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

2017-12-20 07:29何征马光霞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学分学校企业

何征+马光霞

摘 要: 实践是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知識要点、领悟知识精华、思考知识实用性的最佳手段。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型“地方普通高校”相对于“研究型重点高校”而言,更突出学生的能力结构规划,更突出实践教学。地方本科院校可以通过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改进实践教学形式,建立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体系,完善实践教学配套管理机制,转变传统实习基地建设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各方主体的关系建设等措施,全面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实践教学 改革

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学科专业的大量知识,往往一个学期要学习5-10门课程,并且一般是在对这些专业课程和知识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完成的。理论课教学,教师只能依靠有限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选择部分知识尽量“直观”地表述给学生,但这种“直观”远不同于人类认识未知事物的“生动直观”,并且有些知识难以“直观”化。因此,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是帮助学生“直观”地体会知识要点、领悟知识精华、思考知识实用性的最佳手段[1]。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课程、研究性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此处主要讨论直接和社会接触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

一、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概述

在我国,各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时一直未忽视实践环节。最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除了校内实验实训课之外是“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学生集中在毕业实习阶段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后来为进一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一些学校开始增加了“认识实习”环节。即在第3或者第4学期让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对企业环境有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一般为期一个礼拜。再后来某些学校会根据其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特点,以课程实习的方式增加实习时间。还有某些高校会在假期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增加社会实践时间。近些年,某些地方高校研究借鉴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提出“2+2”、“3+1”等多种培养方式,以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关系,把很大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交给企业。

攀枝花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从2011年开始,尝试性地针对2015届学生展开了“双元制”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有别于德国本土的“双元制”教学,也不是某些高校常用的“2+2”模式,该专业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都安排两个月让学生进入学校合作的实习基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目前2015届学生已经毕业两年,通过对该届学生的摸底调查,对比之前几届学生情况,发现效果是显著的,最明显的变化是2015届学生在社会适应、自主性、创新性等方面表现得更佳。学生在找工作的阶段有明确的想法,对该专业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及内容没有陌生感,对市场行情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积极地走访各大人才交流市场和各类招聘会,并热情主动地和单位沟通联系,总之没有往届毕业生找工作时的“盲目”和“胆怯”。但是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发展后劲还需要进一步跟踪调查。通过对该专业培养过程的调研发现,学生对该种培养模式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对某些具体安排表示不满。例如对学校安排的实习企业表示不满,认为在某些企业实习并未学到想学的东西,企业安排的工作无挑战性,某些工作专业不对口,实习地域受限等。学校在该培养模式的实施上面临困难,例如学生的安全问题,实习基地的开拓和维护,学校元和企业元指导教师的具体沟通等。尽管如此,该专业表示虽然面临困难,但采用调研分析新的模式确实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也将积极推进和完善该培养模式。

尽管各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提高,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但综合我国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很多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流于形式,课程体系没有实现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对接。(2)理论课程量过大,且没有体现实践性特征。(3)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之间缺乏沟通。(4)课程内容缺乏有效整合、实践教学环节比较零散。

二、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

基于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是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的主体和核心。因而在教学方面,对于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型“地方普通高校”[2]相对于“研究型重点高校而言”应在合理的知识结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能力结构规划,更加突出实践教学。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在设计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时,首先应明确实践教学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创新能力和适应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学习、主动实践能力。在总体的目标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思想建立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并清楚地在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最终让每一次社会实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学生也清楚这些目标和任务最终会对自己的培养目标有怎样的影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分设的目标任务,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特点和企业资源拟定实习计划书,并和实践指导教师共同探讨修正,以此避免实践过程的盲目性。

(二)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量(学分)

