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河故人》中的艺术意蕴

2017-12-20 20:23周同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
关键词:贾樟柯悲剧性

周同

摘要:《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具有突破性的一部电影,在主题挖掘的深度和情感表现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影片的主要内容由三个富有时代感和不同意味的故事组成,其主题立足于现实人生的悲剧性,重点阐述人物关系变迁中的复杂情感,突出了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特殊内涵。山河不变、故人难留,人生有很多冲突与无奈,现实的变化是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山河故人》中对情节的叙述符合艺术真实的要求,彰显了人文情懷和丰富的艺术意蕴的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贾樟柯 《山河故人》 悲剧性 艺术真实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147-03

《山河故人》是2015年上映的反应社会现实的剧情电影,讲述了围绕着女主人公沈涛以及相关人物的一系列故事,和导演贾樟柯以往的作品相比,无论是在主题的挖掘、内容广度还是艺术性的表现上都有所提高。影片时间的跨度长达二十六年,选取了二十六年中的1999年、2014年和2025年为情节叙述的时间点,呈现三段不同年代背景下的人物故事。虽然正片从第二段的2014年开始,但开头的第一段故事也是影片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呈现三段故事的时候,影片别具用心地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画幅规格,对应着不同的表达需要,反映了不同的时代感和相关意蕴,这个尝试也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视觉张力。

一、对以往主题的超越

影片还是从贾樟柯的家乡汾阳出发,一开始那种“汾阳味”就扑面而来。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在《山河故人》里,贾樟柯突破了过去以底层小人物的那种个人化经历为主的演绎模式,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变革中的不同阶层——甚至超越了时代和国界,深情地讲述人物之间的交集与分离,展现他们生命中所经历的得与失。

在过去,由于贾樟柯影片的视角多集中地记录底层人的生存状态之上,挖掘世俗生活的不同层面,所以其影片难免会有一些天然的限制:“给人们的感觉贾樟柯电影缺乏一定的厚度,展示有余,深度不足,所谓的“伪纪录片”的嫌疑。”①由于“过于重视表象的真实”因而“没有拨开表面挖掘到深埋在人性内的光辉,有震撼心弦的拨弄,少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②是的,表层的再现和主题深层的挖掘确实有着难以弥合的难度,不过,《山河故人》做出了一次开拓式的突破,使得影片的艺术水平也有所提升。其首要的突破就在于“具备了更加开阔的眼界和视野,不但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也包括了中产者和富人阶层。这种关注面的拓展,让电影本身具有更大的普适性。”③除了人物关注面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山河故人》中,影片并非“较为宽泛地把这个人物的行为展示出来”,而是让人物面临选择与被选择,在追求当中体味人生历程,从而让主题提升一个层次。在讲到影片《小武》主题的时候,贾樟柯曾说:“整部电影的中心最后我梳理出来,是想拍一个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丢失掉的东西。”这并不能算一个明确的主题,《山河故人》则立足于不同人物的人生,讲述了人生追求中难以避免悲剧性问题,主体鲜明而又内涵丰富,那种对心灵震撼的观影体验让很多观众回味无穷。

山河依旧而故人难留,影片把这种人生感触通过主人公沈涛这一代人的人生际遇表达出来,影片的整体聚焦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迁之上,从而主题的得到升华,世事多变,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追求,影片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这就突破了前期电影的主体模糊特征了。

二、变化与距离的悲剧色彩

影片三段不同年代背景下的故事,其情节是建立在表现人物关系之上的。第一段故事,主要讲述张晋生与梁子因为同时对沈涛有好感而产生了矛盾冲突,沈涛在中间徘徊不决,最后选择了拥有财富实力的张晋生。本是平平淡淡的生活事件,贾樟柯把它变成了镜头语言,梁子、生活的艰难和情感的失意让他不得不离开。对于沈涛来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很多事情是难以平衡的,人必须面临选择,可是别人却很难理解自己的苦处和难处;张晋生则有财富城撑腰,总表现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但是他明显的性格缺陷也为日后的变故埋下伏笔。果然,在第二段故事的2014年,虽然没有直接讲述,但是此时沈涛和张晋生已然离婚多年,沈涛物质生活优越——从各方面皆可以看出其经济水平,但很明显,她并不幸福,孤身一人,只有一条老狗相伴,一个人包饺子的画面,有一种莫名的酸楚感。

从平平淡淡的生活到无可奈何的选择与变故,这些都给观众一种熟悉的感觉。随着时代变化,人物的境遇也流露出绵延而又深沉的悲剧色彩,在此影片安排冲突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纠葛与无奈。沈涛父亲听说沈涛要和张晋生在一起立马赶到不快,这是一个情节暗示,但张晋生他赶上了时代的大潮发家致富,财富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实力,还有他敢想敢做的做事风格,也让沈涛不得不考虑再三而选择他。资本至上的现实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有关梁子的内容是什么呢?梁子因为病重穷困潦倒地返回汾阳,这也明确地说明,如果沈涛选择梁子,也不一定会幸福,有可能还会像梁子那样困苦无助。生活中没有如果,但是连“如果”都是那么不如意,这种悲剧的基调不得不让人沉思。

