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芳,龙扬扬,傅星雅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邓丽芳,龙扬扬,傅星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191)
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合理的学术道德认知观念对于应对和解决当前学术不端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方法探索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来自全国8所院校的533名学术型研究生为样本进行了调研。采用差异比较、多元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方法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存在性别、专业、学校类型差异;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个体的道德推脱对其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就如何引导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提供了系列建议。
学术道德风险认知;道德推脱;导师指导;学术道德氛围
近年来,高校学术道德问题在我国频频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每一次学术失范行为的曝光,都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术道德失范等问题。研究生作为高校学术创造的主体力量,对国家的学术科研水平、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等具有重要影响。了解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产生的潜在机制,探明其对学术道德问题及风险的认知盲点,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合理的学术道德认知观念对于应对和解决当前学术不端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采用差异比较、多元回归、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方法,探讨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从研究生个体、导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引导和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建议。
以往研究从伦理学视角对道德风险进行了界定,认为道德风险是人们或社会组织在进行不道德表达时所遭遇的受损危害的可能性[1],更关注风险的不确定性、损失性等特点,对道德风险的界定更多是从传统道德理论出发,强调个体道德发展水平、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认为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更多是由个体因自身道德素养及道德知识缺陷而对道德风险估计不足所造成的。然而,受到多年校园德育知识熏陶、外显道德观较强的研究生群体为何仍然会产生不道德行为,以往研究对此的解释还存在局限性。2005年,国外有研究者提出了有限道德的理论,用来解释人们的外显道德观与实际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偏差的现象[2]。Tenbrunsel等具体阐释了有限道德产生的原因,认为个体在道德决策时会出现道德意识的衰退,没有意识到决策中涉及的道德风险,即道德风险认知出现了盲点[3]。这一理论视角主要关注的是非故意的不道德行为,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为研究生群体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提供更科学的解释。在有限道德理论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并非源于他们外显的道德观念,而很可能在于他们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出现了盲点,从而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决策机制偏差。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为了处理好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4]。学术道德风险是在学术创造中进行不道德行为表达时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而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则强调对这类损失可能性的认识,通常包含对个人发展风险的认知、对短期利益风险的认知、对危害他人和社会风险的认知、对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等方面。尽管以往有一些关于风险认知结构的研究,但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多维结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心理成因等,都还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以往研究中,道德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通常体现在环境和个体两个方面。在环境层面,对研究生群体来说,学校是他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导师是其接触的重要对象,学校的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个体层面,结合目前的理论和文献分析,道德推脱是个体层面的重要道德认知因素,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起着重要作用。Shu等人的研究发现,有过欺骗行为的个体表现出了更高的道德推脱水平[5]。Gino等人的后续研究也发现,当人们接近曾经有过不诚信行为的个体或者自私的个体时,他们的认知和行为也会受影响[6]。因此,我们将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主要因素归纳为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和个体道德推脱,提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
图1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影响因素模型
(一)学校学术道德氛围
学校道德氛围是学校中各个主体通过彼此互动交流而形成的、对各个主体的道德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一种心理氛围[7]。学校学术道德氛围是学校道德氛围的细分,主要强调与学术创造行为相关的道德氛围。Taradi等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学校所感知到的学术道德氛围,包括同伴的失范行为、同伴对失范行为的态度等,会影响他们对学术失范行为后果严重性的认识(即学术道德风险感知),从而影响其学术道德行为[8]。个体进行风险决策时具有两个参照点:个人参照点是比较自己直接的得失;而社会参照点则是将自己的情况与周围环境中他人或规范相比较之后,进行价值判断[9]。从这一视角来看,研究生很可能通过将自己与校园内他人的学术道德行为后果或学校学术规范等进行比较和参照,然后进行后续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与决策。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正向影响。
(二)导师指导
