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曦(广西科技大学 鹿山学院 545000)
中原五色论与西藏五色论之比较研究
赵 曦(广西科技大学 鹿山学院 545000)
通过比较研究,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原五色论与西藏五色论二者之异同,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影响下,二者如何形成各自的色彩系统,通过两种色彩理论的历史发展变化、色彩特征、形成原因方面的理性比较,展现二者发展至今呈现的色彩特征差异。
中原五色论;西藏五色论;色彩比较;传统色彩
中原五色论是由先辈们观察天地间,自然世界流转而总结出宇宙万象运动变化的一种内在关系,即周易阴阳五行基础上,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观念影响而形成的五色色彩理论系统。西藏五色论是源于藏地人民在追求生存环境的空间感和章法及万物和谐过程中,对自然界崇拜的一种文化心理;在原始神灵崇拜活动中作为沟通媒介,将五色应用到宗教用品上;五色所承载的符号意义受苯教、佛教、藏医药学的影响,形成五色一体的色彩理论系统。
不管是从史前时代开始彩陶的绘制到今日形成的中原五行用色论(青赤黄白黑),还是从四五千年前开始在陶器上运用色彩到今日的西藏五色论(蓝白红绿黄),都是人类在艺术活动中对自发自觉的色彩审美本性的内在需求,都能指导本民族的色彩规范,但其结果和特点又有所不同,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相似点和不同又在哪些方面?各自如何形成?主要因素有哪些?
目前对传统色彩研究的论述已较为成熟,各种阐述论著举不胜举,如《世界传统色彩小词典》就是对中、日、法的传统色彩进行了很好的收集整理;黄仁达先生的《中国颜色》对一百种传统色彩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及政治、社会、文化上的含义进行了系统论述;日本的NIPPON COLOR也对其传统色彩做了直观的视觉表达,还有其他各个国家各种方式对传统色彩的解读,都为传统色彩服务于今天,方便设计师在今后的设计活动中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传统色彩地域性、文化性特征起到参考作用。
但是暂时还没有论述是将中国传统色彩系统中的中原五色论与西藏五色论对比研究探讨的,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变化、色彩特征、形成原因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此弥补学术空缺。
从已查资料知,国内对五色论的研究基于文字记载、考古文物以及民间的传统工艺等方面的文字描述,成熟的从语言学、文学等不同角度对传统色彩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或是列举了一些典型色彩做重点分析。
目前在国内的色彩研究论述中,鲜有对西藏五色论的研究,原因有二,一是本身藏民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其学术论著有限;二是由于存世的各种论著多为藏文,语言翻译障碍的原因增加了对其研究的难度。
中原五色论主要有青赤黄白黑,源于五行学说,其用色规则为:青→东方(属木,是先导,称为青帝),赤→南方(属火,代表华彩,称为赤帝),黄→中间(属土,是总管,代表王权的象征),白→西方(属金,是根基,称为白帝),黑色→北方(属水,代表归宿,称为黑帝),五行相克的天道循环关系中,除土的方位为中,色彩为黄之外,天的四方各有四帝。另外,青赤白黑还主春夏秋冬四季。
西藏五色论主要有蓝白红绿黄,宗教影响其用色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方位规则。如经幡的各种颜色是固定的,每种颜色的排列顺序是严格规定的,不能有任何差错。从上到下的排列顺序为:蓝色→蓝天,白色→白云,红色→火焰,绿色→绿水,黄色→黄土或大地。而在藏传佛教中,蓝色→中间(蓝天不动如来佛藏戏中表猎人),白色→东方(云气金刚萨锤佛藏戏中表男性衡量道德品行的标准),红色→西方(权势阿弥陀佛藏戏中表国王浅红色表臣相),绿色→北方(水不空成就佛藏戏中表女性), 黄色→南方(土地兴旺宝生佛宗教用品专用色固定的身份)等等形成了色彩的民族性。另外,藏佛教密教认为宇宙由空(青)、火(赤)、地(黄)、土(白)、风(黑)形成。
