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本文对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中的贵州长顺县、广西马山县、云南西畴县三县的扶贫模式进行研究,三县同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在石漠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方面具有共性,并且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成功的扶贫模式,从扶贫理念、扶贫方式、扶贫主体、扶贫收效四个方面对各地扶贫模式进行比较发现三县在治理石漠化、保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多样化生态产业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传统的以政府自上而下的帮扶逐渐开始转向以当地农民为主的自下而上的自扶,逐步形成了长效可持续增长效应。
关键词:石漠化区 扶贫模式 生态产业开发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060-03
一、问题的提出
滇桂黔石漠化区地处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山区,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涵养水土能力差,自然灾害频发。石漠化即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地表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荒漠化景观演变过程。[1]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主要包括云南、广西、贵州三个省区,该片区的石漠化具有类型多、程度深、治理难度大等特点[2],同时该片区也是贫困对象多、少数民族人口多、所辖县数多的集中连片式特殊困难地区之一[3],目前石漠化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滇桂黔石漠化治理与区域性贫困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石漠化地区扶贫吸引各类专家学者进行研究。
二、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模式
(一)贵州长顺县“石漠化治理+种植产业开发+畜林业开发”扶贫模式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黔东南布依苗族自治州西部[4],地貌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15年全县人口26万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7500元。长顺县少数民族人口居多,约占总人口的50%,主要以布依族、苗族为主。[5]2008年以来,长顺一直坚持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产业培育三管齐下的方式来进行当地的扶贫工作,并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扶贫模式。[6]
在生态建设方面,长顺通过封山育林、改低产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等方式增加石山森林覆盖率,并且通过发展农村的沼气,推广节能炉灶的方式来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量,截至2015年全县大大小小已经建成200口沼气池。[7]目前为止,长顺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50%左右。[8]
在产业的培育方面,发展以种植、养殖为基础的区域开发产业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北部主要种植核桃、苹果等水果,中部发展蘑菇以及生姜等蔬菜产业。[9]在种植产业中长顺成功实践了一条“以短养长”的路子。所谓“以短养长”即在核桃树下种牧草,牧草地上养殖绿壳蛋鸡,农民可以将核桃树下的牧草割回家喂羊,同时在核桃树间距之间也可以搭种一些经济见效周期短的经济作物,以开展经济见效短期的作物来等待经济见效长期作物的模式,在同一个阶段获取多重经济收益。[10]在长顺县南部主要以养殖黄羊为主,长顺县南部山多坡陡,天然灌木林较多,气候条件适宜牧草生长。项目初期由草地中心与政府签订合同,首先采购母羊,基础母羊由草地中心通过县政府中心统一采购。其次是“借羊还羊”,养羊初期由草地中心将羊借给农户养殖,等母羊产仔在原数的基础上多还两只给草地中心,最后是收入分红,由草地中心负责售卖,收入草地中心与农民2:8分成。[11]在上述过程中草地中心面临着过多的项目合作农户,草地中心开始通过成立农民养殖合作社的方式进行养殖,合作社中由农户民主选出社长和骨干,草地中心与合作社签订协议,由合作社对接当地项目农户。长顺县开展草地中心养羊产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首先是自上而下性,实施方由草地中心对接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接农户。其次是层次性,在实施过程中以“草地中心——乡镇合作社——项目合作农户”这种层层管理的模式进行。最后是民主性,在基层项目骨干的选择上进一步体现了民主的性质。
截至2016年,全县种植的核桃面积有61万亩,精品水果有约400万亩,种草面积约5万亩,羊只数量约16万只,养殖的绿壳蛋鸡约900万羽[12],产业化扶贫覆盖的乡镇有17个。纵观全县山地特色产业呈现出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配合的状态,经营方式和种类日益多样化,以“以短养长”的特色实现种养业产业开发。
(二)广西马山县“生态环境恢复+种植产业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扶贫模式
马山县位于广西中西部,隶属南宁市,石漠化程度深、面积大[13],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15年马山县生产总值约45亿,常住人口约40万,其中农村人口约30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约6000元,当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75%,以壮族为主。[14]
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以恢复生态环境为主,禁止乱砍滥伐。弄拉是马山县的一个屯,地理位置为 108°19′E,23°29′N,全屯面积近 85km2,耕地面积 0039km2,25 户人家 150 多口人。[15]弄拉屯受自然环境限制自身生活水平陷入了严重贫困状态,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弄拉人就自发组织起来恢复生态环境,看护树林,禁止砍伐树木,并且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上山砍树要种下树苗以及每户每个劳动力每年要种植至少10兜竹子。种植竹子既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弄拉人亦称这种育林方式为“以短养长”,既能够满足村民眼前经济利益,又能够维持生态长久平衡,截至目前环弄拉生态旅游区的森林覆盖率达796%[16]。