导师是研究生群体的重要指导者。导师的指导包含两方面:一是在学术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道德素养、行为品性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10]。导师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是否关注、要求是否严格以及惩罚是否有效,都是影响学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的重要因素[11]。此外,导师对学术道德规范的细致讲解,能够减少学生对学术规范认识的“灰色区域”,从而增强对违规风险的警觉[12]。还有研究指出,目前学生在学术创造中产生学术不端行为,与老师缺乏对学术诚信、学术创造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有关系[13]。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正向影响。
(三)道德推脱
道德推脱这一概念由Bandura在社会认知理论中提出[14],它代表着个体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倾向,这些认知倾向使得个体以新的方式来表征自己的行为,从而能够使该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显得更小,或者使该行为承担的责任显得更轻。道德推脱对个体的道德自我调节过程起着一定作用,个体可以通过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非人性化、责备归因等8个相互关联的推脱机制使得道德自我调节功能失效。Bandura指出,个体进行负面道德决策时,可以通过道德推脱来主观地使道德调节失效,进而摆脱内疚和自责等负性情绪[15]。这种情况下,个体将减少感知到道德失范所带来的负性情绪风险,道德推脱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具有负向影响。例如,已有研究发现学生通过主观降低问题严重性,即Bandura提出的忽视结果的心理机制,会知觉到更少的学术道德风险[16]。个体的道德推脱倾向也会导致其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不足并产生学术不端行为[17]。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道德推脱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负向影响。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在校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根据随机取样的原则,向北京、江西、广东、上海、重庆、安徽、陕西和四川的8所高校发出580份调查问卷,收回问卷568份。剔除有明显反应倾向的、答题不完整或白卷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533份,问卷有效率为93.8%。有效样本中,男生286人,女生247人;硕士研究生363人,博士研究生170人;人文社科专业241人,理工农医专业270人,艺术体育专业22人;学校类型方面,“985”院校236人,“211”院校133人,其他院校164人;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294人,共青团员170人,群众69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测量采用自编问卷。本研究借鉴Slovic的风险认知维度理论[18],结合对问卷编制前期访谈结果的质性分析,将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结构划分为未来个人发展风险认知、短期利益风险认知、危害社会他人风险认知和负性情绪风险认知四个维度,分别涵盖7、6、4、5个题项。问卷在试测的基础上修订了两次,根据访谈反馈和预测结果,对部分题项进行了修改,并删除了一些题目,最终保留了22道题目。最终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为0.952、0.947,信度较高。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良好:X2/df=2.907,NFI=0.914,IFI=0.942,TLI=0.927,CFI=0.941,RMSEA=0.060。
道德推脱的测量采用由Bandura编制[19]、王兴超和杨继平修订[20]的《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问卷包含26个项目和8个维度。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0,分半信度系数为0.800,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导师指导的测量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维度和内容确立主要是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以及对问卷编制过程中质性访谈结果的分析。影响学术道德认知的导师指导因素体现在导师的说教、导师对学术成果的质量把关、导师在学术道德上的以身作则等[10-13]。该问卷为一维问卷。根据项目分析结果,最终保留7道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8,信度良好。用正式问卷的观测数据(N=533)与构想模型进行拟合,得到模型拟合指数 X2/df=2.126,GFI=0.988,AGFI=0.969,NFI=0.975,CFI=0.987,RMSEA=0.046,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学校道德氛围的测量采用自编问卷,主要借鉴以往研究对学校道德氛围感知的维度划分[21],并结合对问卷编制过程中质性访谈结果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周围人对学术道德的态度及行为表现、学校对学术的硬性要求、学校对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审查和惩罚力度等。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最终保留6道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3,表明该问卷的信度良好。通过对该问卷结构拟合性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数为X2/df=1.768,GFI=0.992,AGFI=0.977,NFI=0.978,CFI=0.990,RMSEA=0.038,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良好。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描述性统计来分析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现状;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对建构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现状分析
1.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整体状况
表1中的数据表明,研究生在学术道德风险认知上的得分较高,总体均值为4.403(问卷题目为0-6级计分制,单个题项得分范围在0-6之间)。在风险认知的四个维度上,短期利益风险认知维度的均分最高,其次是对未来个人发展和危害社会他人风险的认知,而研究生对于自己内心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水平最低。
表1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整体状况
2.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群体差异
