识的扩展技术接受模型, 在江南大学开展抽样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从SPSS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 资源优化性对感知娱乐性、 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 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有显著影响; 学习经验和自我效能感也是影响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的因素. 因此, 可以从微信内容发布者对资源设计的优化、 引导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 组织专业相关研究性学习等方面, 提升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接受水平.

大学生; 微信; 专业知识学习; 技术接受模型

碎片化学习自提出以来, 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 微信平台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占据了现代人生活的极大空间. 如何让这些微信用户特别是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主动订阅并定期浏览、 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 仍面临诸多挑战.

已有研究包括对微信公众平台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探讨, 微信移动学习环境的创设, 基于微信的学习活动研究, 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等. 目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用信息系统理论调查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研究学习者对微信媒体学习的接受态度和影响学习者使用微信学习的因素, 有助于改善微信资源建设并提高学习者微信学习效果.

本研究中的微信学习是指: 利用移动碎片化时间, 通过微信平台获得课程或专业相关的推送资源进行学习, 并使用微信开展分享、 交流等学习活动的新型学习方式. 本研究只探讨大学生对微信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行为意图, 不涉及实际使用情况. 研究以TAM模型为基础, 结合UTAUT模型中的核心变量和调节变量, 突出微信公众号学习的特征, 构建了大学生使用微信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1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1.1 技术接受理论

Davis(1989)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如图1)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模型, 该模型用来预测和解释用户在接受信息技术系统时的态度和行为.

图1 技术接受模型(TAM)

技术接受模型认为, 用户的信息技术使用行为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 而行为意向会受行为态度的影响.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行为态度具有决定作用[1].

TAM模型提出后, 许多研究者立足于不同的领域对其进行扩展, 形成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 Venkatesh等人将其进行整合, 提出了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理论模型UTAUT. 该模型包括4个核心变量: 绩效期望、 努力期望、 社会影响、 促进条件; 4个调节变量: 性别、 年龄、 经验、 自愿性.

1.2 研究模型

本研究在Davis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 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 添加了资源优化性和感知成本变量, 量表参考刘根萍、 吴凤秀[2]的研究. 通过171份问卷的预研究, 发现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关于资源优化性的题项设立不太恰当, 不能验证预期的研究假设; 第二, 感知成本变量对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号学习专业知识的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并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第三, 感知有用性、 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受大学生先前微信使用、 学习经验、 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影响.

在第二轮研究中重新挖掘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所具有的特征, 结合顾小清教授关于微型移动学习可用性的原则, 改进了资源优化性的题项; 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感知娱乐性、 学习经验和自我效能感三个变量, 得出图2所示的大学生微信学习行为意图的扩展技术接受模型.

图2 扩展技术接受模型

2 概念界定及研究假设

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如图2)包括3个核心变量: 感知娱乐性、 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 3个外部变量: 资源优化性、 学习经验、 自我效能感; 2个目标变量: 使用态度、 行为意愿.

2.1 资源优化性(RO)

已有研究发现, 资源是实现学习和采用信息系统的一个关键因素, 也有很多研究解释了感知资源作为外部信念变量对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动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

本研究中的资源优化性是指微信公众号的界面设计、 导航设计、 内容设计和交互设计四个维度的特征. 鉴于界面设计和导航设计与感知易用性的题项类似, 因此, 问卷量表中只突出了后两个维度的特征. 对资源优化性提出以下假设: 资源优化性对感知娱乐性、 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2 感知娱乐性(PE)

