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歌合唱改编的几点认识

2017-12-20 18:01吴鹏
艺术评鉴 2017年22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技法

吴鹏

摘要:民歌可以起到宣传各地区文化的作用,并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近年来,我国民歌艺术发展的如火如荼,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民歌演唱者不仅仅要唱好民歌,还寄希望于民歌的发展,通过合唱的方式对歌曲进行改编,使歌曲融入现代元素,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就结合民歌合唱改编的实际情况,对改编工作提出建议,从技巧、旋律和传承上进行考量,从而发挥民歌的巨大作用,丰富人们的生活,将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播下去。

关键词:民歌合唱改编 发展历程 技法 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J6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2-0047-02

民歌即民间歌曲,最早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属于“超级艺术品”。与目前很多歌手的创作不同,民歌起初的发展都带有生活气息,是群众业余创作的一种表现,合唱则是集体演唱,起源于西方基督音乐,我国合唱艺术的雏形是“学堂乐歌”的兴起。下面就根据民歌合唱改编取得的成就,对改编进行分析,从而让民歌艺术弘扬下去,发挥其巨大的魅力。

一、民歌合唱的发展历史

想要研究民歌合唱改编的情况,对改编工作有一个系统化的认知,就必须首先明确民歌合唱的历史演变过程。

第一,民歌大合唱阶段。1950-1960年,是祖国经济大跃进的时期,也是民间演唱者对演唱艺术不断探索的几年,这个时期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田间生活,从中汲取了非常多的养分,著名的《牧歌》《新疆好》等民歌都出自那个阶段,并在当时广泛传播,成为民歌中的经典作品。

第二,全国民歌合唱创编阶段。该民歌合唱发展时期处于“全国音乐周”前后,这时候的民歌大多具有爱国情感,借由歌曲传达对祖国的热爱,如《长征大合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

第三,20世纪60年代大合唱阶段。这时期民歌改编进入了繁荣时期,创作出的作品至今非常流传,是难得的合唱曲目,在整体质量上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如《祖国颂》。

第四,70年代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是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根据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都赋有特殊的意义,此时“文化大革命”阶段人民生活大变样,合唱作品也同样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这个时代深刻的烙印。

第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民歌创新发展。这一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繁荣时期,以经济发展带动的文化热潮在祖国大地遍地开花,合唱事业迎来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民歌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发展。

近年来,有关民歌的传承艺术形式和合唱方式也从未间断过,各地区合唱节和国际合唱节相继出现,其中很大一部门都是对民歌的再创作,是文艺工作向前发展的基础,也呈现出了非常繁荣的景象。我国从事民歌活动的艺术家必须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研究和改编民族歌曲,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继承下去。

二、民歌合唱的改编技法

民歌是民间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在改编过程中可以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创新编曲形式。但是改编技法必须以作品为中心,改编也要符合歌曲原有的情感意境,通过民歌的合唱形式传递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愿望,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将民歌中传递的民族风格通过改编更好的传承下去。

(一)风格与结构

民歌的地域性不同,在实际演唱中对演唱的风格和技巧也有不同的要求。各地区的民歌特色具有差异性,常见的歌曲有的清新、有的淳朴、有的真挚,在实际演唱中也需要对歌曲的风格进行创作,改编过程中要保留原来的风格特征,歌曲的载体也要严谨,符合地域风貌。

(二)旋律和和声

民歌合唱自成风格,演唱水准、旋律与和声的演绎息息相关,如何结合民歌特点做好伴奏,让两者相得益彰,是民歌合唱在改变过程中应该考量的主要问题。我国地区民歌很多都是百姓自我哼唱的小曲,旋律较短,想要做好和声配乐,就必须对原歌曲的旋律进行扩充。另外,在旋律完善的过程中还要坚持创新,处理好尾调、引子等部分,通过男女合唱配乐、音域音调变化等方式编配简单、精巧的旋律,突出民歌具有的特色风格。

在民歌的改编中需要运用到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那就是和声的应用。在改编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地本民族的风格,这样的改编之后更具有民族性特点更明显,色彩更浓重,还有一些特殊的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音程、和声。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交流的频繁、相互学习的时代,在改编的时候都可以运用现代和声、复调、织体等一些手法的使用。建立和瓦解是这种传统表现手法和声的特点。