开展石漠化山区种植业方面,山顶采取封山育林,在山腰种植经济果木林,竹子、枇杷、黄皮果、李果、柿子等,在山脚种植中草药,如金银花、土党参、苦丁茶等。[17]在瑶乡古寨镇,不仅发展种植竹子、金银花等种植业,而且为节约能源改变原来以砍柴烧薪为主的传统农村生活方式,古寨的小月屯大力实施以沼气开发代替木柴煮饭,截止到2016年,小月屯沼气数量32座,省柴灶21个,一年可减少薪柴的使用量约10万公斤。[18]
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通过恢复生态,区域内物种丰富繁多,维管植物达 708 种,陆生脊椎动物达21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兰科植物和其他珍稀濒危植物45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弄拉被列为国家级药材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自然保护区,在此之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态重建示范区”和“弄拉岩溶动力学监测站、弄拉岩溶生态教学科研基地”[19]也相继到弄拉挂牌。
生态旅游开发方面,2008年弄拉成立了广西第一个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展休闲旅游业,目前已经在修建名为“中国·弄拉”的寺庙,弄拉人就近在寺庙上班做清洁人员和服务人员,收入与以往在家种田和外出打工基本持平,合作社在景区覆盖范围内的山头建立了蓄水池,能够有效预防灾害和保持水土。
(三)云南西畴县“石漠化恢复+种植业产业开发+养殖业产业开发”扶贫模式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石漠化以中轻度为主,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以峰丛、峰林谷地为主[20],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2016年西畴县县生产总值334亿元,人口约26万,人均收入约1200元,主要包括壮族、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等6个少数民族,人口约48万,占总人口约18%。[21]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滇东南地区,是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程度相对于省内其他地方较深的石漠化地区,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江龙村,全村共 63 户 273人,人均耕地 500 m2[22],主要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恢复生态环境,开展种植业增收的措施致富。
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采取封山育林禁止采伐,植树造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目前全村累计封山育林 667 hm2、植树造林167 hm2,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68%。[23]
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在山顶植树造林,在山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山腰坡地大力发展经济林、兼用林,在山脚下将坡度相对较缓的土地进行改造,在平地通过兴修胡库、沟渠等水利建设,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开展沼气池、蓄水池的建设,以开发沼气新能源替代旧有的砍伐薪柴式的资源消耗,目前为止整个江龙村的农户实现了每户一口沼气池,年节省薪柴砍伐约170t。
在发展种养业方面,结合生态恢复工程,高效利用土地,截至2016年累计发展柑橘390余亩,产量达到约35万公斤以上,主要销往文山、昆明以及出口越南,年收入80余万元。在西畴县的三光片区,村民大面积种植烤烟、三七,养殖肉牛,2016年三光片區种植烤烟约6000多亩,三七1200亩,养殖肉牛1500多头,西畴县通过开展多样化种养业有效增加当地农户的收入。[24]
三、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模式比较分析
(一)扶贫理念——生态产业开发扶贫理念
滇桂黔的扶贫模式中都是以石漠化治理为前提,继而开展生态产业开发。扶贫对象自身深刻认识到是由于自身不合理行为造成的贫困,因此当地人多是自发主动开始恢复生态,探索替代传统种植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生态产业开发,注重保护生态和产业开发相结合观念深入人心,脱贫主观意愿强烈,与传统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不顾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增强扶贫对象自身发展内生能力才是脱贫关键。
(二)扶贫方式——多样化产业开发扶贫方式
上述三个片区的扶贫方式都是以多元化产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的扶贫模式。长顺县以多样化种养业为主导,马山在开展种植产业的同时也开展生态旅游业,在云南西畴县“江龙村模式”中,江龙村打造品牌柑橘种植业,在西畴县的其他地区也有种植闻名药材三七等,一些村镇也开展了小规模肉牛养殖,通过出口牛肉增加当地人收入,以上三省区通过发展多样化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三)扶贫主体——从帮扶到自扶的转变
从思想意识层面看,传统扶贫主体由政府承担,政府各相关部门逐级推广扶贫政策以及扶贫方式,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使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贫困地区农民处于一种等候指示的状态,目前贫困地区农民逐渐开始主动思索脱贫致富之路,前期处在探索阶段到后期开始在已经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从意识形态方面迫切想要改变自身现状,并且已经形成了起步阶段如何操作的思路,与以往“等”相比,体现了更多的主动自扶性。
从实践方面看,石漠化治理前期,当地人都是自发采取各种村规民约的方式进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由较少的劳动力进行种植、看护开始,到后期整个屯、整个村、整个县进行推进,经过一段时间努力,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石漠化得到控制。通过改变当地自然环境的基本面貌吸引了来自各方面目光,政府依据当地人做起来的成效与当地人共同商讨进行下一步的扶贫措施,扶贫主体由帮扶到自扶转变的轮廓逐步清晰。
(四)扶贫收效——形成长期可持续增长效应雏形
