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丽萍
【摘 要】在21世纪的不断发展中,我国的教育正迈入全新的创新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采用创新教学方式,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逐渐的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要点,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已不再是逻辑性强,难理解的内容。所谓创新教学就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本着“以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新思想,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基础知识为标准,作出能够适应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寻找新型的教学素材,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寻找出能够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在数学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做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一、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種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有力因素,要使得学生能够爱上数学这门科目,就必须让学生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课题创新的模式,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竞争性、游戏情境性、实践性强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使得课堂气氛更加的宽松和谐。一旦学生有了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时刻注意生活上的数学事物,提升数学问题探究的精神,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数学知识过程中就会不断的积累经验,体会数学领域的创新。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创新设计的数学题型,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例如:(1)小红的妈妈用平底锅烙烧饼,平底锅一次可以烙两个,而烧饼一面要5分钟才能烙熟,那么小红妈妈一共烙了7块烧饼需要多长时间?问题解析:前三锅都烙一面烧饼,第四锅先烙一面再烙另一面;5、6、7锅都分别烙另一面,总共7锅,每锅都烙了5分钟,共计35分钟。(2)魔术师手上拿着13张扑克牌,扑克牌的分布分别是:1.没有大王和小王,但是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的扑克牌都有;2.红桃和方块合起来有5张;3.各种花色的扑克牌的张数不相同;4.红桃和黑桃合起来有6张;5.有一种花色的扑克牌只有两张。结合这些条件问:魔术师手里梅花扑克牌最多有多少张?(3)一个商店做活动,每4个瓶子可以在商店兑换一瓶饮料,小亮手里有15个空瓶子,那么问题:小亮最多可以兑换几瓶饮料呢?运用有趣的数学话题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
二、小组合作式创新教学,营造和谐学习气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缺少的就是交流,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等,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较难理解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怎样去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却缺乏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是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小组学习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竞争、互相对比,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能够做到敢说,能够自主的探究数学问题,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整合,使得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进步。例如:课堂采用分组形势,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进行小组分层,让学习好的同学带动学习较差的同学,小组间可以是5人一组、4人一组。人数尽量不要过多,便于更好的进行学生的管理和学习评价。这样学生靠自己的能力竞选小组长,组长的责任就是带动小组的学习气氛,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中结合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探究分析,最后上报到教师那里,教师对每个小组都要进行评价,总结小组中所做做出的成就进行奖励,通过这些创新教学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数学课堂结合多媒体创新教学
由于现代化工具不断的被引进教学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也要与时俱进,为创新教学设计增设多媒体技术。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用,更好的收集教学素材,创新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动画、视频、PPT课件的形式,更直观、更真实的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多媒体能够借助动态图片和有趣的数学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心,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的去学习数学。多媒体更是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扩大了教学理念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更够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使得生硬的逻辑数学转换为趣味数学。
四、总结
总之,创新教学在时代演变下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去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轻松的学习新知识。作为学生我们就应该积极的适应社会,努力的提升知识,在学习中总结经验,采用创新式的学习方法去学习。
【参考文献】
[1]马玉亭.《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学术期刊《神州(下旬刊)》,2012年9期
[2]牟晓琳.《数学游戏的理论与实践》,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周玉芳.《浅议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学术期刊《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