(三)节奏

节奏是歌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歌曲的演唱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民歌合唱是集体演唱,在改编曲调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节奏变化。节奏被誉为是歌曲的骨骼,支撑曲子的情绪传达,所以,在节奏改编过程中需要将民歌中的某一部分转变为典型的合唱节奏,并将其作为演唱时候的主旋律,运用不同的节奏表达情绪。我国著名的民歌《二泉映月》中引子的节奏就是改编而来的,它将原来的曲调变为了自由的散拍子,可以展现出歌曲的广阔意境。当然,在节奏的变化上还可以从曲式、音域、织体上进行再创作,调节好民歌的情绪。

三、民歌合唱的作品风格

民歌是产生于不同民族区域的歌曲,各地区的环境风貌不同,民歌的演唱特点也不相一致,在作品的改编过程中必须对和声、复调等元素进行整合创新,保留歌曲作品的风格特点,创作工作也要在建立民族与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大体而言,按照我国地区划分,民歌的作品风格包括西北、东南、华中、江淮、华北、西南等色彩,这些多样化的民歌风格共同构成了民歌的作品,突出了歌曲中的地域风貌。

我国西北地区位于祖国大陆,黄土高原地貌影响下使当地人民给人豪放之感,地区沟壑纵横,民歌与地区环境相关,歌曲多以呐喊为主,曲子高亢嘹亮,真假声转换运用得非常好。东北地区人民性格爽朗,热情诙谐,民族歌曲基本上都朗朗上口,歌颂家乡之美的作品也较为常见,如《乌苏里船歌》等。华北地区是平原,一望无际平坦原野,相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小、节奏较为平稳。华中地区主要以三个省为中心分别是湘、鄂、川,该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属于南方气候景色优美、生活安逸,所以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生活情趣,改编的民歌合唱《龙船调》等也体现了这种风格。东南地区民歌曲调也较为优雅和温柔;江淮地区生活富裕,对生活的歌颂、对景色和人物的赞美居多,如民歌合唱作品《茉莉花》等。

四、民歌合唱改编回顾与展望

目前,民歌合唱在我国已经普遍开来,但是有质量的改编却较少,作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歌曲创作必须做好改编工作,突出合唱的使命,在歌曲中体现时代的主旋律。现如今,社会生活快速发展,信息传播迅猛,人们的审美力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还是按照传统民歌的方式进行演唱,很容易引发审美疲劳,也不利于风俗的传播。因此,在合唱过程中必须既做到民歌自身的原汁原味的特点给予保留,又要随着时代發展而前进,加入时代元素和特点,激活民歌的潜能。

民歌合唱改编要向民歌器乐曲改编学习,因为器乐曲的改编在规模、品种及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如今,中国的合唱事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为民歌合唱艺术提供了绝佳的机遇,文化部金钟奖合唱比赛项目的设置,使我国合唱创作与表演的层次大大提高,特别是在挖掘我国民族民间歌曲的元素上,为合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创作改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民歌是我国艺术界的瑰宝,也是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歌合唱的改编必须坚持创新,在保留歌曲原有风貌的同时,从节奏、旋律、和声以及结构上进行创作,体现民歌的特点和地域特征,做好歌曲的传承,从而完善民歌合唱改编工作。

参考文献:

[1]闫瑗.民歌合唱——中国当代合唱创编的瑰宝[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倪俊杰.中国民歌改编合唱曲研究综述(1985-2012)[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4,(03):157-160.

[3]胡洋.中国民歌合唱的现代特点——以刘晓耕改编的混声合唱《小河淌水》为例[J].音乐创作,2015,(11):130-132.

[4]顾小英,刘晓伟.转化:保护新途径-从遗产到资源——对河曲民歌改编合唱的可行性分析[J].黄河之声,2013,(04):39-40.

[5]韩晋宁.浅析传播山西民歌的重要途径——以改编山西左权民歌合唱为例[J].音乐创作,2013,(07):152-153.

[6]宛煜.建国以来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述评[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4):174-177.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技法
油画技法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研究
铜版画技法在作品Salute to my hero中的运用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