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谷老谷
昔时相亲,娘家要打探的,无非三大项:女婿兄弟多寡,房屋田产几多,公婆为人如何。媒婆总说男方的好,就其中的田产而言,对那过得去的,说有新谷接老谷,对那较富裕的,说有新谷压老谷。
新谷老谷,其实原话是“新禾的谷、旧禾的谷”,口头表达时简略了。往昔谷是农家的命根子,视谷为神,有犯了五谷不得救的说法。农民造新房,屋梁上系红幡,布中间缝个棱形的兜,装上“五彩谷”,谷神高高在上,坐镇乾坤,坐镇屋宇,避邪保平安,祈求地不荒田有禾,年年五谷丰登。因为过去种谷常遭旱、涝、蝗灾,欠收或失收,农民只有用“神”护谷。如今天翻地覆,稻谷产量多了,不再以新谷接老谷、新谷压老谷来张扬富有,“新谷老谷”“新米老米”的应用,仅仅存在于买谷买米的选择。
民以食为天,农为粮为大。家人头痛脑热,去卜卦,要带粮去,道士是“粮主”。此作,叫“问粮”。农人,阳间事阴间事,唯“粮”为“问”。
放屁骗母猪
临高人批评别人讲话不真实,往往说是“放屁骗母猪”。其来历是:过去乡村没有公共厕所,村民在村里村外的角落“出恭”,而“老牌”的猪不圈养,在外随便找食。猪群中的母猪是“大老”,嗅觉特别灵,远远就闻到有人来“恭场”,它就抢先占位,只要有人蹲下它就光顾了,即使人放屁不屙屎母猪也信而苦等。“放屁骗母猪”这一语汇,是临高方言独有,缘出人与猪的“外放”——人屙屎的外放,猪寻食的外放。“放屁骗母猪”,形容骗人的话粗劣和低俗,亦轻易以之反而批评别人。现在极少有猪在外“流浪”了,“骗母猪”的语汇极少使用了,不久将会消失。
狗咬破裤
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贫富悬殊而穷人多,穷人中的乞丐也多。他们行丐的地方,多是富户的家门。那里有看家凶狗,因而被咬得最多的是乞丐。那些狗有“灵性”,看见穿破裤的就追就咬。“狗咬破裤”衍化为贫困、地位卑微的人常受非难和打击,你落难时被落井下石。现在行乞的,不一定是穷人,往往有人假冒乞丐行骗,他们在街上做作,没有狗咬他们。而被狗吠和追的,是拣破烂的远道女人,因为她们趁人家不注意,偷拿人家的好东西,因此家家气她们,她们一来人家就叫狗追。那些狗也形成“条件反射”,看到背肥料袋、穿旧衣服、戴旧草帽的女人就狂吠狂追。“狗咬破裤”固然有出于狗的“天性”成分,其实离不开人的引诱和教唆。做人,不应像狗以衣帽看人,穿“破裤”者,可能有“装破”者,也可能有“真破”者,真真假假、鱼目混珠。
孵银
多少年前的五月初一。早上,父母料理完“开门”迎神祭祖和全家吃的事,母亲在家里歇着,父亲即开始重要的守岁——睡觉。睡个一整天,说是“孵银”——一年有无收入、收入多寡就看这一天是否诚意守则,于是把袋里的钱守好,还希望“孵”出钱路。现在没有人“孵银”了,大年初一,各式各样的父亲有各式各样的“找钱”方法——有的打牌、打麻将赌钱,有的走街串户搜寻和交流信息,做好新一年生产、生意的“预算”。他们知道,过去的“孵银”其实是农民家主忙了一年,只有到年初一那天才能安心休息。找都難找到,钱岂是“孵”来的?