中原五色与西藏五色相同之处:色彩理论体系中均有蓝、白、红、黄,另外中原五色推崇黑色,而西藏五色推崇绿色。如下图:
(图1 中原五色与西藏五色,图表作者自制)
在历史政治变革中,某种颜色被认为是某种情绪、理念的象征,并非因其本身就表示这种情绪与理念,而是社会意识转嫁该色。如在夏商周时期的色彩概念是统治者个人唯心为主,统治者建立颜色的特定使用范畴,使其在特定时空下特有的族群文化体现出独特文化心理。
中原古代先民对色彩有自己审美标准,但因过去生产力落后对色彩现象和观念多通过巫术文化来传达,故本文对中原五色论的追溯从殷商时代有文字时开始。
夏代崇尚黑和青,如龙山文化的象征是黑陶,办丧事在黑夜来临之前,打仗用黑马,祭祀用黑畜牲。商代崇尚白色,如商代的遗址和墓葬中,常有白陶出土,办丧事在大白天,打仗骑白马,祭祀用白畜牲。周朝崇尚赤色,赤色像火,白色像金,火克金,象征周灭商,办丧事在红日初生之时,打仗骑红马,祭祀用朱红色畜牲,典礼用大红旗。秦代崇尚黑色,周为火德,水克火,象征秦灭周。
西藏史前也有对色彩的运用,如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的彩陶,还有岩画上红色矿物颜料的使用,但这些还不足以形成最初的色彩观念。由于西藏政教合一的特点,朝代更迭的梳理与其教义转化有直接关系,故将色彩的历史沿革从教义方面入手。
象雄文明(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7世纪,相当于中原夏朝——战国)自然崇拜白色和蓝色,苯教中对自然崇拜的文化心理是西藏五色论色彩体系建立的基础,在苯教中尤其崇拜蓝色,认为蓝色拥有无限力量,苯教徒早期的服装,包书或经文也用蓝布。
吐蕃时期(约公元6—9世纪,相当于中原战国——唐朝)处苯教后期,在苯教的招魂仪式中,已经涉及了五色的运用。同时,由于苯教原始自然崇拜的文化心理促进了民间对神山圣湖的崇拜,而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开始了使用五色的媒介传播方式。据最早苯教藏文招魂书记载,苯教招魂法器有‘五彩箭,五色五股毛线’。1
吐蕃后分裂时期(约公元11世纪起,相当于中原宋朝开始),佛教传入后的色彩观念沿袭了苯教后期的五色观念,尤其在唐卡的绘画中严格执行,佛像尺寸到色彩规范有了“三经一疏”的绘画执行标准。
从二者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原的色彩崇拜与五行相克相生关联,是一种命运与色相结合的附会表现,西藏的色彩崇拜跟对自然的崇拜有关系,在各自的色彩理论确立之前都有过色彩崇拜,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表现。二者均崇拜白、蓝,但是中原政治中还推崇黑色、赤色,与政治统治有关。
五行说的影响,“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刻而广泛的学说之一,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故中国人的思想观受五行思想影响至深。
儒家以“色”明礼说教,孔子的人类心理学观从礼的角度将色彩分为尊卑大小三六九等。原本色不分贵贱,但在孔圣人眼中,正色间色有贵贱之别,正色有青赤黄白黑,间色为绿红碧紫骝黄,亦是五行的色彩特征,正色即纯色是不分贵贱的,但是在正色、间色之间又有贵贱之分,如子曰“恶紫之夺朱”,孔子认为紫色不该抢红色的风头,按照五色系统,正德正色,紫色只是间色,其地位低于朱,因此这是不合乎礼制的。另外,孔子思想中的“中庸”意味着他不仅只是单独的强调一种颜色的重要性,而是在这五色之中强调色彩关系之间的和谐程度。
道家思想推崇“知白守黑”,解“文”饰则是道家色彩观的逻辑起点,面对孔子的礼之五色,老子斥责“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2老子提出“知其白,守其黑”的色彩观,他不追求世间的纷繁五色,主张返璞归真的原始朴素之美。
佛家思想,佛教的传入对传统五色的形成也有巨大影响。佛教讲因果报应,把恶报为黑善报为白。姜澄清先生曾对佛教五色说的色彩分类指出《不空三藏传》:东方青、西方白、南方赤、北方黑、中央黄。这与华土五行五色完全一致。3但中原地带的佛学思想中,色还有对女色的指代而非色彩。