但是沈涛是热爱生活的,她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情都很用心,她从未停止过对拥有的珍惜。可是,她与张晋生最终分开,儿子随之而去,身边唯一的亲人父亲突然离世,作为母亲,爱的本能让她想给儿子多一点家的印记,但现实中却发现儿子与自己越走越远……这些都是人生的真实。沈涛并非特殊的社会人物,她就是当代社会最普通的人物,其生活轨迹还会给人一种熟悉的感觉。沈涛也不能算是纯粹的悲剧人物,只能说是处在生活变动中、经受了痛苦的磨砺的普通人,她的伤痛是日常生活中的悲。“日常生活中的悲或悲剧含义较为宽泛,既可能是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悲剧性冲突的悲,也可能是指因各种偶然性因素而造成的悲惨的、悲哀的、不幸的遭遇、事变或处境如车祸、不治之症、死亡等等。”④表现出生活变化的无情是每个人必须接受的现实。

而曾经在沈涛身边的梁子,一个在社会底层靠自己努力吃饭的男人,显然是个当代的悲剧人物,在急速转型的社会环境中,他只能任劳任怨地做好自己单调的工作,一旦遭遇变故,不得不另谋生路,落魄他乡。在资本至上的社会中,离开,对于他来说,应算是最大的反抗,毕竟他势单力薄,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和张晋生竞争。“悲剧的含义是历史地发展变化的”⑤,悲剧人物也在不断地变化身份,当今中国的悲剧人物不可能像西方的英雄人物、或是古代中国的王侯将相、带着维护封建伦理的人物角色。当代的中国悲剧人物要有时代的印记,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激烈发生之时,像马克思、恩格斯说的:“悲剧最深刻的根源只存在于客观的社会矛盾中”“在悲剧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同某种必然性相联系着的客观的社会因素。”悲剧中必然面临着矛盾冲突,梁子这样的底层劳动者即使没有被张晋生打压,在社会上也很难有所起色,一次疾病就很会将他的生活摧毁。“每部成功的影片之所以成功,其实都与其主题所具有的当代性有关。所谓主题的创新,严格地说也是与其主题上的当代性密不可分。”⑥揭示当代社会人的生存困境,很具有时代特征,影片中的很多镜头还是投向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拉煤的车、梁子的工友等,这也深化了主题的当代性。一方面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社会的另一面生存状态。梁子最后到底怎样了,影片没有直接交代,但是梁子向工友借钱回家的时候,经过了沈涛看到飞机爆炸的那个破路时,在路边有一对母子一样的人在烧纸钱,这暗示了梁子未来的凶多吉少。梁子在沈涛生命中只留下了短暂的一段,他来了又走,成了名副其实的故人。

到了第三段,故事转移到千里之外的澳大利亚,张晋生和成人的儿子之间有着难以突破的语言障碍,这段看似讲述移民二代的无根感,找不到心灵的皈依,不过从张晋生和儿子的生活状态看,父子之间的隔阂绝不仅仅是语言翻译上的,事实上父子两人难以沟通甚至说几乎没有沟通过。张晋生暴躁而固执,他的爱好要么是玩枪要么是和一堆老年朋友在一块瞎扯,这是他和兒子难以沟通的巨大原因之一。而张到乐生活条件优越,但是内心迷茫,母亲的角色的缺失让他和自己的中文老师发生了不伦之恋。他对母亲的遗忘,恰恰昭示了第二段沈涛尝试在儿子身上留下有关自己印象的徒劳,到乐身上只剩一把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钥匙,其实那是多年前沈涛和他分手时留给他的。人不记得了,物品却还在,这更加深了一种对现实中人的关系的沉思,也加剧了电影的悲剧色彩。

人生常常事与愿违,沈涛想拉近自己与儿子的距离,带儿子去父亲去世的火车站,坐慢车想多陪陪儿子,这个地方是影片最感人的地方。但现实是无情的,儿子是留不住的,父亲走了,孩子也越来越远。影片最后,沈涛在汾阳文峰塔旁边独自一人翩翩起舞。文峰塔在影片中作背景用了好几次,跳舞的音乐也是影片开头一群年轻人跳舞的音乐,外在于人的这些似乎没有多少变化,变的是沈涛已步入老年、青春不再,变的是这个画面里看不到的人生百态。

