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洁 李志河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及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措施。当前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发挥其固有的优势,保证导师制的教学质量,在研究生推免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师生关系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 本科生 导师制 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56-01
15世纪的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发源地,哈佛大学、普林斯大学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相继探索。1938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将本科生导师制普遍应用于本科生教育中。从研究生延伸到大學本科教育的导师制度, 对现有高校教育来说是一种尝试性和创新性的改革。
一、有利于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提高推免生的质量
近几年随着推免生的比例逐年提高,高校推免制度也开始出现许多备受关注的问题。如推免过程主要以学习成绩为参考,注重成绩排名的顺序,忽视了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推免制度仍缺乏统一标准的考核体系,不能保证推免制度实施的公平合理和全面有效。推荐免试制度规定符合推免条件的毕业生不需参加初试只需参加由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即可,表明推免生的实质自主权归招生单位所有,基本选拔权是向本科教育转移的。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一定程度能够完善研究生推免制度,其不同于专业的任课教师,虽说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本科生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全方位的引导关系,秉持的是“教书+育人”的理念,每周一次或几次的定期见面使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感方面的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再而,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不像传统授课那么多,无疑会加深对学生了解的程度。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高质量人才。如项目导师制在高校中的实行,项目导师制通过吸纳学生为导师的研究助理,使学生较早进入科技前沿地带;推进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现其在成才之路的“弯道超越”。目前高校教育规模呈现逐渐扩张的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精英化”,优化推免生质量。
二、有利于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虽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高效化地管理课堂,但却容易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师生之间新型关系的确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尤显重要。如同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要想满足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也需本科生导师制这样的“助推器”作为重要补充。本科生导师制倡导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激发每位学生对创新实践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由刚性、单一、被动转变为多样、灵活、自主,适应快速发展时代下的经济结构。弹性学习制度是为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而设立的,这就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下来。目前高校在迎合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推行弹性制度、使学生具有创新力和实践力的情况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尤为明显。
三、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实现“双主体”教学相长
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与学生之间经常性的接触或是谈话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了解程度,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均属于主体,其本身是一种高度互动的形式。导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从学生身上收获一定的启示,学生在接收导师传递的知识时也会受到导师师德人品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自身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对待事物批判性思维的养成都有重要的意义。“双主体”特性促进师生之间形成引导而非灌输、双边而非单边、综合而非片面的主客教学相长的交往关系。本科生导师制下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在学生的视界中反观自己的教学,并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加拿大学者利考克认为牛津给了学生一种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并认为牛津“扬名的秘诀”的关键就在于导师的作用。学生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导师那里,或者不如说是和导师一起学到的。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成果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可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平衡互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四、结语
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是一种“引导”的关系,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教学深化应用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刻把握高校本科生面临的新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现实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5.
[2]原霞.弹性学习制度: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保障机制[J].成都大学学报,2009(1):76-78.
[3]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大学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46-47.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