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辉,孙宗美
21世纪汉语动词分类标准问题研究综述
张明辉,孙宗美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动词的分类研究是汉语动词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动词分类的标准不一,理论不同,方法多样,自21世纪以来,汉语动词的分类研究也一直受到学者关注,而且视野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科学、研究成果更加丰富。这里对新世纪以来汉语动词分类及小类问题进行归纳。
动词;分类;小类;综述
动词的分类问题,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是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新世纪以前学者就已经对动词的分类问题展开研究,只是多从意义类别、带宾语情况等角度进行分类,动词的小类研究也多限于助动词、趋向动词、能愿动词等,且数量有限。21世纪以来,随着对动词研究的不断深入,汉语动词的分类及小类研究也成果颇丰,基本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趋势。本文就21世纪以来汉语动词分类、小类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总结得失,以期将动词分类问题研究推向深入。
新世纪以来,当代汉语动词的分类研究和动词的小类研究受到关注,成果显著。不仅有公开发表的论文、硕博士论文,还有大量专著,如胡明扬[1]《 词类问题考察续编》 , 刁晏斌[2]《 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马庆株[3]《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二编》,刘长庆[4]《轻动词理论与汉语相关问题的研究》,余澄清《无受格动词研究》,廖栋雯《趣数汉语“万能”动词》,肖珊《言说动词概念语义网络系统构建研究》,宋亚云[5]《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倪兰《中国手语动词研究》,刘芳 《趋向动词演变举要》,张爱朴《虚化动词结构的认知研究》,李明[6]《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张红《俄汉心理动词语义句法对比描写》 等。论文方面,我们在中国知网以“汉语动词分类”作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7 973篇,下面对这些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数量统计,下见表1。
表1 21世纪汉语动词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数据统计
续表1 21世纪汉语动词分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数据统计
由表1的数据统计可知,2001年以前对上述动词小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研究数量很少。2001—2009年期间人们对动词的分类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分类角度,开始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从一些新的角度对动词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表现为出现了轻动词、作格动词、言说动词等,这些分类角度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多;2010年至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动词分类及小类研究有关的论文数量不断呈现上升趋势,各位学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动词的分类研究得以长足进步。21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对动词的分类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汉语动词的分类进行研究,如类型学角度、方言角度、英汉对比角度等,有些学者还运用新兴语言学流派的研究思想,比如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探讨动词的小类问题。研究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如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法形式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结构描写与认知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等,同时,研究理论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都使动词的分类研究更加深入。
21世纪以来,汉语语法学家对汉语动词的分类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很多学者都从新的角度对动词进行了分类,据统计从下面这几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多:一是语义特征角度,二是句法功能角度。
新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关注到可以从动词的语义特征角度来给动词分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因此具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新世纪最受到关注的语义特征有位移特征、使动特征、动相特征、情状特征、界性特征。从而,根据这些语义特征将动词分成不同的小类。
