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净铅华,返璞归真

2017-12-21 16:32张冬梅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数学设计

张冬梅

【摘 要】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于是教师们使尽浑身解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游戏竞赛……方法之多,层出不穷。课上,学生看似进行了热热闹闹的活动,但课后却了无痕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只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开展,而忽视了活动的数学性与有效性,从而导致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不到提升。数学它本身是理性的,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活动,缺少什么?我们的活动缺少的是目标导向,精心选材,自然朴实和思考顿悟。

【关键词】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一、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著名的“三中心”理论,即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认为教育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活动去学习的过程。现代教育理论也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顾明远的《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教学适宜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只要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学生们都能实现知识,能力与思维的三丰收。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现状的思考

新课程强调通过形形色色、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于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但在热闹喧嚣的活动后面,我们的教师却存在以下的误区:

(一)活动味>数学味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了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一些教师便冥思苦想、牵强附会地进行数学活动设计,但这样的活动设计的形式只是框架式、教师主导式的,活动设计是为了凑热闹、为活动而活动,这样的课无疑是具有观赏性的,但审视现在的数学课堂,“活动味”过了,“数学味”却淡了。

如《应用2、3、4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这一课,为了增加学生对不同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一个实际购物情景。首先,教师在讲台上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每种商品的价格为2、3、4之中的某一整数),然后选两个同学上去当营业员。

师:下面我们可以用手上的钱(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了,比一比谁的钱付得又快又准确!准备好了吗?

生:(迫不及待)好了!

老师一声令下“开始”,学生们蜂拥而上。不一会儿,有的学生兴奋地捧着东西出来了,有的同学还在拼命地“抢购”,还有的学生则看着讲台上的热闹场景在下面谈笑风生(有些可能根本与课堂内容无关)。

本节课,单是商品的准备就够老师费心了,而且这么大幅度的活动老师很难掌控,难道进行实际购物环节一定是必要的吗?感觉这样的活动太形式化了,数学味不浓。

(二)活動性>有效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活动,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活动只是教学策略,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现在的课堂,为了片面强调活动设计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活动设计意图不明确

活动之风一吹,40分钟的课堂,让孩子动个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那是少不了的,有些甚至更长。但是,当我们沉下心来思考,如此的活动设计,到底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我们要达成怎样的目标呢?

例如《平均分》第一课时,应该说本节内容是比较简单的。课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物品:铅笔,橡皮,铅笔盒,练习本,直尺,三角尺等等。然后问学生:要想把这些物品分给同学们,应该怎么分?很多学生说:每个人要分同样多。于是老师让学生一一上讲台把各种物品分发给学生,由于物品太多,课上到这里,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然后老师讲解:这样的分法就是平均分。热热闹闹的20分钟只引出一个平均分的概念,是不是太浪费时间了?教师安排6-7个学生去分发物品的意图是什么?如果1-2个分发的过程就能达成的目标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去做呢?

2.活动设计目标偏移

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是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双边统一活动。”可现实的课堂中,老师面对活动总是缺少一份从容和深思熟虑,目标偏移了本位: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以自己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部分教师又错误地理解为讲的越少越好,使得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缺少教师的合理引导。

(1)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自觉活动的态度。

例如:《圆柱的表面积》,在探究“圆柱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了一连串的提示语: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沿着圆柱的什么剪开,就可以展成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圆柱的底面和高相当于展成图形的什么?圆柱的表面积与展成的图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根据这些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吗?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再进行班级交流,结论也就顺势出来了。表面上这堂课是活动教学,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把圆柱表面展开成长方形和两个圆),但本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思考意识也就无法实现。

(2)缺少教师的合理引导。

例如:《圆的周长》一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师:关于圆,我们学过了什么?

生:半径、直径……

师:大家想不想研究它的周长?

生:想!

师:每个学生的手中都有直尺,米尺(学具),一个圆(每位同学的大小不同),你能用它们探究出圆的周长吗?

