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党生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如何营造氛围,高效开展课堂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取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讨论;高效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课堂讨论。传统语文教学把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由于教师对问题的解答早已了如指掌,有人把这种讨论比作“钓鱼”,引起讨论的问题就是“鱼饵”,讨论的过程其实就是诱使学生上钩。而新课标将讨论视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课堂讨论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对问题的多种解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开启智慧的大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讨论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因此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的课堂上讨论被组织的热闹非凡,课堂上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的现象,每节课学生总要进行几次讨论,讨论成为课堂中的必要点缀,而实际的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讨论虽然占据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而教学目标却往往难以实现。那么,课堂教学中讨论的安排和实施有什么好的方法和策略呢?
一、如何安排组织讨论
讨论什么?展开讨论最为基本的条件是必须有值得讨论的问题。课堂讨论中经常有教师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更有甚者提出不是问题的问题,讨论的结果往往不是海阔天空,就是离题万里,教学成效大打折扣。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最有价值,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挑选出来。
问题设计具备開放性。问题的设计要有极大的包容性,对问题的解释应有多种可能,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开启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风格。特别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许多问题都可以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如我在讲解完《三袋麦子》一课后,拓展提出如下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最喜欢三个小伙伴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和小组同学谈谈你的理解。”问题预设不局限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自由评述。一石击起千层浪,这样的问题成为激发学生创新和思考的源泉,课堂瞬间变成了智慧激荡的海洋。
问题设计具备启发性。问题设计要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匣门,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感,并进而有所言。好的课堂讨论往往能超过教师的预设,提出有独创性和超越式的见解,成为创新的源泉。但切忌把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没有边际,让学生无所适从。
问题设计具备适度性。问题应和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相契合,必须和整个教学的内容密切相关,问题设计应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接近。“在教学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前要及时唤起与新知识相关联的旧知识,特别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讨论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能较好地联系学生的知识储备,以达到联系,激励,创新的目的,使课堂教学富有生命力。
何时讨论?好的问题是讨论的起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如何适时地提出问题,恰到好处的让学生展开讨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般来说有下列情形可视为进行讨论的有效时机:对一个问题存在比较多的分歧和意见;教学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这些内容有讨论的价值;课堂中面对突发的教学事件,而且这个事件本身包含一定的讨论意义等等。教师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把控讨论的时间。只有对问题进行过精心的思考,才可以真正进入到讨论的角色中,才能较为准确地,全面的完成对问题的把握,在讨论中完成思想的碰撞,修正,补充和完善,从而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布置任务以后,学生马上开始讨论;或是讨论时只留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观点还没有说明白,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管控课堂,就让讨论就草草收尾,这种讨论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效果并不理想。
怎样讨论?讨论的分组,即跟“谁”讨论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不同的分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讨论效果,而且也会影响到讨论的效率。把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思维品质相近的学生编排在一个组内,让课堂讨论更有层次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思维品质的差异把优中差学生搭配分组,通过组内成员明确分工,成员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对问题全面的认识。这种分工要定期轮换,让每个人学生都担当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挑战。
二、讨论方法的指导
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并适时地交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方法和策略,使得讨论得以顺利进行。讨论虽然是学生的活动,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对讨论方法的指导,对疑难问题的点拨,对课堂气氛的调控等。由于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点,问题讨论中一定会有许多突发事件,或者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教师要有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储备,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要关注对方,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倾听他人的论点,做到“耳到”“心到”,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回应他人等。此外,教师要注意指导和调控整个讨论的过程,保证讨论能顺畅进行。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1.注意倾听别人的观点;2.注意总结别人的看法,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3.得体的表述能力,要清晰,简洁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4.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听取别人对自己看法的反馈;5.反思讨论的目的不是制造争端,而是要达成一致,消除歧义。
三、如何评价讨论
对于课堂教学中所讨论的问题,有人认为,问题讨论的结果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讨论的过程是逐渐靠近老师的答案的过程。教师通过其表情,板书,语气,神态等引领学生逐步靠近自己的答案,特别是对于部分观点的评价会影响到讨论的最终结果。诚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持有一定的观点,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把讨论引导到自己预设的想法上,讨论的互动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认为课堂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一种生成性的问题,讨论的结果也必须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体味。上述《三袋麦子》课堂讨论中,如教师局限于三个小伙伴谁对谁错,一定不会有良好的讨论效果出来!所以讨论的问题如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范围,而教师漠视课堂教学中的偶然事件,不但起不到讨论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理解课文含义产生阻碍,甚至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课堂讨论可以全面审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总之,一堂语文课,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时机,恰当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潜能,掌控好课堂讨论的平衡点,一定会让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