1.位移特征
位移特征是现代汉语动词的重要语义特征之一,学者的关注角度、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与位移有关的分类成果较多。张斌、方绪军[7]的 《现代汉语实词》 根据行为主体或客体是否发生位置移动将动词分为“位移”和“非位移”两大类;齐沪扬[8]依据动词移动性功能的强弱确定了一个动词分类系统,把动词分为空间与非空间两大类,其中空间动词包括位移动词与非位移动词,栗爽也同意这种观点;刘丹青在讨论题元的类型差异时把表示位移行为的动词分为两类:以客观位置为坐标的客观位移动词和以说话人位置为坐标的主观位移动词;张国宪[9]、方经民[10]在讨论空间、处所以及动词与处所宾语搭配时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位移动词;陆俭明[11]把位移动词界定为“含有向说话或离开说话者位移特征”的动词;王国栓认为趋向动词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空间的移动方向,[±位移] 是其语义特征之一;潘文认为隐现句中的谓语动词都是不及物动词,这些不及物动词多含有 [ ±位移] 的语义特点; 徐靖[12]讨论了“移动样态动词”带宾语的语义功能。
此外,还有学者将不同语言中的位移动词进行了对比,如:孙蕾对汉、英、俄三种语言里移动动词的指示性做了对比分析;吕春燕对中日移动动词进行了对照研究。
2.使动特征
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动词具有使动的语义特征,但各学者对使动这一语义特征有不同的界定、对具有使动特征的动词有不同的称说形式,因此,各家所研究的使动动词成员不同、用法也存在差异。张斌、方绪军的《现代汉语实词》 中根据使动的正负语义特征,把动词分为使动动词和非使动动词;宛新政继承其导师范晓的观点,把使动义动词称作“使动词”;周红认为“具体致使动词”中的处于动宾结构中的动词具有“使变的词汇意义,使作用对象产生致使动词所表示的变化”;谭丽把使动义动词称作“典型性使动词”,也称为“词的典型性使动用法”她将典型性使动词分为五类:动作类使动词、人的心理情绪类使动词、变化类使动词、状态类使动词、变化兼状态类;张豫峰则将使义动词称作“使役动词”,提出了使役动词的三种形式特征;李艳娇与谭丽的观点大同小异,根据使动义动词内部语义特征的差异将其分为四类:变化类使动义动词、心理情绪类使动义动词、动作行为类使动义动词、性质状态类使动义动词。
3.界性特征
汉语动词的界性主要指词汇意义中是否含有内在终止点。与英语动词界性的研究相比,汉语起步较晚,且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观察角度对动词有不同的分类。税昌锡从动词的界性特征出发把汉语动词分为七类:起始动词、持续动词、活动动词、活动—事件动词、事件动词、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其中活动事件动词又可以根据“有界”“无界”差别大致分为三类:无界动词、有界动词和跨界动词。即,对汉语动词来说,“有界”和“无界”之间并不存在分明的界限,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过渡的“跨界”类型。吴伟丽认为动词的界性应从语义层面和句法层面加以区分,语义层面即动词语义特征,句法层面即事件类型特征。目前学界有关动词的界性特征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税昌锡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4.动相特征
新世纪以来,有些学者关注到了“动相”这个语义范畴,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将动作与时间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一个范畴,前人对动相动词进行了界定。如朱继征认为“所谓动相就是表示沿时间轴展开的动作、作用的进展情况和状态,捕捉其时间变化的语法上的范畴”; 左思民[13]他主张把动词的“活动的类别”表述成“动相”;李嵩[14]则认为“动相是表示事件的内部各种时间结构的语法范畴。把动作发生的时间剥离出去之后考察该动作的开始、延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
动相动词的再分类研究成果主要有,杨素英[15]从动相角度把动词分为如下几类:状态动词、活动动词、有时限活动词、有结果实现词、有结果指向词;与杨素英不同,朱继征的《汉语的动相》把汉语动相分为八类,分别为:将然相,起动相,进行相,完成相,结果相,残存相,持续相,经验相;他又根据动词与各个动相类型的结合情况,把动词分为两大类:动相动词和静相动词,其中动相动词又分瞬间动词和继续动词两小类,继续动词又可细分为完结动词;左思民采用如下四对语义特征: [+/-动态]、[+/-持续]、[+/-量变]、[+/-强动性]作为动相分类标准,将动词按动相特性分成两大类:单相动词和兼相动词。单相动词包括强活动动词、弱活动动词、瞬间(活动)动词、心理动词、性质形容词、关系动词,兼相动词包括活动兼结果动词、活动—结果动词、强活动—状态动词、弱活动—状态动词。李嵩参考以上学者的分类方法,将动相类型三要素动态性、延续性、完成性作为考察点,把动词分为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瞬间动词和延续动词、完成动词和非完成动词。
虽然各家持有不同的分类观点,但多数学者的分类结果中都体现了动态和静态的区分。
5.情状特征
“情状特征”是另一个从时间特性上给动词进行分类的角度。学者的分类结果也不尽相同,Vendle把情状类型分为四类:状态、活动、结束、达成;栗霞、贾永芳沿用英国语言学家Quirk的划分方法,即动词按其情状特征分为两大类:动态性动词和静态性动词,动态性动词又可分为活动动词、过程动词、感觉动词、变迁动词和瞬间动词五类,静态性动词又可分认知动词和关系动词;杨素英、黄月圆等用“动态性、持续性、内在终结点”为语义义向,把动词分为“状态、活动、瞬时活动、指向结果、包含结果”五类;卡依沙尔·艾合买提认为维吾尔语动词的情状分类与以上学者的分类大同小异,首先分两大类: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其中静态动词可细分成状态动词,动态动词可细分成活动动词、完成动词、结果动词和瞬间动词。以上研究对我们深入认识动词的情状类型具有重要作用。
