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跃辉+王晓辉
摘 要: 外语磨蚀作为二语习得的逆过程,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随着语言磨蚀理论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对外语磨蚀现象及其规律的探讨越来越深入。本文从动态系统理论这个视角阐释外语磨蚀的主要原因,探寻磨蚀现象的根源,给外语学习者提出一些如何减少和延缓外语磨蚀的建议。
关键词: 动态系统理论 外语磨蚀 建议与对策
一、引言
语言磨蚀这一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磨蚀才真正引起现代语言学家的注意,1980年首次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篇题为“语言技能的遗失”的报告中被提出。外语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主要指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原因使用语言的频率减少,甚至停止,然后外语运用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衰退。早期,人们曾经将这类现象笼统地称之为“语言丢失”。
动态系统理论最早来源于经典力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理论。研究者通常用这个理论研究因时间流逝而产生不同结果的一些复杂系统。因为几乎所有系统都是复杂的、动态的,动态系统理论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民法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当中。1997年,Larsen Freeman在Applied Linguistics这个刊物上发表一篇题为“Chaos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文章,其中,作者将语言发展与社会文化观和心理认知观相结合,指出语言的习得其实可以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作者还阐述了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语言习得的一些规律。可以说,Larsen Freeman首次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于二语习得的研究当中。此后,经过五年的沉寂,Herdina和Jessner于2002年从生物学原理出发,出版了一部专著——A Dynamic Model of Multilingualism,进一步揭示并论证了“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某些影响因子的加速或延缓,会导致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出现波动,产生新的变化。在这一专著的引导和激励下,许多学者,如De Bot et al.等,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更深入。
二、动态系统理论的主要特点
1.动态联结性是动态系统理论的典型特征
一个动态系统往往是由无数个子系统构成的,当一个子系统发生某种变化时就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我们把语言习得视为一个动态系统,那么这个系统里面至少可包含两大要素:心理认知因素(即人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记忆能力和母语水平)和社会环境因素,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与传统的线性发展观不同,动态系统理论着眼于事物发展过程的非线性,这是用来分析语言习得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新方法。
2.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依赖性
这一点主要指动态系统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不可预测性。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就是一个人语言习得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最初有些方面看似微不足道,但有可能影响整个事情的最终结果。正如1963年Edward N.Lorenz提出“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了几下翅膀,两周之后,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了一场龙卷风。其实“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态系统里面,作为初始条件,哪怕一个很小的变化或不同,也会使整个系统产生某种巨大的连锁反应。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可以说也存在这种潜在的、学习者不容易察觉的“蝴蝶效应”,这一点有许多事例可以说明,如:一个人在初始阶段对语音的辨别能力,或者说语音意识,是敏感还是迟钝,就可以用作其听力技能训练最终结果的预测器。
3.自我重组性
自我重组性主要指外语学习者会对输入的语言进行加工处理、重组或调整,使之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系统,例如“中介语”的形成。语言的这种自我重组现象,一般会在二語习得或多语习得环境中出现。
4.石化现象
由于系统具有重组性,就会出现吸引或排斥的状态。随着系统的发展,动态系统会慢慢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许多外语学习者都会有这样一种经验或体会:当一个人的外语水平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像初始阶段那样,成绩提高得那么快、那么明显了,仿佛出现了某种停滞状态,好像很难再有新的长进,这就是所谓的石化现象。Freeman认为,石化现象其实可以说是一种认知和社会现象,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它都不是也不应该是一种终极结束状态,实际上从教者应该把这种现象视为“一个人在潜力、潜能方面仍然有无限发展的可能”。Van Geert认为,根据动态系统理论,语言的石化现象及其发展变化都是动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5.非线性系统的不可预测性
1997年,Larsen Freeman提出在非线性系统中,结果和原因不成比例。在2008年,他提出,由于变量之间复杂的交互运动会使整个系统的行为及其发展路径变得不可预测,结果导致输入与输出之间不具有比例关系。关于这种非线性发展特征,我们可以举一个常见的、典型的例子,如:学习者在最初阶段,一般都能写出“run”这个动词的过去式“ran”,其变化形式是不规则的。经过一段时间,同样还是这个变化,某些学习者却有可能出错,把它误写成“runed”,“runned”或“raned”。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复习,学习者可能又一次掌握“run”的过去时形式——“ran”,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透过这一现象,不难看到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遵循的并不是直线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有进有退、时进时退、不可预测的非线性动态发展模式。
三、外语磨蚀现象的主要原因
1.内在因素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学习者语言磨蚀的程度,同时,心理因素在学习者能否成功地习得语言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因素,另一类是情感因素,这两方面均可影响语言磨蚀。外部环境的改变会使学习者产生焦虑、紧张或疲惫感,甚至使学习者对语言学习产生厌恶感。学习者对外语缺乏兴趣或者对这种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会加快语言的磨蚀。endprint
学习者在母语环境当中,对其他语言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热情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许多学习者都将外语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或升学考试、提职或晋升职称的敲门砖、跳板,现实中这种人不在少数;第二,有些人学外语完全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很积极,天分也很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研究表明,第二种人,其语言磨蚀的速度远比第一种(即某种意义上的被动学习者)要慢得多。由此可见,学习者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始终保持对语言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可谓是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前提,从长远来说,这是减少语言磨蚀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从客观现实看,某些外语学习者虽然重视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注重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对英语口语能力或者说交际能力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其外语水平总体来讲还是停留在应试阶段,某些人一旦就业之后就不再专门接触英语,这样语言磨蚀现象在他们身上很快就会凸显。由此,从教者可以得出一个启示: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一样,仅仅重视外语学习的“工具性”,那么是远远不够的,也是目光短浅、缺乏境界的。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帮助学习者在人生发展方向上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甚至引导学生看到、体验到外语学习对开阔思维、培养人格、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这种教学才谈得上登高望远,具有不同寻常的境界。