感知娱乐性最早由Davis于1992年探索计算机使用动机时提出, 是指不考虑可预期的绩效结果, 用户独立感知的使用技术这一行为活动所产生的愉悦程度[3]. 已有大量研究分别验证了感知娱乐性对感知易用性和行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本研究所述感知娱乐性是指通过浏览、 阅读和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所带来的学习体验. 微信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 也将具有娱乐的性质, 本研究将感知娱乐性作为研究模型中的一个因素, 并作出以下假设: 感知娱乐性对感知易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从而影响感知有用性; 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2.3 自我效能感(SE)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有效控制影响自身生活各方面因素的信念和能力.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明了自我效能感会对技术的使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自我效能感指学习者认为自己有能力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中有效地获得学习成效, 有提升个人知识、 技能、 情感方面能力的信念. 提出以下假设: 自我效能感会对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作用; 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2.4 学习经验(LE)

Taylor和Todd曾根据技术使用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有经验组和无经验组, 经过研究发现, 两组的行为意愿存在显著差别[3]. Hassan Akour的研究也表明, 学习者的先前学习经验对学习者移动学习接受度有重要影响, 已经使用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学习者相对于没有使用过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有更强的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愿. 本研究中的学习经验是指大学生过往的使用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专业学习的经验, 假设为: 学习经验会对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2.5 感知易用性(PEOU)

感知易用性是指大学生所感受到的使用微信学习专业相关内容时操作或技术支持上的难易程度. 在使用微信进行学习时, 感受到的操作或技术支持越容易, 大学生越愿意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反之, 则接受程度降低. 假设如下: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产生作用.

2.6 感知有用性(PU)

感知有用性是指大学生认为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所具有的价值, 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能提高本专业知识、 技能和态度观念水平的程度. 感知有用性越强, 大学生使用微信学习的态度越积极, 继续运用这种方式学习的意愿越强烈. 提出假设: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2.7 使用态度(AT)

使用态度是指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 如果大学生对微信学习专业知识持正面态度, 那么他们开展微信学习的意愿就会增强; 反之, 意愿就会减弱. 假设如下: 使用态度对行为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2.8 行为意愿(BI)

行为意愿是指用户在使用某一特性信息技术时主观意向的强烈程度. 本研究的行为意愿是指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观意向的强烈程度.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 专业、 年级, 第二部分是大学生使用微信学习专业相关知识的行为意向. 问卷第二部分(见表1)包含8个变量, 即资源优化性、 感知娱乐性、 学习经验、 自我效能感、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 问卷除个别题项外, 多数采用Likert 5点量表测量法, 让参与者根据同意的程度对每个题项下设的非常同意(5分)、 同意(4分)、 不一定(3分)、 不同意(2分)、 非常不同意(1分)的五等分选项进行勾选.

表1 问卷量表设计

3.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选取江南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进行随机抽样. 问卷分两次进行发放和数据统计, 其中171份用于试测. 正式发放阶段, 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有效问卷294份, 问卷有效率98%. 使用SPSS和Excel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中被试的基本信息用Excel获得, 用SPSS分析问卷的信效度, 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性.

4 研究结果

4.1 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克隆巴赫系数进行信度分析. 标准值参照Fornell 和 Larcker (1981)提出的α>0.8为良好, 0.7<α<0.8为可接受. SPSS分析结果显示, 总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07, 资源优化性、 感知娱乐性、 学习经验、 自我效能感、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使用态度、 行为意愿的对应系数如表2.

表2 各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

这说明:总问卷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而且每个变量的一致性也基本符合可接受范围.

4.2 结构效度分析

采用SPSS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结构效度检验. 参考Kaiser(1974)的标准, KMO>0.8为良好, 累计解释方差至少大于40%. 本研究所得问卷的KMO值为0.908, Bartlett 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2818.006, 自由度为300, 达到显著(p<0.005), 累计解释方差为59.137%, 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提取8个主成分分析, 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4.