6.言说特征
言说动词,就是表示言语行为的一类比较特殊的动词。21世纪以来,言说动词受到学界的关注,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问题
对于言说动词的界定,汉语学界对言说动词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如范晓[16]把动词分出表示语言行为的动词次类,如“唱、说、介绍、宣布”等。李英哲认为言说动词是心理动词的一个小类。 陈昌来[17]认为,言说类动词是表示“言说”意义的动词,如“告诉”“打听”等;汪维辉[18]、李明只提到了“说类词”的定义;刘大为[19]引入“视域”概念来定义言说类动词,他认为言说方式进入语言表述就是言说动词;蔡俊杰则认为言说动词是情感动词中的部分动词。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言说类动词的界定都突出了人们通过“嘴”进行的言说活动这个核心语义成分。
(2)语义特点
言说动词的语义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王莹认为言说动词有四种语义特征: [+行为]、[+述人]、[+自主]、[+言语]; 吴剑锋与其略有不同,认为言说动词具有 [+述人]、[+言说]、[+意向性] 等语义特征;蔡俊杰根据定义,筛选出言说类动词的语义特征有: [+行为]、[+言语性]、[+说者]、[+信息]、[+传递]、[+听者]、[+以言行事];虽然分类角度不同表现出的语义特征也不尽相同,但言说动词所支配的必有语义成分主要有三个:施事、受事、与事。
(3)语用特点
言说动词语用功能方面的研究多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和篇章角度来进行。刘大为[20]率先用言语行为理论对言说类动词进行研究。此外,他在研究言说动词的同时,还创立了一种新的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同样,刘大为[19]对言说类动词的研究也着眼于篇章;在对篇章分析中,尹世超[21]发现言说动词基本都能进入“浅X”“试X”“简X”等标题中;徐默凡[22]根据能否在显性施为句中明示,把言说动词分为内隐性言说动词、描述性言说动词和自指性言说动词三类。蔡俊杰表明一个言说类动词可以支配、控制一个篇章结构。目前,对言说动词的语用研究,大都还是在刘大为的研究基础上做一些分析,对篇章功能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7.心理特征
心理动词指反映心理活动的动词。21世纪以来心理动词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包括:
(1)下位分类
自吕叔湘始心理动词被单列为一类。一些学者对心理动词的内部进行分类。陈昌来把心理动词分为一价心理动词和二价心理动词;丰竞从语义上把心理动词分为6类:感觉动词、情感动词、意愿动词、思维动词、认知动词、判断动词,其中情感动词和意愿动词是状态心理动词,其余4类是活动心理动词;与丰竞不同,张积家、陆爱桃把汉语心理动词分成5类:认知心理动词、积极情绪心理动词、消极情绪心理动词、积极意愿心理动词、消极意愿心理动词。而李秋杨根据动词的语义在横纵二维标度上的对应值,把心理活动动词分为9类:思考类、回忆类、想象类、推测类、判断类、评价类、通晓类、筹划类、感觉类和注意类。
(2)语义特征
新世纪以来,对心理动词的研究主要从命名和义素分析的角度展开的。陈昌来认为心理动词具有[+心理] 和[+述人] 的语义特征;方梅认为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中有很多以往称为心理动词的词语。此外,王文斌、丰竞、韩琴等都对心理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一定程度研究。上述研究都从不同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心理动词的认识。
句法标准着眼于不同的功能差异,21世纪关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类:
1.根据能否重叠分类
很多学者从动词能否重叠的角度对动词加以划分并对其能否重叠的原因进行探究,大家普遍关注到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其重叠与否密切相关。比如张斌,认为只有可以持续或者反复进行、可以自主控制的动作动词可以重叠。助动词、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判断动词、趋向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的动词、描写性的动词、使令动词和非持续、非自控性的动词不可重叠。吴启主认为动作动词中能够控制的自主动词可以重叠。
2.根据宾语分类
动词和宾语问题是考察和研究动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度,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有动词是否能够带宾语、能够带宾语的动词跟宾语之间的组合特征、不能带宾语的动词与其语义密切相关的动元之间的组合规律、动词带宾语的数量、动词带宾语的语义特征等。比如张斌认为可分为三类:一是必须带宾语的动词,可叫作粘宾动词。二是可带宾语也可不带宾语的动词,三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张斌、方绪军的《现代汉语实词》 中,按照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是否粘着的情况,把动词分为粘着动词与非粘着动词。郭锐的研究表明76%的动词可以带宾语(包括真宾语和准宾语),按能否带真宾语,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与郭锐观点相似,马庆株[23]把汉语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又进一步把及物动词分为体宾动词、谓宾动词和双宾动词。
