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合一 双乐齐鸣
——李白的笛箫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诗对比赏析

2017-12-22 09:02曾莹莹深圳市美术学校广州518002
名作欣赏 2017年30期
关键词:琵琶唐诗白居易

⊙曾莹莹[深圳市美术学校, 广州 518002]

诗乐合一 双乐齐鸣

——李白的笛箫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诗对比赏析

⊙曾莹莹[深圳市美术学校, 广州 518002]

唐代诗人李白钟情于笛箫,白居易则嗜琵琶如命,这与两大诗人对艺术的审美追求有关,他们都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诗乐合一”的传统。管吹乐器笛箫演奏简单、抽象朦胧,更能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品格,而弦鸣乐器琵琶则技法复杂、内容具体,更能反映白居易的现实主义情怀。但音由心生,从乐器作为情感的载体来说,两大音乐诗委婉幽怨,双乐齐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乐合一 李白 笛箫诗 白居易 琵琶诗 双乐齐鸣

泛读《全唐诗》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盛唐诗人李白钟情于管吹乐器笛箫,中唐诗人白居易则钟情于弦鸣乐器琵琶。本文利用“全唐诗库”对李白涉及笛箫及白居易涉及琵琶的诗作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详见如下。

李白的笛箫诗(共30首)

白居易的琵琶诗(共17首)

为何两大诗人钟情于两乐并写下了与此相关的大量诗作呢?在探究其原因之前,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诗歌和音乐的关系。

“诗乐合一”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主要脉络,自古以来诗歌和音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尚书·舜典》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毛诗正义·序》孔疏亦云:“在心为志,出口为言,诵言为诗,咏声为歌,播于八音,谓之为乐。”诗歌本身具有韵律,谱上曲调,成为音乐,即可歌唱,广为传播。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代,诗歌和音乐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诗借乐而广为流传,乐因诗而闻名于世,两者相映生辉。唐代既可称为“大唐诗国”,亦可称作“大唐乐国”。一部《全唐诗》似乎就是一部断代音乐史,更是一部音乐百科全书。“《全唐诗》共收入48000多首诗文,其中仅诗题上描写乐器和乐曲的诗文就有300多首,而内容上关于赏乐的诗篇达400首。”唐诗与音乐相辅相成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唐诗本身具有音乐化特点,谱上曲调即可传唱,而且表现在音乐大大丰富了唐诗创作的内容题材。唐代的文人们大都多才多艺,既是诗人,也是音乐家,他们在诗歌和音乐领域的双重造诣大大促进了唐诗与音乐的联姻,李白和白居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下面将从李白的笛箫情缘、白居易的琵琶情结及双乐齐鸣三方面来进行对比赏析。

一、李白的笛箫情缘

李白对笛箫情有独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审美追求。中国文艺,就其历史和整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简约与繁细两个大系。小说中的短篇与长篇,诗歌中的绝句与歌行、乐府,音乐中的小品与大曲等等都是如此,而李白显然属于第一大系的人物。他的诗作,其最高成就者,总体来说在于极其简练的绝句,如“床前明月光”“朝辞白帝彩云间”等五、七言绝句,几乎家喻户晓,经久传诵。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是李白的文艺美学追求。

笛,是中国古老的民族管吹乐器。唐代以前横吹和竖吹的竹管乐器统称为“笛”,而从唐代开始才把竖吹的称为“箫”、横吹的称为“笛”。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笛,蒙膜助声,使笛子的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音量大大增加,音色清脆悠扬,极大地丰富了其艺术表现力。与其他乐器相比,一支制作简单的笛或箫,没有半音、和声和复调,却可以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更具有含蓄、抽象、朦胧的艺术特质,更能激发人们的主观想象,为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思想驰骋的空间。因此,在众多乐器当中,笛箫音乐可以说最具有浪漫主义品格和色彩。

对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而言,他善于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诗歌风格自由飘逸、想象瑰丽奇特,而笛箫艺术恰恰最适合表现这种思想特质。与此同时,李白深谙“诗乐合一”之道,把握诗歌和音乐的艺术共通之处,在诗歌创作中对笛箫艺术进行了细致描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

——夜深人静悠扬的笛声仿佛伴随春风飞遍了洛阳城!

