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宁市海宁中学 柴志田
历史空间素养培育中的“时”与“势”
——以中国近代史复习课为例
浙江省海宁市海宁中学 柴志田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空间条件下发生的,这种空间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性。因此,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对历史事物赖以存在的空间架构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解释,才能让学生对历史事物有深刻而又准确的理解。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所说:“我们所有的判断都只能相对于时间和情境而存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让学生在历史空间的变奏中把握和理解历史事物“只能相对于时间和情境而存在”呢?
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空间,因此,一段在特定历史空间发生的事实本身,能够走进人们记录的视野,能够成为被后人所熟知的历史存在,必然是因为它在特定的时间点里,有不一般的历史记忆。
以中国近代史复习课为例,笔者以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为核心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沧桑。
教学片段:
出示材料: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官员耆英等人及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的英国战舰上签约。本约签订时原无定名,史籍中又称《江宁条约》。
道光二十三年,在虎门又签订具体的追加性条约,即《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含《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这些文件规定:倘若“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以平允”,还规定:英人在华“倘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
——徐梁伯,蒋顺兴《江苏通史晚清卷》
师:根据所学知识判断道光二十二年是公元哪一年?并概括《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列强获得的特权。
生1:道光二十二年是公元1842年。
生2:《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列强获得的特权是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
出示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是建立在推翻“秦制”的基础上。同盟会员居正为湖北军政府制定组织条例,……“其后各省先后光复……”。
与此同时,东南精英以苏、浙都督府代表名义,宣告两省共同发起临时国会,请各地“务恳公认”,并“即日举员来会”。在他们的努力下,临时国会如期成立。
鄂、沪两地代表齐集南京后,又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议决“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但黄兴仍无意赴任,使得临时政府迟迟不能成立。
江苏都督程德全通电各地都督,说:“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
——李志茗《旧邦新造: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之组建》
师:结合材料概述南京临时政府能够在1912年成立的主要原因。
生1: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生2:东南精英团结各地革命党人,组建了临时国会。
生3: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具有崇高的威望。
出示图片:(见图一)
图一
师:根据图片信息,判断图片描述的历史事件。
生:南京大屠杀。
出示图片:(见图二)
图二
师:图片所述事件发生于哪一年?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1949年4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历史不仅指过去发生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本身的记录。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从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再到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和1949年南京解放,笔者以时间点为轴,让南京这座城市因为时间点的变化成为了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中一个重要而又富有深刻内涵的历史存在。一座城市因时间点的变化,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这座城市也就有了其历史存在的意义,进而让它走进了人们记录的视野。在时间点的变奏中,历史空间因此而“存活”。
人类是在特定的空间里创造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文明的交融,历史的形势也会随之发生变迁。在这种历史形势的变迁中,历史空间也就会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历史空间的理解也就会充满灵动性。以中国近代史复习课教学为例,笔者以重庆这座城市为切入点,在近代中国不同的历史形势变迁中对重庆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剖析,让学生对重庆这座城市在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理解更富有灵动性。
教学片段:
出示材料:光绪二十一年中日某条约规定:
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四川省重庆府)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师:据材料判断该条约的名称,并指出光绪二十一年是公元哪一年?
生:中日《马关条约》。光绪二十一年是公元1895年。
师:从列强入侵的角度分析重庆开埠通商有何影响?
生: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深入内地。
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条约对中国近代经济变迁有何影响?
生:列强在中国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出示材料:
?
师:材料中重庆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人口数量大大增加;非本地籍贯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大提高;从事商业人口数量增加;公务员比重大大增加。
师:从时间角度阐释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外来人口迁入;政府机关和民族企业的内迁。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上述的教学片段,笔者以近代重庆这座城市为例,让学生认识重庆这座城市在近代历史中发展变迁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剖析。重庆是一个内陆城市,以重庆开埠为切入点,在近代中国遭受列强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形势下,重庆的开埠通商体现了列强对华侵略逐步深入内地并直至长江中上游地区,这一方面反映了列强自身的发展诉求——进一步加大侵华力度,从而获取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更多的原料产地,另一方面重庆开埠通商客观上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继而延伸到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历史大形势下,引导学生对重庆市人口变化的特点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爆发,沿海地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大量沿海人口、政府机关、民族企业的内迁。历史形势变化的比较,培养了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形势中对历史空间进行观察、分析的历史意识和思维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空间在历史形势变迁过程中的灵动性。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空间进行历史活动的。并且历史空间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它因历史时间而存活,因历史形势的变化而更加富有历史意义。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于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将历史空间置于特定历史时间和历史形势的“边框底纹”下加以考量,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空间的“存活”与“灵动”,从而也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空间获得相对全面和准确的理解。
编辑/佟馨E-mail:101038125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