徐杰[24]认为根据有无带受事名词词组的潜在能力,把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潜及物动词、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四类。与徐杰的观点大同小异,瞿云华,徐金秀,王笑盈[25]将汉语动词分为不及物动词、单及物动词和双及物动词;而王文丽,陈昌来认为可以根据有无及物性将汉语动词重新分为四类:及物动词、作格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假及物动词。总之,从及物性角度给动词分类,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3.根据论元分类
(1)配价角度
朱德熙先生率先将“价”的概念引入汉语语法中,给动词的分类研究开拓了新领域。90年代以后,不断有学者从“配价”角度给动词进行分类,21世纪也是动词分类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配价本身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各家对配价成分的数量和配价成分的语义分类的认识都有不同,因此,在动词配价的标准和具体操作原则方面都存在差异。目前来看,在动词的配价方面成果较为突出的是袁毓林和周国光,两位学者将动词的配价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和系统分类,共同成果体现在两部著作《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中。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动词的配价研究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范晓在《动词配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提到了分类的标准:“动词的向分类就是根据动词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词时所必须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的数目进行分类。”张斌认为动词根据带补语的个数分为:单向动词;双向动词;三向动词。殷国光[26]认为动词的配价涉及语义、句法两个层面,他把《庄子》 中的动词分为五类:一价一向动词、二价一向动词、二价二向动词、三价二向动词、三价三向动词等。陆俭明则按动词所能支配的行动元个数分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
(2)轻动词角度
所谓轻动词是词汇意义较虚,没有语音形式,但句法功能很强的一批动词,它包括“是、为”“成为”“做、弄”“使”等虚动词。轻动词是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分出来的类,作为动词的小类,近些年来对它的研究渐趋增多,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探讨轻动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特点、下位分类几个方面,其中以句法功能研究最为广泛。
① 句法功能
轻动词的句法功能研究不仅是汉语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当代语言学中的热门课题。不同的学者对其句法功能有不同认识。如:冯胜利[27]认为汉语轻动词的句法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一个行为名词变成动作来表达,如打喷嚏;二是使一个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如打开书到第五页;三是有些轻动词可隐可现,如风飘万点正愁人;四是能以语素的形式将一个形容词(或名词)变成[使A成B] 式的动词,如美化环境。与冯胜利观点截然不同,温宾利[28]认为轻动词是一个纯句法的构件,不表达任何语义内容,必须选择VP作补语。张华以冯胜利和黄正德的轻动词句法理论为基础,提出汉语空宾语动补结构的生成是多重轻动词触发的中心语连续移位并与之合并的结果。蔡维天[29]发现隐性内轻动词结构后面不能接期间补语、频率补语、结果补语及描述补语,而隐性外轻动词结构则无上述补语限制。朱乐奇[30]认为轻动词是一种句法功能特殊的语类,在句法推导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② 语义特点
许多学者都对轻动词的语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温宾利从轻动词具备纯句法属性出发,认为单以致使语义为基础来建构轻动词,不够精确,轻动词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复合语义中一个认知语义的基础上。朱秀兰,李巧兰把汉语中的“使感”结构纳入轻动词来讨论,缩小了轻动词语义范围,因为“使感”结构是汉语致使结构中的一个小类。黄正德[31]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认为轻动词有具体的语义内容,其语义大致分为四类:“做”“使役”“保持”“成为/发生”。韩巍峰、梅德明[32]从历时语言学角度,认为轻动词源于具有实义的“重动词”。张智义[33]与温宾利的观点大相径庭,认为轻动词的语义基础是动词复合语义中的部分语义。综上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学界对轻动词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学者都支持轻动词具有[+使役]这一语义特征。
③ 下位分类
学者们对轻动词进行分类时,角度不同,分出来的类也不尽相同。如韩巍峰、梅德明等对轻动词的结构做了一定的研究,他们提出主题化的分析可以更有效地区分汉语内外层轻动词结构。与上述观点大体一致,蔡维天从制图理论的观点出发,主张汉语的轻动词应分内轻动词和外轻动词两类。宋作艳[34]把轻动词引入了事件强迫,并提出了述宾结构中事件强迫的形式判定规则。张小敏,王红阳[35]根据轻动词的形式和特征,把它分为三类:显性轻动词、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
(3)作格动词/非作格动词
