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 俏
为何中国有些企业“大”却不“伟大”?
Why are some Chinese enterprises "big" but not "great"?
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刘 俏
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大量的数据证明中国在过去四十年取得的经济成就,像人均GDP从80年代初的几百美金,到2016年的8000美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数达到世界第一,现在出现了新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在过去四十年经济高歌猛进带来的结果。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1996年中国只有几家企业入榜,2017年有100多家企业入榜,美国今年是132家,去年是134家。按照中国每年有6个竞争企业的速度在追赶,到2020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大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大企业的行业分布甚至包括股权分布,跟我们在过去四十年的经济成就、经济增长模式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过去四十年,基本上我们用的是投资拉动的模式,对生产力要素的需求量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在提供要素的这些领域产生了大量大企业。
有一个有意思的对比,中国十大市值公司跟美国十大市值公司对比,按照市值做的排名榜单,前十大企业,九家是提供生产要素的,七家金融机构,两家能源企业。
这样一种分布情况,其实跟我们整个在过去四十年所遵循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是完全匹配的,中国过去四十年带来的影响是,我们有大量的大企业崛起了。但是这些企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它“大”,但是不一定“伟大”。
为什么中国的高速增长在过去四十年没有催生出伟大的企业?原因非常多,我们过去急于完成工业革命,这种情况下速度、规模可能是压倒性的。但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代、新的时期,这个时候因为过去四十年高速发展积累了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包括产能过剩、杠杆过高。延续过去的发展路径,依靠过去形成的企业微观基础,很难让中国经济的发展维系下去。
中国经济未来场景如何?
经济学里常用的恒等式,增长率可以由投资率来拉动,也可以由投资资本收益率拉动。一个是横轴变量,另外一个是纵轴变量。这两个变量不同的取值,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体增长的速度。未来根据这两个变量,我们有这四种场景。
● 第一种场景,投资率很高,投资回报也很高,中国经济将会有一个高速高质增长。
● 第二种场景,我把它叫做现状,按照顺时针分析,相当于我们投资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但同时我们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没法提高。
● 第三种场景,两个推动力量的表现都很疲弱,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相当的几率会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 第四种场景,各种新常态。我们把投资率降下来,但是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发生很大的变化,出现大量对资本使用效率高的企业,通过经济的投资资本收益率,通过比较少的资本注入就能获得比较合理的经济成长,而且质量比较优秀,这叫新常态。
对中国企业而言,一个新的“长征”开始了。假如我们第一次“长征”讲的是从没有到有,从小到大。第二次长征把它叫做“中国企业的2.0阶段”,已经是从大到伟大的变化。
这背后最大的推动力量是两点:第一,我们需要更多倚重创业创新精神。第二,我们的企业家精神。
我们未来的推动力量其实非常强有力,背后带来的势能如果结合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创新上。未来的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微观基础重塑是完全可能的。
比如2030年,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我做了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猜测,在保守背后所揭示的对经济的描述,对产业可能性的预期,都给我们足够的信心。假如我们能够遵循市场需求的需要,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是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的。
第一个例子,对总量而言。如果我们做一个相对保守的估测,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保持5.5%的增长速度的话,大家可以看到很简单的一个预测,2030年我们的实际GDP会到了157万亿人民币,去年是74.4万亿,157万亿人民币作为一个基础,背后所蕴藏的市场机会跟产业机会是非常具像的。
比如金融,现在整个金融资产的规模大概是GDP的3.7倍。假如到2030年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GDP的4倍,因为现在美国的水平是5倍多接近6倍。中国到2030年,12年后,我们的金融资产的规模达到GDP的4倍,就意味这中国到2030年整个金融体系所产生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应该是600万亿。
600万亿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在过去的12年,中国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我们看到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不再是巨无霸主导的时代,可能有很多业态、很多种类的金融机构来共同分享这600万亿的大蛋糕,同时对中国的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个例子,新消费。大家思考这样一个场景,到2030年,整个中国9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数量将达到4亿,几乎相当于整个欧盟的人口总数。12年之后我们有4亿的人口,年龄在40岁以下,是消费的主力群体。而且这4亿人口里,还有2亿人是受过高等教育。
大家可以猜测一下,2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4个亿的消费市场,再加上80后、70后、60后、50后、40后、30后,形成这样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身,他们有什么样的方式来驱动产业调整、产业重塑,驱动中国经济在效益上的提升。
未来的一切将在12年后发生,对微观经济的重塑会带来多么深刻的影响?这一切也是大家可以思考的问题。而这种变化本身其实正在看到。
是到了我们重新塑造企业家精神的时候了;是到了我们用创新创业的方式去重新思考、重新改造中国经济微观基础的时候了。而这里面,中国经济本身的需求,以及以需求作为发起端对产业链进行整合的势能、动量是足够强大的。
所以,对未来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如果我们秉承这样一种理念、信心,“思想改变中国”不会是简单的一个口号,它会变成中国发生的一个事实。
(本文系根据刘俏院长演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