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春梅
【摘要】自从2011年,全国高等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的“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的具体目标。截止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仍然还停留在以运动实践教学为主的阶段,因此,各高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相对于实践教学,体育理论教学由于受学时限制,直到现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关运动基础理论、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运动与学习、职业的密切联系和具体方法等健康促进教育理论相关内容在体育理论教学中没有机会充分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基本被运动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代替,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是为了“与时俱进”改了名字而已,无法实现我国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高校体育给予的厚望。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理论;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189-02
一、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健康促进教育课程开展现状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运动技术和技能教学,而忽视体育理论部分教学。高校体育教学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给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以及积极生活方式意向引导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达到增强健康,强壮体魄,适应社会需要以及让学生领悟生命更高价值和意义。
(二)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占比少,根本不能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学时必须达到全部课时的12%以上,平均每学期体育理论教学只有2-4学时,大学生在2-4学时中是无法全面了解体育理论知识,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增加健康促进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一)满足“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对高素质人才的健康需求。1.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宏伟目标,面对国家对大量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教育要先行,尤其负责身体教育的高校体育教育要先行,身体健康是高素质人才首要条件,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根据“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加快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真正达到提高实践课的效果,为实践教学服务,提高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2.体育教学不能继续停留在提高运动技能和技术的传统教学目标层面上,而要和学生的学习、就业、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增加健康促进理论教育,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变为主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养成锻炼的意识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在学校、职场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终身的健康运动指导。
(二)遵循心理学规律,改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习惯从改变意识开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出于安静的教室中,才能静下心来,以平和的心态,静静倾听、分析和感悟,在逻辑思维的认知和思考中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理论源头,从“心”接受,改变心态。懂得体育的目的是什么,体育锻炼的原则方法,体育在学习、生活、职业方面产生的终生积极影响等,做到为实践课程提供理论支撑,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学生参加体育实践课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培养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业余时间从事体育锻炼的参与性,从而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体育健康促进理论教学要做到内容系统化、涵盖面广,使学生“有则可依”。健康促进理论教学内容要“接地气”,不能流于形式,使学生在上课时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每日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自觉进行对应比较和分析,在心理上接受新知识代替以往的认识,从意识层面不断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对不良的生活行为加以干预。
三、本校体育健康促进理论课的经验
我校自主编写了《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教学对象是全校大一学生,课程性质为考查课,学时为10学时。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实训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安全自己做主”的积极信念,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文化和当今国际的健康、安全文化理念,为成为优秀的职业人打下扎实的健康和安全素质基础。
(一)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五个部分。
1.健康和职业健康
本部分讲述了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标准和影响健康的因素;职业健康的概念;职业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意义。
2.如何维护健康。
本部分讲述了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深刻影响;亚健康的定义;人体生物钟和传统医学中的十二时辰生物钟;如何从四方面维护健康。职场中维护健康的方法。
3.科学运动维护健康。
本部分讲述运动对大学生的影响,体育运动的分类,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作用。传统医学中运动与五脏的关系,如何科学提高体能,在职业中如何利用运动维护健康。
4.科学膳食维护健康。
本部分包括了人类饮食发展进化概况,平衡膳食的含义,营养素平衡膳食的方法,在职场中的饮食建议。
5.职业安全。
本部分包括职业安全的定义及指导方针,职业伤害,事故致因理论。职业现场的危险。
(二)本校健康促进课程的特点
1.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授课,使理论课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得以保障。本课程不占用体育授课课时,采用教室多媒体设施,设计课件,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练习。
2.本课程结合生活方式,涉及到学生的每天的起居、饮食、运动和心态,引入人体生物钟和生物周期表和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十二时辰养生规律,进行比较和自我评价,使学生清晰理解管理健康需要随时关注,每日健康的状态都会因人为地改变而改变。维护健康需要进行“立体”的多方面维护,只有改变生活方式,才能减少身体疾患和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使自己终身受益。
3.在教法方面,采用融会贯通的教学理念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学习,达到“好奇中思考”,“参与中快乐”,“快乐中接受。”这种理论课关键要达到“走心”的目的。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应该走出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听并认真做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最终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
四、小结
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健康教育内容,使运动和健康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健康促进教育的内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并渗透到日常的学习、起居、锻炼、饮食等多个方面,达到全面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备健康身心状态的建设者,为国家经济的第二次腾飞做出贡献。
參考文献
[1]郑忠波.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9月,第17卷.
[2]杨君伟.大学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第2卷,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