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婷 任 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浅析新化山歌《呜哇峒》的艺术特征
蒋晓婷 任 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新化山歌作为湘中地区梅山文化的核心,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魅力,在社会范围内广受好评,又因其受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歌风韵,其原汁原味的音乐文化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梅山人。文章以新化山歌《呜哇侗》为研究对象,对其节奏与节拍、衬词与装饰音、歌唱形式、调式及音阶等方面的音乐艺术特征进一步探析。
新化山歌;艺术特征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区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带,而新化山歌则是梅山文化的核心文化。《新化文史》第三卷《新化山歌考》中记载到,新化山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正如马克思评论日耳曼人歌谣那样:“古代的歌谣,是他们的唯一的历史传统和编年史”。新化地区在雪峰山脉环绕下,以崇山峻岭居多,导致交通极为不便利,与外界的联系也少之又少。新化山歌的诞生也离不开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民们用山歌唱出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砍柴歌、洗衣歌、插秧歌等,题材源于生活琐事,感情真挚,极富乡土气息。由新化县文化馆创作改编的新化山歌剧《呜哇峒》亦是如此。《呜哇峒》由山歌皇后陈福云、辜红卫两位艺人出演,时常3分多钟,音乐以原生态高腔山歌为素材,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巧妙的调式、节奏对比,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情调,真切、生动地表达了梅山青年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无比憧憬。节目一上演就受到了广泛好评,在2008年,《呜哇峒》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丰收奖;2012年《呜哇峒》荣获第七届湖南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金奖;该节目还成为“协力推进大梅山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专题研讨会”的特别演出节目。
新化山歌行腔宽泛具有极强的灵活性、自由性,乡野村民就地取材张口就唱,使得山歌在节奏节拍上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色彩,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思考习惯不一样、演唱的动机就不一样,特别体现在演唱中,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习惯性地加入衬词,有的加在句头,有的加在句中,有的加在句尾,衬词的加入极大地丰富了山歌的音乐表现力和渲染力,丰富了变化多样的节奏与节拍,使得新化山歌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者欢欣鼓舞。
《呜哇峒》中就使用了3/4拍、4/4拍、5/4拍和2/4拍、散板的交替使用,让节拍中的强弱关系变化十分明显,整个演唱中采用80至120的速度不等,整个曲风欢快轻盈,焕发勃勃生机。演唱中表现出多变的节奏也是新化山歌的特色之一。节奏多变、长短交替但又均匀规整,整曲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时值为主,辅之以自由的散板,在引子与结尾部分采用散板,这样的节奏编排出的结构骨架自由而丰富。
题材多样、曲调丰富、旋律朗朗上口,这是新化山歌的特色所在,与其所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新化山歌采用新化当地方言演唱,形式短小内容丰富、节奏自由曲调多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梅山文化的活化石,新化山歌的衬词运用较多,运用也非常讲究,新化山歌引领我们了解新化这块充满神韵的土地。
在新化山歌《呜哇峒》中,开头引子就唱到:
采用了散板、3/4拍、4/4拍、5/4拍和2/4拍等节拍,大量使用了附点节奏、四十六节奏、二八节奏、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等,节奏变化多样且节拍巧妙均匀规整。这样的创作优势在于充分展示出了山歌的俏皮热烈,灵活多变不死板,作品富有灵动性。
在新化山歌《呜哇侗》中,大量引用了“呜哇、嗬、那个、啊”等衬词,极大地扩展了乐句的表现力、增添了山歌的趣味性,表达方式非常简洁,展示了淳朴自然的乡村之美,是新化人民豪爽直率、热情好客的性格体现,山歌自身的音乐风格加之使用当地方言语调的演唱,原本略显单调的歌词,顿生勃勃生机,浓郁的本土山歌气息扑面而来,赋予山歌多姿多彩的神韵,令人心旷神怡。虽然衬词是一种有音调无实际含义的情绪表达,其别致的风韵能使听者倍感亲切。在《呜哇峒》中还采用了滑音、倚音、自由延长音等装饰音进行语言上的修饰,这些装饰音在山歌中对其旋律进行润饰,使音乐更加形象生动、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同时,“呜哇山歌”也是新化山歌中的一个分支,呜哇山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演唱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呜哇呜哇哇”的词,是模仿农耕劳作中,大胆热烈的男女对头山坡隔空喊话引起对方注意,而使用的词汇,大量“呜哇呜哇哇”的使用,作为结束句的甩腔用在段与段之间或者句与句之间,有“打趣、调情”之意,“呜哇”衬词具有单独性和联合性,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其他衬词联合使用,使得作品风格欢快活泼、形象生动,表现出新化人民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一种“霸得蛮”、吃得苦、不挠不屈的梅山性格。
新化山歌在演唱过程中全程用方言演唱。新化方言在湖南地区是属于计较难懂的方言之一,在演唱的行腔过程中,一般都采用真声、假声、真假声结合这三种方式,演唱者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演唱不同的山歌,《呜哇峒》就采用了这三种演唱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高亢嘹亮的高腔行腔方式,《呜哇峒》的演唱形式包含了独唱、齐唱、对唱的形式,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表现力和渲染力。在歌词中就有唱到,例如:
《呜哇峒》是典型的新化情歌的代表性佳作,歌词中写到:
乖妹好比那个呜哇呜哇画眉鸟啊
唱的那个狐狸团团转
唱的那个猎狗啊呜哇呜哇哇呜哇呜儿耶里耶里耶嗬
把头回
憨哥好比那个呜哇呜哇梁山伯啊
铳打那个岩山不冒火
气死那个河边的呜哇呜哇哇呜哇呜儿耶里耶里耶嗬
祝英台
就是在这样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他们自由欢唱用歌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愿景,旋律古朴自由,多次采用滑音、倚音、自由延长音等技巧,歌词不造作、不遮遮掩掩,大胆而热情,自由而奔放,是新化人民对于感情上自然的流露和体现,唱出了新化人民的真性情,塑造出了俭朴敦厚的农户人家和朴实纯真、翠烟袅袅的乡村情感生活,《呜哇峒》就是在这样一个厚朴的人文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是贴近生活本真的佳作。
新化山歌调式音阶及音乐内涵具有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其旋律走向、旋法与中国的传统民歌都大同小异,以宫、商、角、徵、羽民族五声音阶为主,又因山歌的即兴性的特点,在节拍的弱位会偶尔加入变宫、清角,同时也在旋律中作为经过音和辅助音出现,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笔者节选《呜哇峒》部分曲谱,如下图:
从该乐段我们可以看出,共分为5个乐句,第一个乐句落在“徵”上,第二个乐句落在“宫”上,第三个乐句落在“徵”上,第四个乐句落在“商”上,第五个乐句落在“徵”上;在民族调式中以do、re、mi、sol、la为五正声音阶,《呜哇峒》就是典型的“徵”调式的山歌,其中,整曲在结束句的弱位上加入了一次偏音“闰”,旋律富有歌唱性、流动性,风格古朴纯美。
新化山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因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至今依然广泛流传,新化山歌于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日渐兴盛,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传承面临的阻力和障碍都在一点点地得到解决,新化山歌对于新化地区的民众而言,它灌注着民族精神是民众记忆对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新化山歌的繁荣是新化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新化山歌凝聚着梅山先民的文化精髓,同时也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我们认同与养护,共同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大繁荣。
[1]马克思.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J616.2
A
蒋晓婷(1993-),女,湖南长沙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任飞(1982-),男,河南安阳人,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