我国高校本科培养的总学分(4年制)一般为170学分—180学分,实践环节平均为20—30学分(包括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该学分范围内,除去一些课程实验课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剩下的在企业集中实习的学分基本不超过15学分,也就是说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不超过一学期,基本上只包括专业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块。在此情况下,学生与社会接触的频率低、时间短,难以很好地对行业有较强的直观认识,也难以很好地阶段性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而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量(学分)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办学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学分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不少重点高校已在这方面做出了调整,例如,同济大学四年制本科学生实践教学学分约为30学分—40学分,时间约为35周—45周,五年制本生实践教学学分约为40学分—50学分,时间约为45周—55周,工科学生要求更高,一般占总学分25%—30%;中国海洋大学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比,规定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类各专业原则不低于38学分,其他专业原则不低于25学分;厦门大学要求实践教学平均学分从17学分增加到19学分;武汉大学的新方案继续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3]的方针,进一步加大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力度,严格规定了实践课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等。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在实践环节的调整力度不低于重点高校。例如攀枝花学院“双元制”试点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学分从30学分调整为57学分,其中企业元实习部分就超过30学分。同时,为了不压缩基本理论教学课程的课时量,攀枝花学院经管学院还通过要求学生修读素质拓展学分(10学分/生,不计入总学分180学分)来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的课时量。endprint

(三)改进实践教学形式

为增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需要转变一贯的实践环节设置形式,可从“三个转变”入手。

1.将“虚拟化、模拟、演示观摩”为主的实验实践课转变为“‘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随着教学资源的丰富,各种实验教学软件层出不穷,给实验教学带来极大便利。某些高校将主要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实验室建设,以期通过各种仿真实验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事实上任何实验教学软件与企业的实战平台都有较大的差距,加之企业的实训过程并不仅包括对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包括对复杂社会关系把握这一重要目的,因而“虚拟化、模拟、演示观摩”类实验并不能取代“真刀真枪”的社会实践,而只能作为实践环节的辅助形式。

2.将“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转变为“认识实习-专业技能实习-综合能力实习”,提升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可控性。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需要被逐层分解成一些细目标实现,因而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分为更多阶段来完成,学生在每个阶段完成其应有的学习目标。例如可以在第三学期安排“认识实习”,让学生对企业运营有个感性认识;之后在每一个学期根据该学期的学习任务指定实习目标,安排至少1次专业技能实训;在第7学期末至第8学期安排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创新实训,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综合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实习安排模式蕴含了“能力晋级”的培养思想。在具体实施上企业可以在实习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提前“晋级”,为其提供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型岗位。一方面可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解决企业“高级实践岗位”缺乏的难题。未被企业选中的学生,要么暂不“晋级”,要么自己寻求愿意接受自己的企业。

3.将“学校统一安排实习”转变学“学生自助寻求实习单位+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实习也应该秉承双向选择的思想。学校统一安排实习有三个弊端:一是学校的资源有限,能够联系的实践基地在数量上、行业覆盖面上、地域覆盖面上都有限制;二是学生往往对学校实习基地提供的实践岗位不满意,认为难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三是有限的企业安排大量实习生,负担重,难以很好地配合学校完成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因而应该结合学生自有的资源寻求实习单位。愿意由学校統一推荐实习单位的,学校便统一推荐,不愿意由学校统一推荐的,便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学校则做好任务安排、过程监督、校企沟通等工作。这样不仅极大地扩充了实践教学资源,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鼓励了学生的实践自主性和创新性,减轻了合作企业的压力。

(四)建立实践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效果增强的另一法宝是加强过程控制,这一过程控制除了加强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沟通外,完善的评估体系效果更佳。

目前对于学生实践效果的考核一般采用实习考核表的形式,实习考核表包括企业考核和校内考核。企业考核是企业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评语,并打分。校内考核是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给出评分。学生的最终成绩是企业考核加校内考核的加权汇总。这样的考核方式表面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实习效果的控制根本没有多大作用。原因在于企业在给学生打综合评语时并不太了解学生实习过程应该完成哪些任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综合给出的成绩一般很高。根据对攀枝花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习评分的调查,企业给实习生的综合评分基本不会低于95分。一般情况下,企业碍于情面,在没有实际参考标准的约束下,也不是实事求是地给表现不好的学生打出低分。另外学校指导教师给学生打分仅仅依靠实践报告也不太合理,因为表现不好的学生完全可以“杜撰”出一篇极好的实践报告。另外由于缺少对上届学生及企业的调查,难以总结原有方式的不足,会导致低效率的考察方式一直延续下去,实践效果难以得到改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应该从完善的评估体系入手,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操作:

1.制作完善的评价表。特别是企业导师用于评价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表,应该根据实践目的详细地列出评价子项,每一子项对应相应的评分。例如工作态度方面,应包括迟到缺勤率、请假情况、按时完成任务率、工作期间主动性(是否主动了解企业情况,探索问题等)、工作期间精神面貌等子项目,并给出评分标准,以此代替“工作态度端正”这种模糊的评语。