4.3 模型假设验证

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

表3 模型假设验证

**.在0.01(双侧 )上显著相关

从表3可以看出, 资源优化性、 感知娱乐性、 自我效能感、 学习经验以及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的假设都得到了验证. 资源优化性对感知娱乐性的影响较大, 而感知娱乐性对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 使用态度的影响较大, 说明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的内容设计是很关键的因素; 自我效能感对使用态度的影响较大; 学习经验对感知易用性、 使用态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说明微信公众号的操作具有低门槛的特征, 部分没有移动学习经验的大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微信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笔者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两个目标变量和两个中间变量的回归模型, 验证假设的有效性. 对本研究的研究模型进行修改, 得出图3和图4所示的微信学习专业知识的行为影响因素模型. 其中, 图3为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两个目标变量的影响因素模型, 图4为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核心变量的影响因素模型.

图3 使用态度和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

图4 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影响因素模型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有关感知娱乐性、 自我效能感、 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相符, 但以下三点有所不同. 第一, 刘根萍、 吴凤秀的研究中提到资源优化性, 并得出资源优化性对感知易用性、 感知有用性以及使用态度的正向影响[2]; 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符合微信公众号的资源优化性题项, 并引入感知娱乐性, 得出资源优化性会影响感知娱乐性的相关结论. 第二, 本研究在周彩霞[4]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聚焦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的学习行为研究, 因发现大学生利用微信公众号学习专业知识时对成本感知不明显, 故没有采纳感知成本这一变量. 第三, 学习经验对感知易用性、 使用态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可能因为微信公众号操作简单, 很多没有移动学习经验的学生对微信公众号学习专业知识这一学习方式也比较认同.

5.2 建议

5.2.1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与专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可以作为非正式学习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 这种资源所带来的成效并不是即时的, 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上, 看待问题的态度、 观念的培养、 解决问题的思路优化, 本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可以通过改进、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 来提高学习者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 进而提升公众号订阅者在相关专业知识、 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5.2.2 优化内容设计

研究发现, 大学生在微信公众号的选择和订阅上, 普遍倾向于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微信公众号的设计者和发布者应抓住这一点, 多推送些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 较具实用性的内容. 如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 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实用技巧等. 此外, 要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多一些易于引起读者注意的形式化的元素, 增加艺术感以吸引用户持续关注. 在设计和交互性方面, 大学生普遍认为微信公众号的界面和导航清晰明了, 但资源优化性中最后一个题项“微信公众号的发布者经常与用户交流对话, 发布一些投票等活动”的得分普遍不高. 这说明现有微信公众号还需优化改进.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以学习者为中心, 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仍然是很重要的.

5.2.3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习经验和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使用微信公众号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意愿, 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指导. 第一, 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者, 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较好的公众号, 以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 将非正式学习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 适当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和讨论活动, 培养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学习经验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关注并学习专业公众号上的内容, 定期做一些研讨和交流活动, 指导学生做研究报告,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可以提升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 充分利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提高大学教学的交互性, 还可以改善师生关系,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 孙元.基于任务—技术匹配理论视角的整合性技术接受模型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0:18.

[2] 刘根萍,吴凤秀.温州在校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09-114.

[3] 姜冰倩.面向终身学习的微信移动学习行为影响因素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31,33.

[4] 周彩霞.基于扩展TAM模型的大学生接受微信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5):7-11.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using WeChat to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llustrated with Jiangnan University

HUI Gong-jian, CHENG Xi, WANG 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000, China)

On the basis of TAM, four variables are added, including perceived entertainment,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elf-efficacy, which constituted of this model. Some students are picked from Jiangnan University to conduct a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correlation and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of SPSS indicates that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erceived enjoyment,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ttitude and behavior;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elf-efficacy are also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intention to use. Therefore, the following factors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ccept WeChat: Firstly, the publisher of WeChat should design elaborately; secondly, teachers should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o lear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ast but not least, teachers should organize research activities that are professional related based on the WeChat content.

university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G40-057

A

1009-4970(2017)11-0079-05

2016-11-13

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880085)

惠恭健(1973—), 男, 江苏无锡人, 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倩]

猜你喜欢
娱乐性易用性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新时期国产类型电影的创新之路
受众新闻娱乐性的不同心理类型探析
移动应用界面动效易用性研究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读者消费俱乐部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