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红艳
我们在考评一个作家的作品时,语言表达方面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品质。虽然中学生写作的机理与作家写作不同,也根本达不到作家的层次,但对文章品质的评判,应该是一致的,不至于在作家写作中被认为的好文章,放在中学生作文考评标准里就成了不好的文章,反之亦然。
而事实上,作为一种习惯,“学生腔”几乎笼罩了中学生写作,特点是注重语言表达而不重视思想内容的问题,言辞浮华之外,爱用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去调制虚假的人生鸡汤,呈现出应试作文背景下高中生见识与思考的浅陋,属于无意义写作。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写作呢—— 既关照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关照学生作为一个成长的现代公民的素养呢?看下面例文。
例文1
由共享单车看市场经济的发展
江苏考生
一群顽皮的孩子骑着单车,按着欢快的铃,在张爱玲住的老巷子里横冲直撞。遇见行人,便猛地一撒车把手,吓人一跳,再尖叫着骑走。于是,张爱玲写道:“人生最天真快乐的当儿,便是撒手这一刻吧。”
上世纪的中国,是自行车王国,随着时代的变迁,自行车也顺利交接了它第一任代步工具的任务,退居二线。但在今年,它又悄悄地在人们身边流行开来,以一个崭新的身份出现——共享单车。
有人把共享单车比作彩虹。黄色的ofo,绿色的酷骑,蓝色的摩拜,白色的骑呗……色彩绚烂如彩虹,可它却不像彩虹般预示着暴风雨后的宁静。它内部每一个原子都在高速运转,积蓄着力量,像一座火山,等待着一刹那的爆发。
共享单车的未来会如何,无从知晓,但这株新生的小小幼苗,有着互联网时代下所有新兴行业在市场经济中自由发展的缩影。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市场调节下的共享单车,大有冲出大城市普及全国之势,又面临许多投资人也始料未及的问题:易被解开的锁使共享单车成了小学生的练车工具,某网络主播直播将一辆车扔进湖里惹得围观者无数,摩拜单车发行后几个月便迎来第一批报废“破铜烂铁”……由此,市场经济下新兴行业的发展便可见一斑了: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正如陈欧狂砸几个亿进入共享充电宝市场。与此同时,商机与挑战同在。
这不禁让人感叹,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的市场经济竟发展得如此迅猛。由从前的“有多少钱都没用,只认票”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家电业、纺织业等全面放开,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经济大战,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推动着时代一步步向前,哪怕有时深一脚、浅一脚。
2016年的网约车之热余温尚存,又掀起了今年共享单车的浪潮。有人曾这样评价当年的网约车:打通了城市末梢,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路的出行问题,让“尽看地铁公交脸色”成为过去式。网约车当初的发展也与如今的共享单车异曲同工,但经历了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它又破茧重生。由此可见,现代的新兴行业已无需政府的过多控制,相信时间可以证明,共享单车在新时代下会站在市场的浪潮之巅。
在共享单车这片浅浅的沙滩上,也可依稀看到当年稚嫩的中国市场经济随时代一路走来的脚印。接下来的市场经济又该如何发展?我想,还是那句西方经济学家所言:“让上帝的归于上帝,让恺撒的归于恺撒吧!”
从表达上看此文,文章的开头有味,有韵致,“撒手这一刻”来自于张爱玲的文字,有特别的意味,隐喻着“市场自由”。第三段则用描写的方法道出共享单车的迅猛出现及其不平凡意义。这样的文字既好看,又是有用的、恰当的、有价值的“好句”,有助于内容和观点的呈现。
文章的内部条理清晰,先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与面临的挑战,再回顾过去的经济之路,又举网约车刚热又冷的例子,都紧扣着表达中心—— 一切都是市场自身的变化,没有预见,不可以掌控,分析具体,思维严密,很有说服力,但这篇文章更有价值的,还不是语言表达,而是作为一个中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关注、理解、思考。
文章从共享单车的问世以及遇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给生活和市场带来的迅猛沖击等角度,对市场经济做观察。除了回顾过去,又用网约车的遭遇补充证明新兴市场、新生商品和经济形态的瞬息变化,揭示市场经济的特征。
“由从前的‘有多少钱都没用,只认票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家电业、纺织业等全面放开,再到如今的互联网经济大战,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推动着时代一步步向前,哪怕有时深一脚、浅一脚。”“有人曾这样评价当年的网约车:打通了城市末梢,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路的出行问题,让‘尽看地铁公交脸色成为过去式。”作为一个高中生,作者对经济发展历程有着较为精准的认知,殊为可贵。显然,这是一位对生活保持持续关注和思考的学生,虽然没有高深的经济学知识和术语,但将共享单车作为典型个例,朴素地表达了“市场莫测,瞬息万变,有着看不见的一只手”的观感;也不幼稚地妄开药方,而是以“让上帝的归于上帝,恺撒的归于恺撒”即尊重市场本身作为自己的核心表达意图,显得理性而成熟。
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写作,学生中出现此类题材的作文很少,我们需要自我反省的是,我们的高中生、我们的作文教学是不是应该往这个方向去引导?
