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山水画中建筑图式演变的文化内涵

2017-12-21 22:37陈领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内涵山水画建筑

陈领

摘 要:宋代以后,随着山水画的高度发达,画家们通过山水画来传达自已的精神理想和生活状态。而其中建筑则是这种理想和状态的精神载体,它由宋代的殿台楼阁,到元代的空亭书斋,最后演变为明清的园林庭院,这种演变体现了士人们在不同时代际遇中,不同的“隐”的理想和方式。对于山水画中建筑的研究不仅凸显了山水画在士人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也为我们当前山水画创作提供借鉴依据。

关键词:山水画 建筑 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文化精髓,在中国文化观念中,人的生命唯有通过与自然交融才能得以永恒。中国的山水画家们更是把自然作为“美”和“道”的结合而沉湎其中。于是“澄怀味象”、“闲居理气”也绝非为了消遣,而是为了实现观道和体道这更深刻的目的,故“余复何求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中国的山水画由此得以真正独立并成为画家们与自然相通的产物,画家们把林木山川当作人生的避世之地,而画中建筑则作为精神憩园,将心安放于其中,希望由此获得精神上的逍遥浮世,与道相俱,进而达到一种消融精神苦闷的“逍遥游”。中国山水画在宋代高度成熟以后,随着时代的更替,作为承载士人精神憩园的画中建筑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林泉之志——宋代殿台楼阁的精神表达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可谓是对当时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他提出了“三远”之说。同时总结了全景山水画认为: “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因此这种以大山堂堂的主峰构成主体形象,主峰既高且近;主峰耸峙而有高意,位于中景而有远意,历历在目而有居游之意的高远意象,其意在于弘儒。郭熙进而提出山水画要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并认为“画凡至此,皆如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①

宋人这种对图真性和山水雄伟观念的追求、强调造境中对丘壑美的可读性与情节性的诗意表现,充满着理学的“格物”精神,以及物我之间精神的交融与哲学的内省。宋人自然观体现的山水审美精神是以山水意境寄托人生意境,在山水丘壑的观照当中获取心灵的慰籍,以超越世俗利欲的虚静之心陶冶着林泉丘壑,使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因而“人与自然,由相化而相望” 。②从宋人在自然中阐发的情感来看,在宋人自然山水的平凡景物中却让我们读出了不平凡,读出了理性精神的寄寓,正是这种包容内敛的精神,通过诗画语言物化自然山水的神韵而透视出人生态度和人格气象,从而使这一阶段点景式建筑的象征意义也相应地显得含蓄内蕴。北宋的建筑是在以高远、深远的山体之中的一种点缀,视觉上给人的感受是以点景形式出现的建筑多在重山复岭、高峰巨嶂之间露出一角得以暗示,作为点景出现的建筑更是显得微乎其微,画面中虽尽多可观可游、可喜可愕之地,却很少是画家真实生活的一部分,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游观山水”,从而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山林之士的隐逸情趣和希仙慕道的思想,它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北宋过渡到南宋,由于政权中心的转移,此时山水画的取景也由原来的大山大水演变为富有诗情画意的南方小景山水。在意境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上较之前代远为自觉和突出。相较于北宋那种气势雄浑邈远的客观山水、异常繁复杂多的整体面貌,南宋山水呈现出一种追求细节真实、诗情画意的诗意情怀。尽管南宋山水画中的建筑在此期间并无显著的变化,但取景角度的拓展自然放大了建筑的体量,与北宋山水画中建筑的点景意象相比,南宋山水画中的建筑已有成为表现主体的迹象,如夏圭的刘松年《秋窗读书图》、夏圭的《雪堂客话图》等。虽然在作品的情节上仍以读书、客话等为主题,但承载情节的空间“窗”和“堂”也成为了画题的一部分。这种转变也为其之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二、高逸之风——元人书斋空亭的文化意象

到了元代,士大夫的社会性退避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并发展成为“使个体与社会总体分离的社会性的精神运动”③。元朝的文人士人们“进”不得兼济天下,转而“退”以独善其身,大量地走入老庄隐逸思想中去寻求内心的寄托和宽慰,通过一种内在性情的抒发和精神的独立去展现文人士大夫的完美人格,从而使得元代山水成为以“逸”为美的极致与高峰。但是社会性的物质需求使元代的社会性退避不可能全部到深山之中,虽然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迫使元代的隐逸者不得不和世俗混在一起,反映到绘画上,与宋代相比,元代的山水画作品带有不同的气质,并表现出审美趣味上的个人化和平民化倾向,画面当中已鲜少宫殿楼阁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农舍村居的平民生活以及以文人为主体的书斋山水,将平民化的现世思想和文人生活情愫通过艺术融合在一起,以寄托江湖文人墨客的理想与精神。

