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菊华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温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这是林徽因笔下灿烂明媚的四月。四月,花季来的很快,满眼的鲜艳,满眼的花红柳绿。此时的南昌,草长莺飞,莺歌燕舞。温润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裹挟着街道两旁各色鲜花的味道,吹皱着一湖碧水,晕开朵朵水花。一切,都那么的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的令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美丽的季节,我们幸运的与“和美课堂”跌进了一场奇遇……这场奇遇也必然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奇遇阅读
“如果有天使,就是你低头读书的模样。”——苏心。在学习窦桂梅老师的课时我看到了一个个闪耀在课堂上的天使。窦老师的开篇,是从“奇遇”开始的。孩子们关于“奇遇”的各种理解,构成了这本书的敲门砖,从奇遇出发,窦老师在事先配好的背景音乐中开始讲述故事,第一场景结束后进入讨论,窦老师抛出的问题是:如果你被水手发现,你会怎么办?
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在水桶底下找到开关,顺利溜走”、“努力保护自己不被发现”……窦老师话锋一转,再回到“奇遇”这个词,孩子们围绕“奇遇”给出更加清晰的定义:冒险、意想不到的旅行、有悬疑。通过这场讨论,窦老师启发孩子们围绕“情节、人物、细节、线索”阅读这本书。主线被梳理清楚之后,继续往下读。是渐进的节奏:详解第一本、讨论前三本、快速抢答后七本。孩子们在主线思维的引导下,很轻松掌握了这本书的结构。
学生对画面的敏锐观察力让人叹为观止,两个画面主要元素迅速被找出:无处不在的书和笔。结合孩子们对画面的观察,窦老师用经典童话《匹诺曹》的传统故事画面和《威利的奇遇》中的画面进行比较,讨论,引导孩子们观察《威利的奇遇》在图文结合时的尊重和创新。并带出《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经典台词:“我是青春,我是快乐,我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课堂的氛围越来越热烈,窦老师抛出“妙不可言”这个词,让孩子们用一句话对《威利的奇遇》做个概述。窦老师的整堂绘本阅读赏析课,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让人回味无穷的,让人为之震撼的不仅仅是窦老师行云流水般亲切真实的课堂,更甚而感之的是她对孩子们一句句扣人心扉的话语,她说:“好的语言就像太阳,会永远照耀我们,而阅读便会给你们带来一场场妙不可言的奇遇。”
窦老师无疑利用这节课给我们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阅读风暴,而这场阅读风暴就像是开在教育界高处的一朵娇嫩而有力的花朵,散发着迷人芬芳。同样的,熊忠雄老师的群文阅读《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跨越拜年的美丽》《梦圆飞天》,以及朱丽玲老师的《远行靠什么》也都在阐释着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培养孩子们读的过程中,同时渗透给孩子们技巧,方法,以获得阅读中更多的信息并感受语言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我想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上,学会的不仅仅是那几篇课文或者几个故事,更多的应该是对阅读的兴趣,对阅读的热爱,对阅读的需求。
是啊,这何尝不是一次妙不可言的奇遇……
二、奇遇写作
写作是思维开出的花朵,但对于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而言,这也是一株刺人的花朵,老师们经常苦于如何教好习作,孩子们痛于如何才能写好习作,难道这株花我们都只能远观吗?此次何老师的写作课让我深深的感到没有教不好的写作,只是你要善于挖掘孩子们的写作天赋。他带给我们的是绘本写作课,这不是一节简简单单的写作课!在这堂课中,何老师给予学生极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想象,尽力观察。一本儿童绘本《我的幸运一天》在他的课上活灵活现,说实话我看过的绘本不少,听完何老师的课却让我真正发现绘本艺术真正的意义!何老师每出示一幅图片,就会让孩子们仔细观察,找到细节,然后再用自己的体会读出对话,演出对话,极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都非常踊跃!在何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孩子们的积极想象,无限活力。本课的写作指导在“可是”一词中展开。先是让学生通过小猪用了三次可是救了自己的命,体会“可是”的作用,理解“可是”表示意思转折。然后出示场景让学生用“可是”来续写句子,孩子们写的各不相同,都非常有意思!简单的例句联系之后,何老师加深难度,出示绘本中的一幅图,让孩子们用“可是”续写故事,符合绘本发展的要求。从浅到深,由简到难,从句子到故事,一步一个脚印引领着学生动脑动笔,从开心快乐中完成一场写作,这种轻松的写作态度,正是孩子所需要的!他们需要的是轻松,而不是对写作的恐惧,是愉快的写故事,而不是面对作文本时的纠结与不安。
管建刚老师说过,儿童写作的基本功是写故事,我们不要逼迫他们必须从外貌啊,动作啊等方面写,这样会桎梏孩子们的想象力,要从他们喜欢的方面出发。例如描写动物,只要是写动物,何必限制他们的自由,给他们想象的空间也许他们会还你一个你平时没有看到的可爱的小动物!儿童写作,需要自由!
三、奇遇“文化三课”
很是幸运,这次聆听了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表达“愁绪”的诗,课伊始,王老师依次精心拓展了一组与钟声有关的诗句。当代陈小奇《涛声依旧》中的“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的“十年旧钓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明)高启《泊枫桥》的“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元)顾瑛的《泊阎门》“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风钟声搅客眠。”和(宋)陆游《宿枫桥》的“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课尾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再次回读这些诗句,使这寒山寺的钟声穿越时间的回廊,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头。中间教学古诗时,通过“对”与“伴”的换字辨析,想象钟声对张继说话等环节,感受这钟声对于张继的特殊意义与有情有义。在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情感环节,王老师以问题:“那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你怎么知道?”直接引导学生圈出诗眼“愁眠”。王老师说:学习这首诗,主要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世人都有煩恼,都有愁绪。小小一首诗的教学中,穿插了从古到今多首关于“钟声”的古诗,丰富了课堂的文化内涵。还拓展了古人借“明月”抒思乡、思人之情的一组诗句,点出张继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钟声”的创举。后人所写的有关“钟声”的诗都跟张继息息相关,跟《枫桥夜泊》紧紧相连。一首小诗,一位诗人,一段经历,徐徐而来,荡气回肠。这堂课,学生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量。”王老师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学习,“在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同时,努力实现自我生命的和谐发展,让师生在教育的大地上诗意栖居”这也正是王老师的魅力之所在。
从阅读到写作,从写作到对文化的传递与承载,两天的课,让我感触很深,借用窦老师说的话: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所以,加油吧!努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语文老师,努力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等到日后有朝一日也能像窦老师一样骄傲自豪地说:“我是教语文的,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能在四月与名师们奇遇,心怀感恩,感恩一切,感恩四月,感恩这燕的呢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