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艳春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评价考核机制研究
邢艳春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影响东北地区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因素,得出切实可行的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我国教育理念正在与国际同步接轨,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方向从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重视转向对人自身价值的重视。研究指出,成熟的教育环境助力孩子培养优良的品格,如自律、自信以及勇气等是决定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现已将类似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纳入学校课程及教学实践。我国的中小学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目前国内研究此方向的专家学者较少,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尚未统一。
彭小念认为,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品格和能力。他为了凸显核心素养的几大特点,构建了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身心素养、科学素养、技能素养、公民素养。黄小莲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应该从现实和虚拟两方面出发。并且,将现实部分延伸扩展为社会实践和学校生活两个层次。而在网络过程中,他提出了三个方面来考验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网络知识水平、网络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智慧互联网故事档案。罗应全认为学生的评价在于定性与定量这两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以便对学生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另外,他认为采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可以打破成绩这一单一手段作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式。孔凡哲觉得中国的核心素养不能走极端。他认为我国的发展核心素养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统一步调,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加大针对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集体攻关的扶持力度。在评价核心素养体系方面他也提供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应当建立基于情境的评价设计理念,聚焦核心素养而非知识技能;第二个方向是深入研究国际已有的测试,借鉴吸收。
本文筛选能够体现高校大学生从生活到学习方面的20个评价指标,通过对此20个指标进行量表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最后根据评价体系,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评价改革机制给予建议,希望借此推动我国的高校大学生的评价改革。
本文参考大量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文献制作了本次调查问卷,该问卷共设计20道打分题,样本主要来源于长春高校大学生,问卷共计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份,有效率89.2%。
为了检验调查问卷中所设量表的有效性,本文进行了适用性和信度检验。适用性检验主要是在正式进行调查之前开展的试调查,调查对象为吉林财经大学的学生,共计发放30份问卷,通过试调查纠正问卷中存在的用词不当等有关问题,最终确定调查问卷。
试调查15天后进行了再调查,测试地点为吉林财经大学图书馆,问卷量为30份。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可靠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可靠性统计量
从表1可以看出,可靠性统计量Cronbach’s Alpha的值为0.927,标准化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30,两个系数均大于0.90,可见该量表具有很高的内在一致性,即信度较高。
本文测量得到了20项指标值,指标值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由于本次调查的目的是探究大学生核心素养评价机制的几个方面。因此,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首先进行因子分析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KMO值为0.808,大于0.6,说明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解释的方差贡献率
从表3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并且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3.769%,大于70%。因此,根据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70%的原则,提取了4个因子。
通过碎石图(图1)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前4个因子都处在比较陡峭的斜率上,从第5个因子开始变得比较平缓,因此,本文选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
图1 碎石图
为了使主因子有更好的解释,本文通过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得到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4个主因子具有比较明确的因子含义。每个因子只有少数几个题目的因子载荷值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表4将17道题目按照高载荷分成四类: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传播信息,待人诚恳在第一个因子上载荷较大,故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信息接触能力因子;参加活动、领导能力、寝室关系在第二个因子上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人际关系因子;热爱祖国、体能素质、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法律意识在第三个因子上载荷较大,故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社会方面因子;学习态度、其他专业、本专业知识在第四个因子上载荷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学习能力因子。
表4 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3.1.1 大学生应更加注重综合素质
本文分析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在升入大学后得到了比较综合的发展,学习成绩不再作为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条件。整理问卷调查后发现,学习成绩指标的平均分仅为3.73分,在众多指标平均分排名靠后。显然,学习成绩反而成了学生最不看重的方面。他们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其他方面,如信息、语言能力方面等。由此看来,综合素养的发展已成为大学生的主流。而就知识本身,成绩也不再成为反映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评价标准,对知识研究的深度及广度是学生最为重视的方向。
3.1.2 大学生应更重视法律和道德层次
本文分析发现,平均分最高的是法律素养、信息道德及待人诚恳指标,这三个指标均属于法律道德方面。显然,高校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再将能力作为评价一个人最为重要的方面,而是回归人性本身。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已基本形成一个以注重法律道德、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
3.1.3 构建涉及社会、信息、学习及人际四方面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参考主成分分析结果,我们将得到的4个主因子作为评价高校大学生的四个方向。为了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加清晰明了,本文构建了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图2 评价体系图
在此评价体系中的社会素养方面,我们除了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外,还要认识到高校大学生首先应该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在这个角色中,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作为高校大学生,如何处理纷至沓来的杂乱信息也成为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在信息社会中,收集、整理以及传播信息每一步都显得尤为重要。鉴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寝室关系等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指标逐渐体现其重要性。有研究调查发现,七成高校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受到过排挤等困扰。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关系确实是构建大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在高校这个大平台下,兴趣成了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会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3.2.1 多维度评价
单一评价已经不能满足如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已经受到重视。只有通过多维度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大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
3.2.2 对指标应设立等级度量
僵化统一的度量标准并不能准确反映和比较高校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设立等级度量。如在教育发达地区的一类高校,可以将评价标准定为最高等级。而在教育较不发达地区的三类高校,可以将评价标准定为最低等级。
3.2.3 完善教育理念,为培养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念已不再适用于对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因此,国内应该积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引进大批教育人才,并纳入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进而形成我国特有的教育理念。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教学与网络相结合,优化教学环境,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能力。教育理念的完善将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进而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
[1]彭小念.学生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J].基础教育研究,2016(3):10-12.
[2]黄小莲,魏晓婷.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评价改革构想[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9):23-28.
[3]孔凡哲.从结果评价走向核心素养评价究竟难在何处[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1.
G642
A
2095-7602(2017)12-0119-05
2017-07-25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及评价考核机制研究”(GH16256)。
邢艳春(1979-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应用统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