2.拟定学生问卷调查表。针对已经参与过实习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实习目标的理解,对自我实习效果的评价,对实习方式的建议等,以便于对后面几轮的实习或者对低年级学生实习安排加以改进。

3.拟定企业问卷调查表。每一轮实习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和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方式,关注的重点,面临的困难,是否有其他需求等。问卷调查的沟通方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沟通效率,便于综合把控。

4.建立学生评级制度。评级制度主要是基于岗位的稀缺性和学生竞争性设计的。学生在经历了能力要求较低的初级岗位实习之后都希望换成能力要求较高的高级岗位实习,但是越是高级的岗位,企业越难以提供。于是可由企业为主导,学校为辅助,企业在实习生中选出可信赖的、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评级为优秀实习生,并为其提供高级岗位。学校根据这些优秀实习生的意愿回复企业需求,并为其拟定下一阶段的实习目标。而未被选中的学生要么继续原岗位的实习,要么寻求愿意为自己提供高级岗位的企业。另外,长期被实习企业评为优秀实习生的学生,可在毕业时给一些要求较高的企业重点推荐,也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参考。

(五)完善实践教学配套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比例的增加不只需要对培养方案、教学手段等做大量调整,在学校配套的管理机制上也应做更多的调整。

首先涉及的便是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学生校外实践时间大大增加,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也大大增加,如何更好地保证学生安全,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该向谁问责等都是实践教学改革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建议引入第四方(即保险公司)全方位磋商,建立有利于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安全保障机制。endprint

其次涉及的是资金的保障,学生广泛进入企业实践会增加一些诸如车费、餐费等额外费用,且派出范围越大,费用越高,加之教师去实习企业考察、交流会产生费用,聘请企业指导教师也可能产生费用等,这些费用相比原有的实践教学方式都是额外的,这些费用的出处应该考虑在内。

再次涉及的是教师工作量的核算,理论或校内实验课的工作量计算都是按照实际上课的课时量计算,实践教学一般一个教师指导几个学生,且指导实践时的教学方式跟传统“上课”形式有很大差别,如何来度量这种工作量也应该建立一致的标准。

另外,诸如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机制,教学效果考核机制,校企沟通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考虑完善。

(六)转变传统实习基地建设方式

一般情况下学校的实习基地都由学校自主开拓,前文也分析过过,这样的开拓方式存在“开拓面窄”、“学生不满意”、“企业负担重”三个方面的弊端。因而倡议地方本科院校将“学校单方面拓展”实习基地的模式转变为“校—企—生共同拓展”的模式。学校开拓一部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长期合作的企业可以介绍一些企业作為学校的实习基地,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寻求实习企业,或者利用家庭关系联系实习企业,做到实习基地开拓的多渠道化,资源共享。在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上将“不变的少数基地”管理模式转变为“变化的多个基地”模式。随着实习基地开拓渠道的多元化,更多的企业加入学校实习基地的行列,但是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愿意或者能够和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长期提供稳定的实践岗位,并且在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企业也难以提供稳定的岗位。因而打破传统的对“实践基地”这一概念的认识,认为实践基地每年都能固定地接受一批学生参与实践,而应该动态地理解“实践基地”,企业是变化的,企业提供的岗位也是变化的,从而建立实践基地动态管理机制。

(七)加强实践教学各方主体的关系建设

畅通实践教学各方主体的沟通机制、协调实践各教学主体的利益机制,构建稳定的关系管理方式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例如聘请和学校频繁合作的企业代表作为学校人才培养顾问,每年定期请企业顾问召开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修订会议。同样的方式学校老师可以进入企业做相关的咨询调研顾问,为企业做一些实际调研工作,为企业经营献计献策。这样不仅加强了校企沟通合作,而且平衡了双方的利益。学生一方面是学校的培养对象,另一方面是企业潜在的人才需求,校企的共同培养同样能够均衡三方的利益需求。在实际操作方面若能利用数据网络建立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更有利于三方适时地了解各方需求,进行有效合作。

参考文献: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61-64.

[2]苑迅,郭辉,秦昌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8):1-4.

[3]赵菊珊.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5):15-18.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分学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学分美食
学校推介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