根据贾樟柯自己的解释,山河的意思是“不变的自然”,故人指的是“老朋友”,旨在讲述“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的情感怎么被影响”。有人说,事实上山河并非没有变化,而是变化的太快了,以至于人跟不上这种变化带来的断裂,在世事变迁中,人与人越走越远。沈涛作为母亲,儿子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张晋生作为父亲,却无法和儿子沟通,但事实上父母是儿子最亲近的人,可是人与人的距离却如此遥远,每个人与他人也越走越远,这是无可奈何的趋势,就像影片中说的那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生命中的每个人都会是故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现实的可以直接毁掉这些联系,生与死、变化与距离,都是人生必须面对和接受的。

三、艺术真实的表达

贾樟柯电影最典型的特色就是纪实特色,“贾樟柯追求真实的创作理念,他的电影创作不但客观冷静的展现社会现实,且还忠实于人物真实的生命体验,将纪实美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⑦《山河故人》并没有完全脱离以往纪实的叙述风格,从故事环境到生活细节,皆是写实式的展现。从小县城的汾阳开始,具有年代感的生活场景配合4:3的传统画幅,很快把人们带入到二十世纪末的情景之中。在2014年这个时间段,21世纪10年代的生活气息又接踵而来,荧幕的空气之中明显变化的是一种生活节奏,新的事物像平板电脑纷纷出现。这个时候,患病的梁子带着媳妇孩子来到当初离家的老房子里,结合前一段的印象,想到梁子当初那一句“再也不回来了”,一种悲凉的时间感涌上心头。虽然《山河故人》没有像以往那样大量运用长镜头、跟镜头、实景拍摄、同期录音等电影语言来还原生活的本真状态,但是其中人物与日常生活环境的有机联系,还是一种高度的纪实风格,并没有明显的弱化,不同年代的场景和生活还原的很细致,包括各种细节。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场景拍摄,没有对话和特写,声音就是自然的声音,这还是沿袭了以往的记录式手法,因为生活不一定时刻都充满对话,很多时候就是无言的。

记录的核心就在于真实性,主观性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艺术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追求的是艺术真实,艺术是“人类生存境遇的一种反映、补偿和升华”,艺术的反映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何为艺术的真实,鲁迅先生说“艺术上的真倘必如实物之真”,又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⑧可见,艺术之真主要是符合“情”之真,不一定非要是过去发生过的——对于未来也一样,不一定是未来必须出现的事物。第三段故事的2025年,看起来有点虚幻,毕竟谁都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不过,对未来的想象也是建立在当下的情形之上,2015年并非是纪实。第三段故事里的高科技产品看起来有点别扭,但作品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其情感是否符合实情,张晋生与儿子的隔阂,儿子困惑和迷茫,移民二代的现实处境,影片表现的都很到位,这是符合“情”的规律的。

只要符合情感之真,能够打动人心,其艺术效果就达到了。在《山河故人》中,贾樟柯的纪实情怀正是体现在情之真上,影片没有脱离“汾阳味”,这是可以理解的,艺术作品和创作者本人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苏珊·朗格说:“每件优秀的艺术品,都具有可以说是源自世界的因素,以及透露艺术家本人对生活抱有何种感情的因素。”⑨也正是这样,“艺术家对人类情感的兴趣必须由实际生活和实际感情而引起。”⑩加上贾樟柯对家乡的个人感情,立足家乡的创作方式已经成为他的一个特色。影片中很多个人元素也已经成为他作为电影人的一种情怀。他满怀悲悯情怀,用镜头摄取了社会生活变迁、生存困境、资本的膨胀、情感悲剧等内容,展现出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人生。影片反映了人生带有不可控性,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会伴随着阵痛与无奈,会发生理想与现实断裂。电影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思索,让人们在感受影音魅力的同时,也看到了不管矛盾和冲突怎样延续,人的那种绵绵不绝的温情还是一直存在的,因为感情是生命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贾樟柯并不想掩盖现实人生的悲剧性,人生就是如此真实,就像鲁迅先生评论《红楼梦》时所说,《红楼梦》的要点在于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是因为如实地叙述现实,才保证了其悲剧性色彩。电影也是这样,真实是其美学意蕴的重要保障。物是人非的感觉是长久以来人人共有的情感体验,贾樟柯将此诉诸于他的镜头,展现出影视艺术的魅力,利用影音的感染力,展现了深入人心的深刻意蕴。

参考文献:

[1]卢兆旭.贾樟柯电影的符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2]卢兆旭.贾樟柯电影的符号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3]李一洲,叶兰.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J].电影文学,2016,(09).

[4][5]曹廷华.文艺美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沈义贞.影视批评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7]周爱华.贾樟柯电影的纪实美学特征[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9][10][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贾樟柯悲剧性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静物”之流与“存在”之思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剧性探析
漫谈贾樟柯的导演艺术和影像风格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影片中的不同上海
《平凡的世界》的爱情悲剧性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