从表2到表4的结果分析来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男女生在未来个人发展维度上的得分呈现显著差异(T=2.159,p<0.05),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博士研究生对短期利益风险的认知要显著优于硕士研究生(T=-1.986,p<0.05),说明博士研究生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违反学术道德给自身带来的现实影响,从而有效地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理工农医专业学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总分、未来个人发展风险及短期利益风险认知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1.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首先分析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和道德推脱三个因素与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相关程度,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总分及其四个维度与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道德推脱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2.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和道德推脱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回归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一步分析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和道德推脱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预测作用,结果如表6所示。
表2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性别差异
表3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年级差异
表4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专业差异
由表6可知,在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总分上,逐步回归分析后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导师指导、道德推脱,这两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学术道德风险认知22.0%的变异;在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各维度分数上,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均为导师指导、道德推脱,且这两个变量分别可解释未来个人发展风险认知19.2%的变异,短期利益风险认知21.7%的变异,危害社会他人风险认知13.2%的变异,以及负性情绪风险认知17.5%的变异。由此可知,导师指导、道德推脱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具有一定预测作用,而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无显著影响。
表5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与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道德推脱的相关分析
表6 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和道德推脱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回归分析
3.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导师指导和道德推脱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影响的模型分析
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图1所示的变量关系进行分析,在AMOS20.0上运行该路径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指数良好,X2/df=1.846,GFI=0.993,AGFI=0.973,NFI=0.993,CFI=0.997,RMSEA=0.040。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0.37,p<0.001),假设2得到验证,说明导师对研究生未来个人发展的指导、对其负性情绪的关注以及导师自身对社会他人的尊重等,都可能逐渐影响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各方面风险的认知情况;道德推脱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β=-0.21,p<0.001),假设3得到验证,说明道德推脱会使个体扭曲地对学术失范行为的风险进行评估,使风险显得较小或不存在,从而降低对各方面风险的认知;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则对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影响不显著(β=0.06,p=0.18),假设1没有得到验证,这提示学术道德氛围能否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以及该影响是否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如个体的认知风格等)还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探索了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总体程度较好,但在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表现出一定差异;(2)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显著正向作用,具体表现为导师指导正向影响研究生对负性情绪风险、危害社会他人风险、短期利益风险、未来个人发展风险的认知;(3)个体的道德推脱对其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显著负向作用,具体表现为道德推脱负向影响研究生对负性情绪风险、危害社会他人风险、短期利益风险、未来个人发展风险的认知;(4)学校学术道德氛围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有显著相关,但学校学术道德氛围对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这些发现给予我们的具体启示如下∶
(一)重视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薄弱点和群体差异
本研究发现,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水平普遍较高,在风险认知的四个维度上,短期利益风险认知维度的均分最高,研究生对于自己内心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水平最低。可见,当前研究生对外在层面的学术道德风险的认知水平要高于对自己内心层面的学术道德风险的认知水平。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薄弱点在于负性情绪风险,即认为做出学术失范行为并不会导致内心受到谴责、内疚、羞愧等不良情绪。因此,有必要提升研究生对学术道德风险中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提高研究生对自我情绪的感知和体验,认识到学术道德失范会给自己的内心造成负性影响。
本研究的性别差异分析发现,男生在未来个人发展风险认知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是因为女生相比于男生来说,往往更容易感性、关注眼前[22],而对未来个人发展缺少考虑,因此对未来风险的感知能力也较低。这也提示我们,针对女研究生群体,要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教育,提高该群体对于学术不端所带来的未来的风险和损害的认识。