酒语
很多临高人爱喝酒,有的嗜酒成性,有的视酒如命。长年累月,这种乡村的“酒文化”流出有地方特色的“酒语”:
“提得起也喝得去”。说的是一些人酒量大,装酒的瓮,能提得起,也能把里面的酒喝完。此说有讨厌的成分。
“耙田要耙碎,喝酒要喝醉”。
“喝酒不醉不如喝尿”。以为喝醉才有意思。
“活着天天醉,死了天天睡”。醉生梦死的哲学。
“有一口井的酒,一房子的花生米,才喝得够”。多少酒才够喝?想喝多没有钱买,要是酒就像水那样从井里打上来就喝就好了,既多又不要钱:“酒鬼”不嫌弃菜,但最好是花生米,一房子的花生米。
“喝酒醉茶”。形容有的人喝得烂醉,有的人借酒发癫。
嫌我“吃多”,叫我“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年年搞各种运动,有大批城市和外县的干部到临高农村当工作队队员。那时候的“三同户”的主妇多数不懂普通话和海南话,语言不通而与队员之间发生误会,闹一些笑话。某队员是讲普通话的,每次吃饭,三同户的老妈妈怕队员吃不饱,总叫队员“吃啰,吃啰”。“吃”的临高话音与普通话的“滚”字近似,队员以为老妈妈总是在吃饭时叫他滚。某队员是讲海南话的,每次吃饭三同户总是说队员谨慎,舍不得吃,她叫他多吃,而“谨慎”一词的临高话音与海南话的“吃多”同音。于是队员以为三同户总是嫌他吃多,讨厌他,非常地尴尬。
敲谷笼
过生日,乡下人也叫“敲谷笼”。这个别称的来历大抵是:过去农民粮食少,一年中除了几个大的节日,很难吃上干饭。过生日是要吃干饭的,可是没有够煮干饭的米,于是想办法,拿装过谷子的竹笼来敲,把夹在竹篾缝里的谷粒敲落下来再磨成米。其实敲谷笼不一定落下够煮干饭的谷,只是形容穷人山穷水尽别无他法而已。现在农家过生日,大鱼大肉的,有的儿女还送蛋糕,十分的排场。往昔的敲谷笼,只是发生过的酸楚的记忆。现在生活即使过得好了,老人过生日还有叫“敲谷笼”的,意即“我”这个老“谷笼”还有浓厚的“五谷气”,农家的“传家宝”呢!老“谷笼”在,“五谷”的香火就不会断,农耕文化就永恒地延续。
孩子之名:那狗与不错
四、五十年前,田夫野老给孩子取名,没有请先生,更不用说翻字典,而是随便要一个字,体现一种意愿和诉求,但有封建的意识和迷信的色彩。许多男孩叫“那狗”,女孩叫“不错”。原因为:男孩岁内身体欠佳,大人怕鬼勾去,取个“那狗”名,狗咬人,人怕狗,鬼也该怕狗罢。另一层意义是,狗好养好驯,不挑食,亲主人,看家护院“忠于职守”;女婴叫“不错”,缘于公婆希望媳妇头胎生男的,不料生了女的,取名“不错”,是戒意,下次不再错。第一胎生女婴,有的取名“不南”,与“男”字谐音,寄托下一胎“转男”的希望。“那”字的冠名,来源于“田”的土音和原义,又受壮族的习俗的影响。“不”字,则是受海南话“么”音字的冠名影响作谐音而使用。
骑马来县
乡镇的人去县城,说“去县”或“上县”“下县”,还衍生出“早早来县”“骑马来县”等“俚语”。
县治驻衙初,临高县城名“莫村”。多遭海盗、土匪的劫掠。当地文人想到名叫“hin”音的动物穿山甲,以它的土名音来称呼县城。因为穿山甲全身的鳞片很硬,就像披了一身的铠甲,寄予县城“固若金汤”的安全。
旧社会乡下的财主和官吏、绅士去县城总是骑马的。他们既有出行的优越条件,也是其经济和社会地位、身份、面子的显示。后来,县城里的官员和绅士以“骑马来县”对有身份的人光临表示尊敬之辞,对那些没有什么“名分”却装模作样的人以这一语汇来讽刺,普通的居民则以此之辞互相开玩笑,作为无意的“客套”。
拉尿筑臼
村童玩耍沙地,喜好用沙土筑块成物器的样子。而沙干,捏不住,于是“临场发挥”,拉尿湿沙,捏沙人沙马,筑沙碗沙臼。童子无专注,筑成,捣碎,反复无常。最终,村童什么都筑不成。童之无稽,引入并影射大人的做事马虎无果无聊,鞭挞非诚非信非果,尤其指斥“朝三暮四”和“朝令夕改”的轻率而一事无成。此通俗浅显而深奥语汇,老叟皆知耳熟能详而亘古通今。
猪与狗的借喻
汉代,“临高人”的先民——大陆移民登陆海南岛西北海岸时,那里还是原始森林地带。汉人造屋立村,后来饲养家禽家畜。家养的猪以食熟饲料为主,而精饲料是米糠。喂猪时,野猪来了,想吃,但又不吃,因为它不识、不惯食米糠。农人以为野猪笨。“野猪不懂吃糠”成为形容别人笨的比喻。后来这一比喻衍生出多方面的喻义——一般的随便地说“你这个野猪”,是善意的无所用心地说“你笨”,而说“野猪佬”,则是刻意地诅咒某人“老奸巨猾”的贬义词汇。“山猪也吃糠”,是小看人、看不起人的比方,以为人家无出息、无资格出某场合或参与某事。
临高人也爱用“狗”来比喻人。“小狗咕路”比喻小人物听话好使唤,被奚落为“落毛”的是失魂落魄的人,说“舔砧板”和“短尾巴”的狗,借以骂那些忘恩负义、不讲情理和争强好斗的人。
资料写作者:王国祥,教师,现居海南临高。以上资料由作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