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规律,理脉络,经历知识发生过程
——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

2017-12-22 03:33浙江省义乌市东洲小学方健伟
数学大世界 2017年33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分配律式子

浙江省义乌市东洲小学 方健伟

循规律,理脉络,经历知识发生过程
——以《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为例

浙江省义乌市东洲小学 方健伟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意义的理解,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过程,理清乘法分配律是“从哪来”、“是什么”、“到哪里”,在教材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形式,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运算能力

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要尝试通过计算、想象、动笔画画、动态演示等,有效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避免学生只关注形式的变化,忽视给这种变化提供直观的支撑,从而为后续正确、灵活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一、提炼生活,经历探究过程

(一)引入情境,列出算式

1.出示具体生活情境:贴瓷砖。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竖着看,侧面墙一列贴8块,贴了4列;正面墙一列贴8块,贴了6列。

生2:横着看,上半部分贴白色瓷砖,每列3块;下半部分贴蓝色瓷砖,每列5块。

生3: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反馈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

① 3×10+5×10 ②(3+5)×10

=30+50 =8×10

=80(块) =80(块)

③ 4×8+6×8 ④(4+6)×8

=32+48 =10×8

=80(块) =80(块)

师:你看懂了哪个算式?说一说。

生1:方法1先算白色瓷砖的块数,再算蓝色瓷砖的块数,最后加起来。

生2:方法2先算一列白加蓝有几块,再算10列共几块。

生3:方法3先算侧面白和蓝,再算正面白和蓝,最后加起来。

生4:方法4先算一行侧面墙和正面墙有几块,再算8行共几块。

师:4个算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1:答案都是80。

生2:第2种和第4种方法都有括号,另两个没有。

生3:3×10+5×10=(3+5)×10,4×8+6×8=(4+6)×8

师:为什么可以写成等式?

生:等号两边都是用同样的条件求同一个问题,只不过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都是相同的。

4.小结:根据具体情况,有些问题可以“分着算”,也可以“配着算”。

(二)发现规律,验证规律

1.举例说明。

师:像这样的式子还能写出一些吗?这些式子相等吗?

生:36×5+34×5 =(36+34)×5,就是36个5加34个5等于70个5,右边70个5,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师:还能举一个这样的式子吗?自己写一个。

师:像这样的式子,能写出不相等的吗?

生1:6×6+4×9和(6+4)×6。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2:有一个数不对。

师:怎么样会变相等?

生3:把9变成6。

生4:就是“6个6”加“4个6”,共有10个6,右边也是10个6,,因此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小结:这样的等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规律。

【分析:从生活情境入手,发现规律属性。通过寻找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感受等值变形的特点,初步发现规律。在找寻不相等的式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式子有一定的条件,但却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经历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二、 建立模型,梳理规律属性

(一)表述规律,内化理解

1.师:请大家把这种规律写一写,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反馈学生对规律的表述情况。

师:这些表示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点?

3.小结:都有一个相同的数乘两个不相同的数,它等于这个数分别乘那两个数,再把积相加。我们一般把这样的规律用字母式“(a+b)×c=a×c+b×c”来表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二)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判断下列算式对不对,如果不对,说明理由。

(1)6×4+4×3=(6+4)×3。

生:对!

(2)9×(4+6)=9×4+9。

生:错,应该等于9×4+9×6。

(3)4×5+5×9=4×(5+9)。

生:不对,4×5+5×9应该等于5×(4+9)。

2.上衣46元/件,裤子54元/件,买8套服装需多少元?

生1:(46+54)×8。

生 2:46×8+54×8。

师: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如果上衣125元/件,裤子90元/条,现在喜欢哪种算法?

生:第二种,分着算。

师:同样的问题有时分着算方便,有时配着算方便,具体问题应具体分析。

【分析: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或方式表达,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学生习惯了“配”着算,往往忽视了“分”着算,因此设计“分”着算更方便的练习,帮助他们进一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发现其本质属性。】

三、变式练习,凸显规律本质

(一)沟通联系,理清关系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并不陌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名字而已,现在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过往教材中的乘法分配律“现象”)

(1)一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计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2)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3)长方形周长计算中的乘法分配律。

(二)变式练习,拓展模型

1.思考:有一个长方形果园,长30米,宽20米。扩大规模后,现长度为80米,宽不变。想一想,这个果园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用自己的方法解决,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生1:先分别算出原来果园和扩大规模后果园的面积,再相减就能算出增加的面积。也就是80×20-30×20=1000(平方米)。

生2:我把所求的问题想象成两个长方形沿着宽进行重叠,再求出多余的部分。多余的部分是一个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80-30)米和20米,因此面积是(80-30)×20=1000(平方米)。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两个长方形的重叠过程。

师:比较80×20-30×20和(80-30)×20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发现?

生1:答案是相等的。

生2:两个乘法算式里都有一个20。

生3:老师,这也是乘法分配律吗?

师:是的!这也是乘法分配律。请你写出算式验证,并用字母归纳。

2.练习。

① 102×47; ② 25×39+25。

师:能用乘法分配律解答吗?

生1(疑惑):能行吗?

生2:乘法分配律很重要的功能是简便,可以尝试将题①转化成102×47=(100+2)×47,这不就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3:25×39+25表示的是39个25加上1个25,可以写成25×(39+1)=25×40,计算就更方便了。

师:大家很能干,其实乘法分配律最大的作用就是给计算带来方便,虽然后两题不是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格式,但也可以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模式。

【分析:利用直观模型,进行乘法分配律“减法”形式的拓展。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结构与原理,运用模型进行推理、解释、判断和应用。沟通与原有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应遵循“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重视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回顾此前的方法,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教学思路,将前后知识有序相连,使习得的知识实现更高层次的巩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贯通。鼓励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明白“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借助原有的知识解释。这样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分配律式子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用一样的数字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活用根表示系数巧求多参数式子的取值范围
研究式子的常用工具
基于学情,把握本质,深层建构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