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强化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强化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强化学生与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工科硕士研究生 地方师范院校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0C-0035-02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条中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由此可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为导向的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与此同时,社会进步带动着经济发展,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是需要具有交叉、综合的科研创新思维与能力,以满足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大学教育本质是建立在普通基础教育上的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则不应是简单的教与学,它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能力。而科学研究就是实现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的源泉,其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把研究内容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倘若不遵循这一规则,要么研究的问题不够彻底,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要么研究的界限模糊、枝叶蔓生,得不出科学的结论。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主体之一,地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地方师范院校的工科硕士研究生,他们置身于独特的学习大环境,其学术范围与科研能动性也是与众不同的。与重点工科院校相比,地方师范院校的工科硕士研究生生源相对而言没有太多的优势;另外,由于师范院校历史赋予的时代特征与学科分布情况,其工科生(特别是工科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普遍偏少,学术资源与科研环境存在稍差的情况。因此,为激励与提高地方师范院校的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需要对外部环境与内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总结,从而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
二、地方师范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
科研创新不是单纯的论文写作与概念理解,它包含了一切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可能与应用技术直接相关,也可能与基础研究直接相关。因此,对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所要求的第一个维度就是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加强,因为科研意识是科研创新的发动机,也是驱动科研创新的源泉。其创新内容不仅表现在新思想、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发明与创造,更体现于专业问题的发现、求新和积极探索的心态与理念。因此可以说,在地方师范院校这样一个艺术氛围与文化气息相对浓厚的综合环境中,工科硕士研究生在具备文理科学生的丰富情感与细节挖掘能力熏陶的同时,还需要拥有能够不被外界环境所干扰的理智思维,时刻保持一种强烈的学习态度、高度的责任感与炽热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然而,地方师范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如下。
(一)科研兴趣缺乏,创新认识不足
在部分地方师范院校,有些工科硕士研究生对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各种创新活动、竞赛等兴趣不足。究其原因,首先,与重点工科院校或国际知名院校相比,信息来源与传播相对迟缓,科技学术讲座也相对较少,学生接受科学新思路相对闭塞。其次,举办科研活动的机构知名度不高,导致学生对其关注度与参与程度较低。再次,大学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会对部分工科学生专心从事科研创新的兴趣与热情产生影响。最后,由于认知局限,部分学生会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与自己的专业学习距离太远,从而认为科研创新的难度很大,畏惧心理较强。
(二)创新意识的引导不足
与国内重点知名高校相比,地方师范院校高层次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科学研究平台和配套设备有待进一步加强。大部分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较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开展科研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另外,部分学科对于实验设备要求较高,若所在学院系部没有对应的设备和实施,这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也会形成阻碍,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三、地方师范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前文所述问题,地方院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指导老师对学生研究课题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的激情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引导学生对相关前沿科学问题进行搜索、对比和实践。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传统的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本科教学类似,都停留在单纯的老师传授知识的层面。地方院校的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的宽度与广度相对较弱,在从本科生向研究生的转型中,思维转换较慢,对科研的认识和理解也是相对模糊。因此,在学生研一进入理论课堂的学习时,指导老师就可以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普及与之相应的前沿科研问题,引导学生就如何选择科研课题、如何进行科研创新等进行深入的思考。相应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讓学生定期地介绍感兴趣的科研问题,探讨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并联系理论知识来探索如何解决科研问题。
(二)强化学生间的相互合作
学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个体,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来进行科研工作,让集体的力量发挥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对于信息科学领域的课题,有的学生擅长数据分析,有的学生擅长嵌入式系统应用,有的学生擅长数学的理论推导,而有的学生则擅长硬件平台的搭建与验证,他们各自研究的内容是不同的,但他们课题之间是有交叉的,同学之间可以定期进行研究工作的心得交流与分享。这样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的感情,另一方面看似毫不相关的学术问题之间可能产生头脑风暴,新颖的想法和思路就会迸发出来。在论文写作上也是如此,同学间可以相互检查、修改学术论文,从而加深对科技论文写作的认识和理解。endprint
(三)强化学生与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
为适应信息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机构的资源优势,应积极开展学生的国际交流合作,增加学生出国进修的机会。地方政府或地方院校可以提供一定的资助机会给学生出国交流合作,例如与国内重点院校或研究所的交换生项目、与国际学校的交换项目等,让学生在实现科研创新的同时,可以更早、更快速学会独立探索与自主创新,这样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对未来发展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定位,也能促进学校与其他机构的交流合作。
(四)加强科研平台建立
科研活动需要实验平台的支撑和奖励机制的鼓舞。因此,科研平台与奖励考核机制的建立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条件。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平台主要表现在计算机、实验设备、材料、专业数据库等形式及其相对应的配套设施。目前,部分地方院校在科研平台的配备与安排上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硬件设施不齐或是更新较慢等。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首先,地方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具体情况加大工科建设的科研经费投入;然后,学校相关部门和老师应履行好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对科研平台建设进行合理的经费分配和管理;最后,对已有的科研平台应及时地加以维护和更新,并做好记录,使得科研平台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让每个硕士研究生都能够顺利地开展所需的实验。
(五)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在科学研究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使学生对科学问题、科学课题产生兴趣是首要的任务。然而,大多数工科课题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和高深的第一感觉,减弱了开展研究工作的动力。如果高校或指导老师能够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就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钻研的动力,例如设立各种奖学金、创新基金来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同时,老师也应该对已获得成果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创新与实践的激情与斗志。
综上所述,在地方师范院校中,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才能健全和完善。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存在的部分问题,借鉴国内外优秀高校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结合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特点,对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韦言.2010年中国统筹城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J].教育与职业,2010(22)
[2]刘献君.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深化大学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6)
[3]王永盛.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4]刘泽雨,董金明.创新素质教育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5]黄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8
[6]刘贵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中國大学教学,2014(10)
[7]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6)
[8]刘晔.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研究[J].东北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罗玉玲(1984— ),女,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
(责编 苏 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