2.寒山秋浦月,肠断玉笛声!(《清溪半夜闻笛》)

——山、浦、月、天、地、水,共闻一笛,何等辽阔!

3.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金陵听韩侍御吹笛》)

——笛声嘹亮,似蛟龙吟唱,萦绕大山、响彻万壑!

笛声悠扬动人,穿透力极强,传播距离甚远,这不正与李白那齐天抱负、盖地志向、大海胸怀相契合吗?

4.笛奏龙鸣水,箫吟凤下空。(《杂曲歌辞·宫中行乐词》)

此二句一谓笛声如龙鸣水中,一谓箫声如凤鸣,使凤凰纷纷从空中飞下。据文献记载有这么一个传说:“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箫,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局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根据这个传说,李白还写了以下两首诗:

《相和歌辞·凤台曲》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

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余弄玉名。

《相和歌辞·凤凰曲》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

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

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唐代道教盛行,崇尚对神仙的追求,李白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他放浪不羁的性格又形成了其独特的诗风。他的诗歌往往想象丰富奇特,意境深远辽阔。笛箫的美丽传说与清醇深幽的空灵音色恰好迎合了李白飘然欲仙的道家性情。

二、白居易的琵琶情结

在中国的诗坛上,后人常常把李白称作“诗仙”,但其实白居易才是最早被称为“诗仙”的诗人,唐宣宗李忱曾创作了这首《吊白居易》来缅怀他: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的这首诗告诉我们,白居易在唐代就被称作“诗仙”,而据说李白被称作“诗仙”应该始于清代。从音乐造诣上来看,白居易要比李白略胜一筹,他一生喜爱音乐,写下了包括琵琶诗在内的大量音乐诗篇。他不仅会弹琴,而且具备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他的《白氏长庆集》中有很多涉及音乐生活和礼乐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因此他算得上是唐代名副其实的音乐评论家。

上面提到中国文艺的两个大系——简约与繁细,李白属于第一大系,而白居易则属于第二大系。他被世人传诵的名篇有乐府诗《卖炭翁》、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等。青年时代的白居易,并未超越儒家思想的藩篱,认为音乐是“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要为现实生活服务。而在诗歌理论方面,白居易继承了杜甫现实主义风格,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美刺教化诗论,强调诗歌应注重表现时政弊端和民生疾苦。与此同时,白居易继承了“诗乐合一”的传统,积极进行诗歌和音乐的创作,他的很多诗作可以入乐歌唱,类似于民间歌谣,被当时的老百姓广为传唱。

唐代的琵琶曲,多为“大曲”,如《霓裳》《六么》等,而管吹乐器笛箫却从未见大曲之名。相比较而言,笛箫制作吹奏简单,更有含蓄、朦胧的特质,更具浪漫主义品格和色彩。而弦鸣乐器琵琶音调变化多样,可弹奏和声、复调等,在拨动之间对内容的表现更为具体、详细,更适合表达现实主义情怀。唐代的琵琶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演奏活动十分活跃和普及,上至宫廷教坊,下至歌楼酒肆,弦音铮铮、处处皆闻、人才济济,也引起了白居易的高度关注,给他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被誉为“千古第一音乐诗”。

三、双乐齐鸣,异曲同工

《礼记·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从乐器作为情感的载体这个角度来说,李白的笛箫情缘和白居易的琵琶情结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

在当代音乐演奏过程中,各种乐器在表达不同情感时纵然有所区分或侧重,但是,每种乐器和它要表达的情感之间,并没有固定形成所谓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笛箫而言,它既可演奏像《扬鞭催马运粮忙》一类欢快的乐章,也可演奏像《鹧鸪飞》一类幽怨的曲调。而对琵琶来说,它既可演奏悲壮的《十面埋伏》,也可演奏凄凉的《平沙落雁》,同样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但是,中国古代的情况有所不同,各种乐器和人的情感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琵琶属于弦鸣或丝弦乐器,笛箫属于管吹或竹管乐器。我们通常说“丝竹之乐”,“丝”和“竹”除了技巧指法和内容表达的差别之外,从音色上来感受都颇有凄凉、悲哀、萧瑟等特征。其中,李白多在离别、思乡、边塞、怀古等几大题材的诗歌中描写笛箫艺术。

