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燕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流入城镇,而这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出现,同时也引发了部分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性格较偏激,比较敏感、冲动,容易在学习、生活中与人发生冲突,安全也得不到确切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入学率较低,成绩也相对较差。因此,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成因入手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借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高我国整体教学水准。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44-01
一般而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具备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形式以隔代教育为主。选择进城务工的父母,普遍会将子女交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看管,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文化水平的影响,隔代教育不仅教学效果较差,还容易致使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第二,教养内容以作业监督和生活照看为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比较重视孩子的成绩和生活质量,却忽视道德品质和精神方面的引导和管教。第三,如果教养效果不佳,那么监护人与外出的父母也许会推脱责任、彼此埋怨。在这种情况下,问题不但无法解决,甚至还可能恶化。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养类型主要有单亲亲子教养、祖辈隔代教养和同辈托管教养三种。其中,单亲亲子教养是指父母中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在家负责子女教养。在这种教养模式下,孩子会缺乏母爱或者父爱,而且当出现教育问题时,外出打工的一方往往会因照顾子女情绪,迁就、妥协,而不是配合在家的那方,实施具体的教育措施。其实,这样不仅会加剧孩子的问题,还容易引发家庭矛盾。祖辈隔代教养作为最常见的教养方式,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第一,祖辈过于溺爱孩子,在孩子犯错时,不仅没有及时给予制止,也不会对此开展后续教育。第二,与学习相比,祖辈更注重留守儿童的情绪和生活品质,所以当孩子懈怠学习或者出现其他问题时,只要他们撒娇、哭闹,那么监护人就会根据孩子的想法解决问题。而同辈托管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监护人与留守儿童间的亲情不太深,监护人的教养要求不会太高,管教也不会过于严苛,孩子更不会完全顺从监护人。
(二)社会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地区面临较大的发展挑战,越来越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探索新的发展之路。虽然,这有利于社会进步,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将日益恶化。而且在现今社会,教育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此背景下,虽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能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但如果方式不恰当,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留守儿童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另外,教育模式会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也与社会发展改革情况息息相关,所以如何在促进当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巨大难题。
(三)制度因素
其实,制度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度极大。就户籍制度而言,其凌驾于义务教育之上。也就是说,相关人员必须在符合户籍要求的前提下,才有享受义务教育的资格,而这就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部分进城务工的父母,为了将子女留在身边教育,让他们接受较好的教育,欲将他们送到城市读书。但是,从目前情况看,他们一般只能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城市民工子弟学校等,但城市公立学校的费用较多,城市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较差。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学现状解决对策
(一)加强家庭学校教育
欲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关人员应将强化家庭和学校教育视为首要任务。具体而言,在家庭教育方面,无论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还是负责教养的监护人都应以较高的标准要求留守儿童和自己。也就是说,父母和监护人应明确教养目标,统一战线,让孩子明白他们对其有很高的期望,而且留守儿童能达到这些要求。另外,父母和监护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情绪,所以他们应自我约束,努力构建一个和谐、幸福、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和学校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情绪状态等,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比如,增设生活指导课,设置“代管家长”机制。这也就是说,学校应安排科任教师、班主任等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让他们帮忙管理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生活、身体等。
(二)完善政策协作机制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较难解决,所以有时会出现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其实,留守儿童是继续留守还是随迁,应以农民工的意愿为主导,而相关部门需要做的是完善政策协作机制,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发展机会,提供更好的教学品质。而且,还应推动公益补偿机制,让农民工无顾虑地回家探亲。实际上,还可以在农民工大量聚居的城市地区,在城市公立学校建立对口扶持体系,以此帮助留守儿童适应城市教育,也为学校学籍管理提供便利。另外,相关人员应组织城乡教师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展开研究和讨论,这样不仅能增强农村教师的教学实力,还能让城市教师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
(三)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由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所以政府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努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确切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业、生活、身体等。具体来说,政府不仅要用法律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要借助制度改革,来维护留守儿童家庭权益,还要加大农村教育基地建设,比如,美术馆、青少年宫等,以此陶冶留守儿童的情操,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另外,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发展,我国政府应将其纳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成因和解决策略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这能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显著减轻留守儿童父母的压力,有利于留守家庭生活品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这有助于提高我国教育地位,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然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所以这不仅需要综合能力强,道德素养高,相关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还需要家长、教师等积极配合,更需要社會相关部分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屈银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河南科技,2013(2X):265-265.
[2]胡晓刚.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存在问题、原因和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7):178-178.
[3]白学春.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3(2):95-95.
[4]郭霞.浅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目前的状况成因及策略[J].中国市场,2016(35):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