生:能!(底气不足)

师:那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给予学生5-8分钟时间)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都有所发现了,谁能上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在教师的期待中,一个学生上去了,他拿了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和一把直尺,简单地说明了情况。

师:这种方法非常好!别的同学有不同想法吗?

生:没有!

在这节活动课上时,学生完全是活动的主体和中心,但教师却缺少引导,这样的教学活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活动是低效的。

我们的数学活动要留给孩子的究竟是什么?数学活动作为一种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如何做好教师的引导性,又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的有效开展,还值得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实践。

(三)活动量>沉淀量

小学生有好动、浮躁、容易遗忘、注意力集中不够持久等特点,倘若一节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让他们活动上,当然,他们的兴趣是高涨的,但是课后他们可能是茫然的。在有限的40分钟内,教师应合理分配好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在课前就应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做好分配,特别要把学生静心思索,反思本节所学的时间计算在内,留有余地,让学生好好理一理,静一静,沉淀一下本节所学的知识点。如上一例子《平均分》那样,发了那么多的东西,把40分钟挤得满满的,活动与活动之间学生没有空隙思考,活动最后已经没有时间反思,这样的数学活动无疑是空洞的,浅显的,学生没有更深入思考平均分的意义,也就没有达成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的几点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在此标准引导下,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导向

数学活动设计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尝试,又要在学生探究理解新知的过程中,提供给他们明确的目标和导向。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你能用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与图形来思考。

(4)然后学生动手实践,小组交流,合作验证。

(5)反馈,学生展示各种验证的方法。

于是这堂课就在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中结束了。虽然这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活动教学,但如果只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那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会了面积求法的多样化,停留了在简单的操作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扩展。

如果再追问一句“这些验证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一句简单的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顿悟,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转化思想,进而探寻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样,数学活动就加深了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2.活动+精心选材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精心选择那些与揭示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再放手让学生去操作。

例如一年级的《找位置》一课,要让学生学会辨认方位,学习前后左右、行和列的概念。教师首先确定好行和列,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按几行几列来分,让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设计好的教室座位图,让每个学生从图中找出自己的位置并贴上自己的照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3.活动+自然朴实

如《元、角、分》这一课,我们可以这样简单地设计活动:

师:物品都有价格,你知道你手中的数学书的价格是多少吗?

学生开始观察,不一会,就有学生回答:“这书后面写着呢,几点几几元。”

师:这表示多少钱?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这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

師:那你们能找到其他书的价格吗?

学生纷纷动手找出语文书、美术书、音乐书等,认识了它们的价格。课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去找找生活中其他物品的价格。

其实数学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一定要很华丽,也可以很朴实。教学活动应设在点子上,贵在自然,花样多的活动反而容易掩盖数学的本质、削弱数学自身的魅力,哗众取宠是对课改的误解。

4.活动+思考顿悟

在热闹的课堂中,过于活跃的气氛,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浅显的表面,会使学生不能从内心体会到数学美,更不能对数学产生真正的兴趣。所以在活动之后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思考,唯有历经静静的思索,豁然开朗的体验,顿悟,学生才会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萌动美丽。

如在每次的教学活动后,不妨安排几分钟让学生独自静静地思考:在刚才的活动中我表现得如何?同学们表现得如何?哪些方面我还需要努力改进?在这块知识点上我掌握得如何了?简简单单的几个问题,短短的几分钟,使课堂真正拥有一方“静土”。

还有的探究活动,不一定非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能够让学生独立探究的,也可以放手让学生个人独立进行尝试,在静静的思考中,完善和发展个人的数学素养。而对于完成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妨让他们重新组合,一起合作分析探究。如《分数的乘法》,抛出问题: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这一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学生们的合作讨论才能完成,只要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静心认真地思考,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得出结论。

合理的数学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应该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发挥活动应有的作用,让繁华过后留下一片足迹。

【参考文献】

[1]刘英键.《杜威活动课程论的本质特征》[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2]宋宁娜.《活动教学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4]刘克兰.《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数学设计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有种设计叫而专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设计之味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