元画虽然重“逸”,但从“元四家”作品看,他们在实践中并没有将“形”与“神”对立起来,而是淡化了宋人的写实性,以强调形式风格的审美价值,重在笔墨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相应地,建筑在此期间开始逐渐摆脱了以往以界画为主的表现形式,书画同源思想的深入使书法用笔与建筑的结合进一步加强,大大提高了建筑自身的可读性和喻意性。如果说唐宋现实性的审美观念的开拓,使六朝时山水形象创造的那种神秘的色彩逐渐消失,在美学上开始追求对自然的真实感受的话;那么元代从“宋人重理”到“元人尚意”,化质实为虚灵,变工丽而趋求笔墨逸趣的显著变化代表着审美风尚在于把观赏者的审美视野引向“萧散简远”超越自然美的艺术模式,使元代山水画点景式建筑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画风格衍变过程中一个阶段性的重要转折时期。

诗、书、画的结合始成为宋代文人画创作的一种样式,而这种样式在元代得以深化,而在元代的山水画中,“人”和“建筑空間”成为诗画相融的载体。如邵宝题倪瓒《容膝斋图》中所言:斋以诗画重,诗画以人重。人仕诗画的载体,而画中建筑空间,暨书斋又是表现人的活动的象征载体。何慧鉴说:“‘人与‘斋的存在价值既寓于‘诗、‘画,而诗画的意义亦藉人与斋的关系而彰明元代文人画与前代山水画在这一方面的分别,不但是内涵的,‘先于结构与形体的,同时也因此直接影响了表现的方法——风格和笔墨。”④这种结合说明了中国山水画中的建筑表现在内涵和形式上又向前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建筑虽然通常被置放在画面中的前景或突出位置,但被精心描绘、大肆渲染的却是周围宁谧清幽的山村水乡、萧疏简远的安逸气氛,这是画家自主选择的结果,也是文人主体意识在山水画上的苏醒。山水画中点景式建筑的象征意义在这一时代被赋予了最丰富的内涵,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同时书斋山水的出现也拓展了点景式建筑的社会功能。

三、城市山林——明清庭院园林的城市高隐

明代开始,中国的資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绘画的商品化和画家职业化。至明代后期,江浙一带的许多新兴豪门巨富或官宦人家多与这些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互有交游,并成为书画赞助者。于是,这些有儒商开始举办或参与由仕宦富豪和职业画家共同组成的各类书画、诗文雅集。其间,不同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风格样式的渗透与融合,促使了职业画家文人化和文人画家职业化的现象。这也引起了山水画在主题立意上产生了鲜明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描绘庭院、斋室、园林作品的出现,而且这些建筑在画幅上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如文征明的《东园图》、沈周《东庄图册》、唐寅《事茗图》等等,这改变了过去山水画中建筑作为点景的功能,而成为画面主体被加以刻画,并在其间穿插以文人送别、雅集或纪游的场面,于是,画面之上,深山幽居则往往屋舍相连,雅士往来不绝,表现出与元人荒山隐居,垂江独钓所截然不同的时代气息。隐居文人卧游思想通过园林、斋室、庭院得以体现。他们身在城市而心在山林的意趣,是明代文人群体构建其生活雅趣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题材的转变与拓展是审美精神转变的一种表征。与追求超脱而鄙夷物质的元代士人相比,明清文人士大夫则将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发展为一种追求“闲雅”, 雅致与世俗共存的在生活模式,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彰显了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这时的隐逸空间发生了转变,不再是宋元时期隐于山林与江河湖海之中,而是隐于园林。园林满足了这种雅致与世俗并存的需求,成为明清士人隐逸的绝佳场所,而文人画家则通过图像的形式来传达出文人的园居生活以及闲隐的理想和追求,这种通过图像表达隐逸思想是明代中后期的一种常见得方式。

清代山水画的发展,既与明代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又在自身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这一时期的美术史现象呈现出两种极端,一方面,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派,更是使集大成的创作方式蔚然成风。另一方面,以王阳明、李贽及明代禅学为代表的反叛儒家正统的异端倾向,强调自心自信的人文主义思潮在清代的延续,以及清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形成,给封建末世的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画家创新求变的思想、主体意识的发展和强化极大地影响了在这一阶段建筑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画家类型和风格面貌的多元化导致了山水画中建筑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建筑的笔墨表现也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山水画中建筑的表现形式,文人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在此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

四、结语

经上述的梳理可见山水画中的建筑,由宋代的殿台楼阁,到元代的空亭书斋,最后演变为明清的园林庭院,而它在画中的比例和位置也由画面的点景发展为表现主体。而古代山水画中,建筑不仅承载着画家的思想,也承载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这无疑对当代山水画创作予以启示,在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中,画家对建筑的表达却往往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思考,对民居或园林等类型的创作,只重造型却无法呈现出其与时代相关的文化内涵。难道对于建筑的表现只是因为创作对象自身的美感么?是否能够在进一步的挖掘和表现画家对描绘对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当代山水画创作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郭熙,潘运告编 .《林泉高致》、《宋人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③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④何惠鉴.元代文人画序说[J].海外中国画研究文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文化内涵山水画建筑
我来打开山水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建筑的“芯”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