2.外部环境因素
除了学习者的内在原因外,外部环境也是导致出现语言磨蚀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学习者在课堂上表现得很认真,跟着老师一起练口语,很努力,但是在课下所到之处都是母语环境,很难有机会用外语交流,若经过一段时间的“不说不练”,语言磨蚀现象便会出现。
从外部环境来说,有三个影响因素值得注意,即外语基础、时间长度和使用频率。外语磨蚀的轻重与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外语基础好的磨蚀程度低,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磨蚀程度就高。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因长时间缺乏语言输入,对外语的掌握程度会大大降低。
语言的磨蚀时间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学习者对先学到的东西遗忘速度较慢,后学习的东西遗忘速度较快,较简单的知识比较难理解的知识要遗忘得慢。人们对于知识的接受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定程度的理解。学习者对于复杂的知识接受起来会相对比较困难,有时很难将新知识一下子融入自身构建的语言系统中,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磨蚀速度加快。
语言的磨蚀受到使用频率的影响,使用频率越高,磨蚀速度就会越慢。这一点,相信许多外语学习者都会有同感,经常使用的词汇、惯用法和句型就不容易忘记;经常用外语进行交际、交流,口语表达能力就不容易下降。根据语言学习的这些特点,一个人如果真想学好一门外语,就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多多重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语言能力服务。
四、动态系统理论对减少外语磨蚀现象的启示
外语学习既有习得和获得的一面,又有磨蚀和衰退的一面,相当于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如果学习者想减少语言的磨蚀,推迟它的到来,就要意识到并把握好各种因素在语言学习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动态系统理论出发,对如何减少外语磨蚀,促进学习者更好地习得和掌握外语,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带有交际色彩的合作学习与互助学习不可少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类认知活动的发展,其最重要的一个形式就是社会和物质环境之间的互动。动态系统理论强调各个系统的动态联结性,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课堂上经常出现的交际活动和学習者之间的动态合作等,对增强外语学习效果都非常有利,也十分难得,这一点不容忽视。对从教者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交际色彩浓厚的合作学习与互助学习,以及各种各样的口语活动,值得认真坚持。
2.加大复习、巩固力度
根据动态系统理论中的自我重组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不可预测性,学习者要对输入的语言进行自我加工、重组,并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复习、强化,这对听、说、读、写,提高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很有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学习效果。换言之,要避免语言磨蚀,学习者就要善于以多种方式对所学内容加大复习和巩固的力度。
3.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强化自我学习,可以减少语言磨蚀。这一目标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通过互联网增加外语的输入。学习者可以借助于电脑,搜到许多外语原声新闻,许多外语节目可以为我们提供语速适中、语音词汇清晰易懂、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其内容大多接近现实生活,学习者可以此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听英文歌曲、看外文电影。听英文歌曲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外语听力,在单词发音、句子连读、节奏快慢、语调和重读、轻读方面养成好习惯。看外文电影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日常口语,这种学习的优点是不受教材的限制,时间很灵活,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生活用语,开阔视野。
(3)通过课外活动或社会活动提高外语输出能力。语言若只有输入没有输出,这种学习就算不上全面,能力也不会真正形成。语言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要求学习者尽可能多参加一些和外语有关的课外活动或社会活动,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便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譬如,学习者可多参加一些英语演讲比赛或翻译比赛,或一些对外专题研讨会,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和外国人沟通、交流,语言运用能力便会不断提高。在活动结束之后,真正有心的学习者会结合现场情况,对自己这段时间的交流能力和各种有益的经验进行反思,以便今后更进一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因为经常查漏补缺,勇于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可以有效防止外语磨蚀所造成的遗忘或能力退化。
4.在不同的阶段应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动态系统理论强调初始状态的作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初始状态影响因子包括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动机、记忆能力和母语水平等,这些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都不可小觑。每当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时,比如已经离开了校园,走上了工作岗位,学习者应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应看到自己的成长,看到自己在外语学习上的进步与收获,看到自己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同时对自身外语磨蚀的主、客观原因要有清醒的认识,学会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环境、新的需求,给自己确立“再学习”目标,以减缓语言磨蚀出现的速度。
五、结语
将动态系统理论引入外语磨蚀研究当中,对研究者而言,意味着语言磨蚀研究又增加了一个新方向、新思路和新方法。它摆脱了传统的线性论、机械论和确定论等观念,有利于研究者给二语习得和磨蚀现象建立一个动态的线性模式。
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会影响外语学习者的语言磨蚀,这两种因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其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存在。学习者若通过多种方法,在外语训练和技能培养方面不断地要求自己提高、深造,磨蚀现象的过早出现就可以避免。
参考文献:
[1]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05).
[2]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01).
[3]辛廷廷.动态系统理论在语言磨蚀领域的应用[J].文学教育,2012(09).
[4]郑文君.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特征指引下的外语磨蚀现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