作格动词,一般认为是指“死、病、跑、飞、沉 (沉没)、落 (降落)、化 (融化)、发生、暴露”等一类特殊的不及物动词。国内以作格动词为专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近年来作格动词很受汉语语法学界的重视,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格动词。
① 界定角度
对作格动词的界定和类别的说法,各家各成一套。影山太郎认为英语中的“happen(发生)、appear(出现)”等动词,虽然只带有一个客体论元,但该论元还是做主语的,认为这是较接近一般不及物动词用法的作格动词;曾立英提出判定汉语作格动词除必须能进入“[X-动词-Y]”和“[Y-动词]”格局,还包括“动词前可加‘使’”“动词后可加‘自己’”等标准;黄正德提出三元(双宾)动词可分为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两类;王文斌、罗思明、刘晓林、于善志认为作格动词亦称非宾格动词,指既可做及物又可做不及物使用的动词。郭印同意王文斌等的观点。
② 英汉对比角度
英汉作格动词从不同角度的对比研究,加深了对汉语作格动词的研究。夏晓蓉、孙凡和赵艳玲等是关于英汉作格动词的比较研究,加深了学界对英汉作格动词不同的认识,但他们并未对英汉作格动词语义、句法及其界面进行深度考察。王文斌对英汉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界面进行了研究,指出英汉作格动词的语义及句法存在多种差异。而朱希芳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作格动词中存在一部分动词,均可以被相应的反身代词所修饰,但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汉语则较单一。唐晓晔、刘芳、朱琳、马志刚、吕宝霞、沈阳,R.Sybesma[36]等的研究丰富了作格动词相关理论,加深了我们对作格动词的认识和了解。总之,随着国外对作格动词研究的发展,我国近些年来对作格动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大部分学者在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时,都涉及了语义和句法两方面。
从以上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对汉语动词的分类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多,理论和方法渐趋成熟。主要表现为:
很多学者非常重视动词研究的理论问题,将研究的重点也放在了理论分析上面,如:朱行帆采用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分析不及物动词带主语和宾语的原因。邹文洁利用隐喻理论、意象图式理论构建了汉语动词的方向分类系统。张文程[37]利用轻动词理论,探讨有关轻动词的语言现象。金立鑫,王红卫采用四分系统的理论基础,根据动词不同的句法分布,发现汉语动词的四分系统(通格动词、施格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和动词论元的四分系统(通语、施语、主语、宾语)具有句法分布上的现实性。王慧兰,张克亮在概念层次理论(HNC)框架下,利用汉英平行语料库对轻动词结构的汉英翻译规律进行定量研究。郭印采用配式分析理论,为研究作格动词的致使交替特性提供了新的思路。武兴在描述状态动词的过程中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来阐述,使文章更清晰明了。蔡维天从制图理论观点出发,主张汉语的轻动词应分内轻动词、外轻动词两类。张松松,沈菲菲尝试运用认知范畴理论来探讨汉语动词的分类问题。
21世纪的动词研究还十分重视新方法的运用,常采用的方法是分布分析、变换分析、“格”关系分析和语义特征分析。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刘大为采用篇章结构的分析方法,从意向动词和言说动词对视域的控制入手,认为任何篇章的视域结构,都是在一个主视域控制下,以转述和引述方式引入其他视域而构成。徐默凡采用修辞行为和修辞意的分析方法,来解释言说动词的隐现规律。邹文洁分布分析方法,对动词的各个方向类别及系统进行验证,证明了动词方向分类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他还采用定性方法、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语法形式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结构描写与认知解释相结合的方法来阐述方向性动词。夏晓蓉[38]、孙凡和赵艳玲等采用比较法,来研究英汉作格动词的不同。 左会彬[39]借助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汉语轻动词移位的神经机制做初步的研究。总之,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努力实现实践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分析原则。
上文总结了21世纪动词研究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动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解决:
一是有些分类角度之间存在标准模糊、互相交叉的现象。比如动词与时间密不可分,动词所表动作在时间维度上所处的状态与动作发生的具体时间是两个不同角度,往往被笼统地作为一个分类角度,即使作为两个角度,也有一些小类划界不清。时相特征与情态特征作为两个分类角度,其分类结果就交织在一起。
二是有些分类的结果存在同实异名或同名异实现象。即使是同一个标准下面分出来的不同小类之间的名称的界定也存在不同,数量不一。
三是研究还不均衡,有些角度研究得多,有些研究得少,且同一角度下对不同的动词研究也有很大不均。
总之,今后对动词的分类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
[1]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续集 [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9).
