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提高课堂效率探究

2017-12-21 14:38张丽红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变通导语悬念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乃至自己独到的教育见解付诸实践的主渠道,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是一个难题。下面,我就我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一定程度上说,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导语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导语呢?是不是一定要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跌宕起伏,极尽峰回路转、一波三折呢?其实不然,成功的导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即可深入人心: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不少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设计的导入语是这样的:“同学们,蜡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普通的东西,半截蜡烛就更微不足道了。但是在二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中的桌子上,放着半截蜡烛。这外表看似普通的半截蜡烛里却隐藏着一个重大秘密……”我用了一段简短而且引人入胜的悬念式导入语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很自然的进入了新课教学意境。

2.巧用课件,直接入题

多媒体课件新颖直观,富于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乐趣。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我先用课件打开桂林山水全景图,让学生直接感知山水的样子,然后提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给你什么印象?至此便引入課文,简单直观,节省时间。

3.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二、教学过程

(一)课堂提问要有效

1.紧扣关键,启迪思维

紧扣关键,就是要紧扣文中的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和章节。这些词句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引领作用。抓住这些内容进行提问,击中问题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斩钉截铁”就是这样的关键词。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一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从华罗庚的哪些语言和行动可以感受到他斩钉截铁的态度?为什么他会如此斩钉截铁?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斩钉截铁”?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理解,学生就更深刻地体会到华罗庚毫不犹豫,急切地想回到祖国去的思想感情。可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课文教学问题的设计,可以改变课堂教学“胡子眉毛一把抓”,重点不突出的现象,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教学重点难点更为突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

2.重视质疑,鼓励发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学会质疑,主动质疑,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教师应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并认真倾听,即时梳理,使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教学《捞铁牛》这篇课文时,我开门见山地出示课题,并发问: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1)为什么要捞铁牛?(2)铁牛很重吗,用什么方法捞?(3)谁去捞?(4)不捞可以吗?等等。他们的提问很快就抓住了这篇课文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可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又让他们产生汲取知识的迫切感,可谓一举两得。

3.引导探究,激发共鸣

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问题时,遇到难度较大或看法有分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争辩,让他们在争辩中激起共鸣、碰撞智慧,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逐渐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和氏献璧》,在读到“卞和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哭得血都流出来”时,我问学生: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卞和第三次该不该去献璧?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没必要去献,因为他已经被砍去双脚了,若再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有的说,“他应该去,因为文王和前两位君王不一样。”有的说,“他会去,因为他的忠心还没得到认可……”这一矛盾冲突发问,激活了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体会卞和那种忠诚之心不被认可的锥心之痛。

(二)灵活地处理教学

1.及时调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以更好的促进教学为目的做好及时的调控。

2.灵活变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过程和当堂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思维实际的需要,适当变通已设计好而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和过程,可以前后变通,也可以主次变通,也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变通。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作者简介】

张丽红,1996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现在盘锦市辽河油田胜利小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变通导语悬念
导语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巧在开篇设悬念
阳光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