1.离别诗:

①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别后空愁我,相思一水遥。(《寄王汉阳》)

②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2.思乡诗:

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②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3.边塞诗:

①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塞下曲六首》)

4.怀古诗:

②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馀觞。(《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

与此类似,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大多亦是传达悲伤、哀怨之情的载体。其中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就是白居易官场失意、遭到贬谪之时所作,全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哀伤之情。诗中的琵琶女用琵琶乐曲诉说自己的坎坷命运、抒发深沉的幽怨:“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而琵琶的音色恰恰把这种幽怨表达得淋漓尽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听了哀怨的琵琶曲和琵琶女的凄苦身世,不禁深有同感、黯然落泪:“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除了《琵琶行》之外,白居易的其他琵琶诗大都弥漫着这种忧愁悲伤氛围,与李白的笛箫诗相似,多涉及赠别、旅思、惜时、边塞等题材。

1.赠别诗:

①秦女笑歌春不见,巴猿啼哭夜常闻。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呙堕髻如云。(《寄微之》)

②银衔叱拨欺风雪,金屑琵琶费酒浆。更待城东桃李发,共君沉醉两三场。(《赠杨使君》)

2.旅思诗:

①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②弦清拨剌语铮铮,背却残灯就月明。赖是心无惆怅事,不然争奈子弦声!(《琵琶》)

3.惜时诗:

①凿落愁须饮,琵琶闷遣弹。白头虽强醉,不似少年欢。(《酬周协律》)

②银花凿落从君劝,金屑琵琶为我弹。不独送春兼送老,更尝一着更听看。(《送春》)

4.边塞诗:

①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遥想从军乐,应忘报国劳。(《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

②声似胡儿弹舌语,愁如塞月恨边云。闲人暂听犹眉敛,可使和蕃公主闻!(《听李士良琵琶》)

在类似离别、旅思、怀古之时或边塞之境,李白怎能不为笛箫所牵,白居易怎能不为琵琶所系?笛箫、琵琶仿佛成了他们心声的代言人,委婉幽怨的笛箫、琵琶声与两位诗人的哀怨、悲伤之情相契合。从这点来看,李白的笛箫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诗双乐齐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大音乐诗是中国唐诗史上的两颗明珠,熠熠闪烁、相互辉映,它们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诗乐合一”的特征,成为后人研究唐诗与唐乐的宝贵财富。

①郑州大学“:全唐诗库”(共收录2529位唐代诗人的42863首诗歌,共计九百卷),http://www16.zzu.edu.cn/qts/。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2页。

③梁惠敏,孟修祥:《“诗乐合一”——李白诗歌艺术论之一》,《江汉论坛》2004年第11期,第112页。

④李西林:《唐诗与音乐繁荣问题研究现状评述》,《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6页。

⑤段晓华、龚岚《:清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⑥郑州大学:“全唐诗库”(第四卷第25首),http://www16.zzu.edu.cn/qts/。

⑦唐代音乐专有名词,即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乐曲。

⑧转引自陶礼天:《〈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遗音遗味”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89页。

[1]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蔡琰.诗中有乐——音乐与唐诗意境[D].汕头大学,2007.

[4]柏红秀,黄静.略论中唐诗人与乐人——兼析唐诗与音乐之关系[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5]陈允锋.诗乐合一观与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6]陈石萍.唐诗与音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3).

[7]刘雅杰.白居易《琵琶行》的多重文化意蕴[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作 者

:曾莹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深圳市美术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汉语教学、古典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琵琶唐诗白居易
我和我的琵琶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夜雪
唐诗新学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