[2]刁晏斌.现代汉语虚义动词研究 [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二编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4]刘长庆.轻动词理论与汉语相关问题的研究 [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11).
[5]宋亚云.汉语作格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
[6]李明.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
[7]张斌,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 [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
[8]齐沪扬.动词移动性功能的考察和动词的分类 [M]∥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张国宪.动词的动向范畴 [M]∥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0]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 [J].世界汉语教学,2002(3).
[11]陆俭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 [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12]徐靖.“移动样态”+处所宾语的语义功能 [J].汉语学习,2009(6).
[13] 左思民.动词的动相分类 [J].语言学研究,2009(1).
[14]李嵩.试根据动相对动词进行分类 [J].语言文化,2012(10).
[15]杨素英,黄月圆,王勇.动词情状分类及分类中的问题 [J].语言学论丛,2009(39).
[16]范晓.动词配价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17]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 [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8]汪维辉.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 [J].中国语文,2003(4).
[19]刘大为.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 [J].修辞学习,2004(6).
[20]刘大为.句嵌式递归与动词的控制功能 [J].语言研究,2002(4).
[21]尹世超.标题语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0-22.
[22]徐默凡.言说动词的隐现规律 [J].修辞学习,2008(1).
[23]马庆株.现代汉语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4]徐杰.及物性特征与相关的四类动词 [J].语言研究,2001(3).
[25]瞿云华,徐金秀,王笑盈.句法语义基本对应的英汉动词分类体系研究 [J].外语学刊,2016(2).
[26]殷国光.关于《庄子》 配价研究的若干问题 [J].古汉语研究,2003.
[27]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 [J].语言科学,2005(1).
[28]温宾利,程杰.论轻动词v的纯句法本质 [J].现代外语,2007(2).
[29]蔡维天.论汉语内、外轻动词的分布与诠释 [J].语言科学,2016(7).
[30]朱乐奇.轻动词句法属性研究之我见 [J].语言科学,2015(6).
[31]黄正德.从“他的老师当得好”谈起 [J].语言科学,2008(5).
[32]韩巍峰,梅德明.轻动词结构的主题化分析 [J].外语研究,2015(11).
[33]张智义.轻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 [J].外语教学,2013(3).
[34]宋作艳.现代汉语的事件强迫结构 [D].北京:北京大学,2008.
[35]张小敏,王红阳.基于轻动词理论的英汉使役结构研究 [J].语言应用研究,2015(4).
[36]沈阳,R.Sybesma.作格动词的性质和作格动词的构造 [J].世界汉语教学,2012(3).
[37]张文程.轻动词理论的起源 [J].语言学研究,2012(3).
[38]夏晓蓉.英汉V-R结构与非宾格现象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39]左会彬.现代汉语轻动词“打”的来源刍议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3).
Study on Chinese Verb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in Twenty-first Century:a Summary
ZHANG Ming-hui,SUN Zong-mei
( School of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The classification of verbs is a key issue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verbs.There are different standards,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verbs.Since the 21st century,schola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erbs with wider vision and more scientific methods.They have made rich achievements.In this study,the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verbs in the 21st century is summarized.
verb; classification; subclass; summary
H146
A
1672-8572(2017)06-0103-09
10.14168/j.issn.1672-8572.2017.06.15
2017-07-10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6BYY020)
张明辉(1979—),女,辽宁铁岭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学。
(责任编辑: 王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