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专业差异分析发现,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学术道德风险的认识相对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而言还不够,在总体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及未来个人发展风险、短期利益风险两个维度上,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专业的学生。这提示我们,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水平可能还与专业性质有关。理工农医类专业的研究主要以各类实验和数据分析为主,更重视科学性和严谨性,因而对学术道德方面的要求更为严格。人文社科和艺术体育类专业的研究则以社会调查、理论研究为主,偏重思辨性,因而对学术道德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此外,博士研究生在短期利益风险认知维度的得分要明显优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科研素质要求更高,对其学术道德素养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博士研究生在经历了硕士阶段的学术培养后,对学术道德方面的相关问题接触较多,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现实后果有更充分的认知。而硕士研究生由于自身科研经验有限,更容易对学术不端行为所带来的实际影响缺乏必要认识。
因此,应当重视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的薄弱点和群体差异,针对不同研究生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引导和教育。
(二)利用导师的影响日常渗透和监督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导师指导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表现为导师指导正向影响研究生对于未来个人发展风险、短期利益风险、危害社会他人风险及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这说明,导师指导是研究生学术风险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导师在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方面给予研究生的指导越多,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意识越强。在高校导师责任制模式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为直接和频繁,导师是引导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导师指导在培养研究生学术道德风险认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水平。
具体来说,在未来个人发展风险方面,导师指导正向影响研究生对于学术不端造成的未来发展风险的认知。这提示我们,导师应关注对研究生未来个人发展的引导,可在日常的课题例会、论文指导等过程中向研究生说明学术不端对未来个人发展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和危害,通过口头教育和以身作则,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认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步引导研究生深刻认识学术不端对其未来发展可能造成的各种不利后果。
在短期利益风险方面,导师指导可以正向预测研究生对于短期利益风险的认知。这说明导师有必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的细致讲解,提升其对违规行为的警惕性,让他们消除侥幸心理,对学术不端造成的实际后果有充分的认知。同时,导师需重视日常学术指导和交流过程中对研究生的督促,例如设定项目完成的时间截点,帮助研究生制定时间计划,适时关注任务进展,避免研究生在最终时间截点前因压力过大而忽视学术道德风险。
在危害社会他人风险方面,导师指导正向影响研究生对于该方面的认知。这一结果启示我们,导师应注意引导研究生关注学术不端对社会他人造成的危害,通过案例教育和学术成果监督,树立研究生尊重他人学术成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学术责任感。
在负性情绪风险方面,导师指导可以正向增强研究生对于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这提示我们,导师对于研究生的负性情绪和心理状态也应给予关注,通过日常与研究生的交流、渗透,引导研究生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会给个人造成心理层面的风险。
(三)利用道德推脱的影响培养学术道德风险认知
本研究发现,道德推脱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风险认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道德推脱负向影响研究生对于未来个人发展风险、短期利益风险、危害社会他人风险及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这可能是因为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并不十分了解,在学术道德规范认知方面存在一些“灰色区域”,而抽象的道德规则会使得个体倾向于以合理和可接受的方式为自己进行道德辩护[20]。道德推脱会使研究生个体在对学术失范行为的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观降低问题的严重性,使风险显得较小或不存在,从而降低对各方面风险的认知。因此,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的教育中应当对道德推脱的影响给予足够重视,从学生认知层面进行预防和干预,降低学生道德推脱的可能性,提升其学术道德风险认知水平。
具体来说,在短期利益风险和未来个人发展风险方面,道德推脱会降低研究生对于学术失范行为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的认知。一方面,研究生对于学术不端造成的不良后果没有清晰认知;另一方面,当研究生做出学术不端行为时,道德推脱倾向通过为自己的行为做道德辩护、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忽视学术不端造成的后果、否定自己在学术不端行为中的责任等起作用,让研究生降低或者忽视学术不端的后果。基于此结果,高校或导师可通过开展学术规范讲座,甚至设置选修课、计学分的形式,提升研究生对于学术规范的认知水平,降低道德推脱的可能性。
在负性情绪风险方面,道德推脱会降低研究生对负性情绪风险的关注。这意味着,道德推脱水平高的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会造成自身负性情绪风险的认知能力差。因此,应提高对学生自身道德推脱水平的关注度,可联合学生工作部门定期对研究生开展相关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形式筛查出道德推脱水平较高的学生,对这部分人群开展相关讲座或团体辅导,组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训练降低其道德推脱水平,重视对违反道德的负性情绪感知,从而增强其学术道德风险认知。
在危害社会他人风险方面,道德推脱负向影响研究生对于学术不端对社会他人所造成的风险方面的认知。这启示我们,应当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责任感教育,通过警示、榜样宣传教育提升研究生对于学术不端对社会他人所造成的风险方面的认知,强化学术道德责任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清晰的学术道德标准,降低道德推脱的可能性。
[1]郝文清.道德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社会科学家,2011(5):98-101.