西藏苯教的影响,世界即神,神与物同体的万物有灵论和由此而来的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便应运而生,并逐渐遍布藏族社会的各个角落。4苯教这种对自然崇拜的文化心理奠定了藏民族色彩文化符号元素作用的基础条件,奠定了西藏色彩论形成的基础,并在其后期的教义活动中进一步呈现了五色论的色彩特征,将五色与自然物相联系并一一对应而供奉起来。如火——红色,雪山——白色等等。
佛家思想的影响,色彩象征在藏文化中,实质是以其传统的长期性色感经验为基础,与佛教的世界观、修行者所欲达到的状态和佛教徒提高认识所需进行的交互融合之物。5五色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被信徒们运用到教义活动中,沿用至今。比如羌姆表演中,面具色彩可与佛法“四业”相对应,白色——息业,黄色——增业,红色——怀业,绿色——伏业。另外,羌姆面具的五色选择是以佛经为准,固定化的。
藏医药学的影响,以唐卡“表人体生理稳态和病理状态的菩提树图”为例,菩提树为一根两干,表生理和病因。菩提树根从右至左分别为黄、白、红、白、蓝、白、红、白、绿。其中黄色代表肝胆病理,黄色代表气血,红色代表血液,绿色代表心。藏医典认为,人体由土、水、火、气、空间“五源”聚之父母精血与中阴魂魄缘起形成,也是三种元素与体内七种基质和三种污秽集聚的主体。6
中原五色论是由周易五行说,孔子“五色成文而不乱”的主张和与之相反的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以及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艺术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多元性的色彩系统。而西藏五色论则在苯教基础上,与藏传佛教和藏医药典融合产生了五色论。二者都有自己的色彩审美标准和规则,都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但是却因为各自基础色彩经验的差别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观念。宗教可以说是思想一种特别的态度,比如同是佛教思想的色彩观念,在中原五色论是不遵循五行五色的框架,更多的是追求审美效应;而在西藏五色论中却是严格按照佛经的要求来用色。
从发生学上说,特定国家特定的地理生态和气候条件决定该国国民最初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有了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就会产生特定的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意识(哲学)和审美思想(美学)。中原地处黄河流域屏障内,颜色崇拜含蓄内敛,属于农耕文化,特性是保守中庸;而西藏雪域高原,属于游牧文化,特性是游牧、上天神授,喜好自然崇拜,故推崇白色。
对传统色彩的解构不仅使我们可以向传统学习,更可以从中得到灵感,给当下设计找到一种民族化的表达方式。马克思认为,每一个观念、每一个判断都不能脱离其上下文被独立使用。故在对中国五色论进行论述时,不应该狭隘的仅仅局限于对中原五色论本身的历史和成因方面,而应该与西藏五色论对比的情况下,清晰二者之间的差别,从而更深刻认识中国传统色彩这一大理论系统,旨在为当今设计提供较为科学完善的研究应用,为全面理性的色彩个性化发展提供参考。
注释:
1.《西藏本教》察仓,乃藏才旦.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2.《 道德经》.第十二章.
3.姜澄清.《中国色彩论》.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藏传佛教思想史纲》 .班班多吉.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1992.
5.扎雅、罗丹西饶活佛.《西藏文化中的佛教象征符号》 .丁涛拉巴次仁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6.《四部医典八十副唐卡及其解说》.才让当智,加羊宗智,华措吉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
赵曦(1978.9- ),男,湖南长沙,汉族,硕士,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学、色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