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首要教学目标及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所具备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但当今小学科学教学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探究内容无从下手、心不在焉或者是袖手旁观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不能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没能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不具备探究精神及意识。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探究能力做了如下阐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能力;教学研究;创新意识
一、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多数都流于形式,课堂气氛虽然热闹,学生情绪高涨,但多数学生仅是参与了动手操作,对于动手操作是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并不了解,缺乏严谨、实事求是、求真的科学探究素养,学生思维也并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发。教学中,探究活动多以小组为单位,但由于学生的性格、探究能力等均存在着差异,往往在课堂上活跃的只是少数学生,其他學生则成了观众,以致无法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真正目标。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并未能真正实现这一点,现在多数教师仍过于追求探究行为的完美和教学目标的圆满,多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仍然锁定在学生思维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利用课程特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小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制造机会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的动手能力。比如在认识生动活泼的生物世界时,可将学生带进大自然,让他们去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去亲自感受生命的丰富。在认识自然现象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雷电风雨等现象,同时播放准备好的幻灯片,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并制定合理的观察记录,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培养其在观察中所需的耐心、细心的心理品质。观察不是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总结结论,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教授《细菌》这一课前,我将鱼和鸡的内脏放在了玻璃瓶中,让学生每天去观察、记录玻璃瓶内所发生的变化。学生对于变化虽然一直在观察并且记录,但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然后在讲了述腐生细菌后学生会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鱼和鸡的内脏哪儿去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对实验印象也深刻了许多。
除培养学生好的观察能力外,教师还应拓宽实验内容,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小学生好奇心重,他们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知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可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准备实验器材等。这样学生便拥有了充分的探究或创新的空间,还能锻炼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这一过程在进行的同时也很好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3.鼓励学生质疑,让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必定会产生很多疑问,这些疑问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寓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个体不同的体验与思考,是激发其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导体和绝缘体》时,有学生说“绝缘体有时也导电”,随即他便举例说“木头湿了会导电”。其他学生对他的解释感到很惊讶,作为教师我鼓励他继续研究,让他自主发现其中的原因及问题。
4.规范学生的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要以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可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小学科学的教学课堂上,规范学生的动手操作是组织学生实验的必要条件。科学是严谨的,任何一个失误或者纰漏都可能造成实验失败,或者实验结果完全偏离正确的方向。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
5.组织学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一定要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讨,这种探讨不是无目的、无基础的,它是通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探究过程进行相互交流,来明确探究活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和涉及到的知识原理,从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避免之后探究或实验时的不规范行为,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种情况成像的变化并从中找出规律,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物体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外都成实像,焦点以内都成虚像;物体在2倍焦距点以外成缩小的像,在2倍焦距点以内成放大的像;从而概括出‘1焦分虚实,2焦分大小”的结论。然后教师将此实验再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相互讨论,评价彼此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批判思维的发展,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发现新问题、新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