[2]CHUGH D,BAZERMAN M H,BANAJIM R.Bounded Ethicality as a Psychological Barrier to Recognizing Conflictsof Interest[C]//MOORE D A,CAIN D M,LOEWENSTEIN G F,et al.Conflicts of interest:Problems and solutions from law,medicine and organizational settings.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74-95.
[3]TENBRUNSEL A E,DIEKMANN K A,WADE-BENZONIK A,et al.The ethical mirage:A temporal explanation as to why we are not as ethical as we think we are[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0,30(30):153-173.
[4]马晓辉,黄富峰.关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2):19-22.
[5]SHU L L,GINO F,BAZERMAN M H.Dishonest deed,clear conscience:When cheating leads to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motivated forgett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1,37(3):330-349.
[6]GINO F,GALINSKY A D.Vicarious dishonesty:When psychological closeness creates distance from one's own moral compas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2,119(1):15-26.
[7]POWER C.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1981,15(1):4-19.
[8]TARADI SK,TARADI M,DOGASZ.Croatian medical students see academic dishonesty as an acceptable behaviour:A cross-sectional multicampus study[J].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2012,38(6):376-379.
[9]谢晓非,陆静怡.风险决策中的双参照点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4):571-579.
[10]罗广.研究生德育中导师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1]COMAS-FORGAS R,SUREDA-NEGRE J.Academic plagiarism:Explanatory factors from students'perspective [J].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2010,8(3):217-232.
[12]GULLIFERJ,TYSONGA.Exploringuniversity students'perceptions of plagiarism:A focus group study[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0,35(4):463-481.
[13]WALKER M,TOWNLEY C.Contract cheating:A new challenge for academic honesty?[J].Journal of Academic Ethics,2012,10(1):27-44.
[14]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1986:67-68.
[15]BANDURA A.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uation of inhumaniti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999,3(3):193-209.
[16]HENNING M A,RAM S,MALPAS P,et al.Reasons for academic honesty and dishonesty with solutions:A study of pharmacy and medical students in New Zealand[J].Med Ethics,2014,40(10):702-709.
[17]FARNESEML,TRAMONTANOC,FIDAR,etal.Cheating Behaviors in Academic Context:Does Academic Moral Disengagement Matter?[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2011,29(4):356-365.
[18]SLOVIC P.Perceived risk,trust,and democracy[J].Risk Analysis,1993,13(6):675-682.
[19]BANDURA A,BARBARANELLI C,CAPRARAG V,et al.Mechanisms of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exercise of moral agency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8):364-374.
[20]王兴超,杨继平.中文版道德推脱问卷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177-179.
[21]李伟强.学校道德氛围心理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13-15.
[22]袁加锦,李红.人类对情绪事件效价强度的易感性及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2(1):10-18.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Ethical Risk Percep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ENGLi-fang,LONG Yang-yang,FU Xing-y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 of academic ethical risk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aling with the academic misconduct problem.The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concerning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ethical risk perception based on a survey of 533 research-oriented graduate students from 8 universities across China.Using the methods of difference analysis,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key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 of academic ethical risk demonstrates variance on demographic variables of gender,major and school type;supervisor's guidance has positive influence on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ethical risk perception;individual's moral disengagement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n graduate students'academic ethical risk perception.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perception of academic ethical risk are thus put forward.
Academic Ethical Risk Perception;Moral Disengagement;Supervisor's Guidance;Academic Ethical Atmosphere
2015-11-13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ADA1308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研究专项基金(430482)
邓丽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龙扬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傅星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