三个地区的扶贫模式在石漠化治理方面,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各地依据自身石漠化地区特点种植不同树种,在山脚开展特色种养业,在贵州长顺采取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山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开展多样化生态产业开发,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贵州长顺和云南西畴主要将重点放在种植经果林和养殖山羊以及肉牛方面,在广西马山不仅开展种植药用金银花产业,辅之以初具规模的生态旅游开发,产业类型不同,同一产业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稳步增收,从总体上看扶贫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效应雏形已经初步形成。
四、滇桂黔石漠化区扶贫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开发以资源性开发为主
上述产业开发扶贫以资源性开发为主,出售初级产品增收幅度小,相比于其他产业而言获利不高,加之市场不确定性,农民应对市场能力有限,致使农民获得的收益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而是被日常生活开销等消费形式消解掉,这种产业开发模式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此可以通过对初级产品的加工销售,形成一个小规模产业链试点的模式。
(二)产业开发中技术含量欠缺
种植果树、蔬菜牧草,养殖山羊肉牛,每一项生产活动都需要一定技术水平才能够完成,很多农民都是靠多年经验积累的土办法护理果树,懂得科学护理果树的农民覆盖面不够广。[26]种植牧草和养殖山羊都是对技术水平要求高的产业,牧草是否优質会直接影响山羊成长,养殖山羊从品种引进到繁殖养殖这一过程,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由于养殖山羊投入大,成本高,因此需要提高农民的养殖水平,培养当地农户种植养殖能力。
(三)农户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差
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存在自然灾害发生隐患,当地农民主要开展种养业,经营产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单户农民家庭收支基本上处于一种收支平衡状态,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就会打破这种平衡。在现代市场机制下,农户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比较弱,产业开发收益比较低,导致在市场销售模式中虽然农户收入增加,但存在利益分配不均问题。
(四)生态资源合理有限开发
当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了将农民收入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时,市场主体的逐利行为与农户追求自身利益能力加强,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例如广西马山“弄拉模式”中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还在进行当中,目前当地人在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中的获益主要通过停车场的收费以及在寺庙内做清洁工作,当寺庙正式接待游客,将有大量游客涌入弄拉,伴生的垃圾应该如何处理等后续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开发生态旅游产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探索。
五、结语
在上述生态产业开发扶贫模式中,核心要素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长顺县自上而下开展的养羊模式,还是弄拉石漠化治理与开展种植药材、开发旅游业以及在西畴县大力发展经济果林——柑橘,在各模式中都有几个带头人,他们具有非常强烈的脱贫致富的愿望,引领当地人顺利脱贫,因此在脱贫攻坚中应着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上述扶贫模式为在石漠化区开展生态产业开发扶贫树立了典型,因此在石漠化区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一条石漠化治理与扶贫相结合的生态产业开发之路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熊康宁.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J].地理学报,2012,67(7):878-888.
[2]苏维词.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及长效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12(4) : 1 -5.
[3]左太安.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贫困效应研究——以毕节试验区为例[D].西南大学,2014.
[4][9]王浩.贵州“多位一体”扶贫模式完善建议———以黔南州长顺县为个案[J].现代商贸工业,2013,3(15).
[5]贵州省统计局.27—39各县(市、区、特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5)[R].2017-04-12.
[6][7][10]田新强.长顺县扶贫开发成功模式及经验探索——基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J].改革与开放,2015.
[8]长顺县扶贫办.抓好产业化扶贫项目加快群众脱贫步伐[R].2012.
[11]詹瑜,杨成,赵明坤,崔嵬,莫本田,孙秋.贵州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实施现状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3):149-155.
[12]李英勤.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产业扶贫的成效、问题与对策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11).
[13][18][19][23]陈展图,周青.西南民族地区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以广西马山县为例[J].南方国土资源,2015.
[14]马山县统计局.2015年马山县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R].2016-11-22.
[15]玉杨阳.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4.
[16][17]徐罗卿.广西马山县弄拉屯的生态整治发展途径简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
[20][22]陈丽花.文山州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5.
[21]西畴县人民政府.西畴县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监测报告[R].2017-03-24.
[24]卓骁峰.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问题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