例文2
“车让人”折射的信仰
江苏考生
几年前,穿过一条马路可是个老大难:车辆呼啸而过,其摩肩接踵的程度,真让人类感慨自己的弱势。
几天前,我站在马路边,像往常一样等待车先过。不想那庞然大物却一一停了下来,司机挥手,请我先过。习惯了战战兢兢的我,这次却有受宠若惊之感。
车与行人,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路权,背后也隐喻着不同的阶级—— 出有车食有鱼者与所谓常年11路自备公交者。
因此可以说,由人让车到车让人,我们经历了一场观念的变迁:无关财富差异,我们实际享有平等的权利。不管你是富贵驾宝马者,还是凡事靠两条腿者,在路上,路权是平等的,其实也可算是人格的平等,并且生命的价值比财富最重要。
(点拨:文章中心所在,人让车与车让人,“财富效应”退出,昭示的是观念的变化——关于生命的平等。)endprint
这一平等观念并非古已有之。车的出现,曾在两类人之间刻下鸿堑:一类坐在车里,一类行在地上。有车者,衣帛食肉;无车者,颁白仍负戴于道路。冈齐仁波切说:“中国人的错觉在于相信一个人拥有的东西决定了这个人。”其实哪里只有中国人如此这般呢?艾玛·包法利债台高筑了,仍然强作镇定,命仆人去叫辆好马车,好让她别“露怯”。这样的情形中,车,是人的地位和财富的结晶。
(点拨:指出“曾经”的不平等,在两类人中间刻下鸿沟,以小说为例,指出不仅中国,是整个人类曾经的困境。)
正如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所揭示的那样,一切表现在生活中的不平等,都来源于观念的不平等。人文主义复兴,直到人权宣言的发布,人被看作上帝的宠儿,生而平等,一切后天的权利也平等。虽然实际生活中还很难做到,但毕竟这个新观念日渐受到重视,并深入人心。
这种生命的平等观在开始阶段可能只是政治领域的考量标准,但当它真正成为社会的基石时,就发散到生活的细小领域,例如,人让车,是因为力量的悬殊,而车让人,则是人权平等在路权上的显示。
(点拨:指出路权平等,其实是政治上的人权平等在生活细微处的表现。)
启蒙运动中,卢梭指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财产。浪漫主义者不否认这一论断,但它相信社会有更好超越财富、地位的和谐存在形态。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以赛亚·柏林描述了这样的现象:“浪漫主义的結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在他的话中,自由主义和宽容是实现阶层和解、共融共生的途径。从这个论断出发,我们可以看,车让人,正是富者让渡权力于普通人,然后在阶层间获得互相体谅,进而形成和谐社会。从这个角度说,车让人,不仅是交通法规,而是人类的哲学。
(点拨:所谓和谐、自由需要强势者让渡权力,从这个基点出发,车让人,既是平等的实现,也符合浪漫主义者哲学上的期盼。)
正如生活中离不开车,而车也有高下之分一样,物质条件的差异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抹除,但这绝不是我们否认平等之权利的借口。事实上,当你站在路边,与司机交换一个微笑时,你们实际上分享了一个恒久的信仰:无关任何身外之物,我们都是同样高贵的人。
就整体来看,这篇文章切入点非常精当而准确,通过“车让人”来折射“人的信仰”,其实就是在阐述一个问题——“车让人”的实质、意义和 价值。
为了剖析这个问题,作者先用两段文字描述,“几年前,穿过一条马路可是个老大难:车辆呼啸而过,其摩肩接踵的程度,真让人类感慨自己的弱势。”“几天前,我站在马路边,像往常一样等待车先过。不想那庞然大物却一一停了下来,司机挥手,请我先过。习惯了战战兢兢的我,这次却有受宠若惊之感。”由几年前到几天前两个时段的遭遇的对比,指出人与车关系的变化。因为现场感很强,就显得直观、生动,极富表现力。接着,指出“车与行人,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路权,背后也隐喻着不同的阶级—— 出有车食有鱼者与所谓常年11路自备公交者”,自然转入核心议题——路权的平等,其实也可算是人格的平等,并且生命的价值比财富最重要,揭示出原来的“人让车”包含的是强势者对弱势者的权力碾压,是财富、地位造成的生命的不平等,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然后论述政治上的追求平等,最终反映到生活中的细微处——车与人的关系,“车让人”就是实现社会平等的表现,又从浪漫主义哲学去印证它带来的社会和谐和自由、宽容的价值。
作者关注的是一个交通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从中观照人的关系、法的本质以及哲学意义上生命的价值,理解透彻,思考深刻,思维有层次,有理有据,论据也非常有品位,显示了丰富的阅读素养和思辨品质。
耶鲁大学本科写作教师Emily在教来自中国的大学生写作后说,中国学生引以为傲的“套路”,恰恰都是美国大学认为的写作大忌。在她看来,中国的学生喜欢用诗意的、繁复的、华丽的辞藻和句子写文章,结果是让读者受到干扰,是不负责任,又推测可能这些学生是为了掩盖思想之 不足。
也有媒体报道,有不少美国小学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比较偏重“研究性”的成果汇报,这种“研究报告”的内容和篇幅,有的已经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内容之深入、篇幅之长令人惊叹。
结合这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学生的作文更注重个体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真实研究,而我们的习惯是在语言表达上花功夫,却对“应该关注什么”“写作文究竟为什么”忽视得很厉害。设想,如果引导学生写作的方向出了问题,热衷于培养学生的辞藻本领和说套话废话的习惯,学生所写与现实生活、与真正的思考无关,那样的作文及其教学其实已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关注现实生活,实现人的成长,作文才有意义。
(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21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