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年
摘 要 习近平师德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师德的当代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同时对师德养成的主、客观路径作了科学的分析。习近平师德思想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辩证特色,既是对中国几千年传统师德思想合理内核的继承发展,又是对当代国际国内对人才的需求最终期望于教育、教师这一时代主题的高度凝练。
关 键 词 习近平;师德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基于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基于师德对于“师”之为“师”的内在规定性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刻论述了教育之于民族、国家未来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教育、教师、师德三者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师德在三者中的核心地位。不仅如此,他还对师德的当代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对师德养成的主、客观路径作了科学的分析,形成了独具特色且内涵丰富的师德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的师德思想,对于当前师德建设以及对民族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明道、精业、工传、善授:师德内涵的当代诠释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师德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但是“传道”“授业”“解惑”始终是师德赖以生成的根本依据。
2014年9月,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同时,他还提出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的四条标准,即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这四条标准,实质上是对师德内涵的当代诠释,其核心就是明道、精业、工传、善授。
(一)明道、精业:师德之魂、师德之基
在习近平看来,“传道”“授业”“解惑”中,“‘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1]。
“道”的原始之义是道路,后被引申为万物的本源、规律等。世界有不同层次,“道”亦然。教师传道,必须向学生传授两个层面之“道”:其一,人间正道,可称之为“大道”,这是学生立身的依据和根本;其二,为人之道,可称之为“人道”,这是学生成人的依据和模范。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两个层面的“道”的内容可以而且应该有深浅之分,但绝对不可缺失。
传授“大道”,习近平指出,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外部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2]。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3]。
传授“人道”,习近平强调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少年“一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4]。
他进一步要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5]传“大道”者,自己要通“(大)道”。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6]。他要求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以天下为己任,以报国为情怀。习近平强调每个人“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1]。传“人道”者,自己要得“(人)道”,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能作出正确选择,在金钱、物欲、名利同人格的较量中能把握住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只有自己“明道”“信道”,才能凝聚起师德之魂;唯有凝聚起师德之魂,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坚定“传道”、传出“正道”。
如果說,“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那么,“授业”则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也是师德的职业依托和体现。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绝不是嘴上高调、腹中空空之徒,一定是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的“智者”。习近平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1]
荀子曾经指出:“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其中“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就是强调教师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地施教,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能够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试想,一个教师如果对自己所讲授的内容不能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又何以能够教育出出类拔萃的高徒!正如习近平所说:“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1]
教师学识渊博,学生才能获得真才实学。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1]这里,习近平感恩于老师,指出他从老师处获得的受益无穷的主要内容就是“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即老师所授之“业”、所传之“道”。同时他还从战略高度提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其中“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实际上是对每一位教师所提出的“道”“业”的要求。endprint
“授业”需要精业。精业是师德之基。“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欲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7]273
“授业”过程中的“解惑”尤需精业。学生的“惑”产生于深入思考之后。之所以会“惑”,是因为事物的本质为现象所遮蔽,甚至为众多假象所缠绕,教师若非精业,不仅不能为学生解惑,甚至自己还会为惑所迷。只有真正精业的老师,才能一眼看穿纷繁,一语中的,把学生领入更高一层境界。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識、新理论层出不穷,各种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手段,这些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说:“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1]他深刻指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1]可谓一语中的!
(二)工传、善授:师德之彰、师德之显
“传道”“授业”,千百年来人们对这四个字的理论阐述专注于“道”“业”的内容,而对“传”“授”二字的重视远远不够。殊不知,“道”“业”为师德之基础、之依托,而“传”“授”则为师德之体现、之彰显。历史和现实中,谁见过哪位“传”“授”乏术的教师被推崇为师德高尚的教师?
“传”“授”之道之所以被视为师德,是因为“道”“业”只有通过“传”“授”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他们高尚的精神、高贵的气质。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应“教亦多术”。
“传”“授”之道有三种样态,即“无法”之教、“循法”之教、“无定法”之教。
胸中无数,盲目施教,或照本宣科,或信口开河,均属“无法”之教。“无法”之教说明施教还处于低层次,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依法施教,但囿于法,属于“循法”之教。虽带有匠气,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会走向成熟。施教如三春氤氲,漶漫于林间水畔,浸于叶则绿,淫于花则红,随物赋色,缤纷多彩,当属于“无定法”之教。“无定法”不是无法,而是“传”“授”之道的上乘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授”之道的三种样态反映出的是教师对教学的三种态度,折射出的是师德的三重境界。
“无法”之教反映的是敷衍、混日子的教学态度,对三尺讲台毫无敬畏之心,不计教学效果,属于典型的师德缺失。“循法”之教,认识到“传”“授”之道的重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体现出一定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无定法”之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教学艺术。采取何种“传”“授”之道——春雨之教、雷霆之教、无言之教、棒喝之教、反激之教、出格之教……一切取决于特定的教学对象、特定的教学情境。“无定法”之教折射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深深的热爱,折射出的是对教书育人神圣职责的深刻认识,折射出的是师德的高尚!习近平指出:“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好老师应该执着于教书育人……有了为事业奋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师这个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绩。”[1]
如果说“传”“授”之道是从方法上对师德的界定,那么,工传、善授则是从意义层面对师德的直接揭示。习近平指出:“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1]
“身教”是善授的上乘境界,也是高尚师德的集中表现。“身教”亦即“不言之教”。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师要“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孔子。他认为施政同于施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习近平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1]善授之师,在“传道”的过程中,既重义理的解说,更重身体力行。一个趋炎附势的教师,很可能会熏染出一批势利之徒;一个斤斤计较的教师,很可能会熏染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善授之师,也非道德完人,不过他能时时记得自己的一言一行会产生放大效应,会对正处于可塑期的青少年学生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处处检点自己、校正自己。这一过程,也是他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准提高的过程。
当然,善授之师会利用各种机缘,因事、因时、因势,“行不言之教”,润物无声地进行育人。
二、自我修养、教育培养:师德养成的路径分析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1]习近平的这一讲话,既揭示了师德养成的知识文化土壤,同时也指明了师德修养的具体路径。
知识修养是指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的勤奋学习和将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一种能力或思想品质。文化品位是指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鉴赏能力。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师德养成的肥沃土壤。
(一)加强教育培养:师德提升的外部动因
1.加强对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理所当然要率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将其渗透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更要将其熔铸到师德当中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endprint
2.重视师德规范对师德养成的积极意义。道德是一种信仰,同时也是一种规范。遵守道德规范必须以道德信仰为精神支撑,才能持之以恒;道德信仰只有依靠道德规范来保障,方能落到实处。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落实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体系,推进师德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8]。师德建设必须将规范建设与信仰建设结合起来,将完善条文规范与塑造内心世界结合起来。
重视师德规范在师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传统和经验做法。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家主持的各书院都制定了教规、学规、教约,将师德规范制度化、条文化,并极力灌输到教師的思想、言行中去。这些教规、学规是针对学生制定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躬身实践,做学生的表率。我国自1984年至今,先后四次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12月又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些师德规范是教师所特有的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严格督促教师对师德规范的遵守,有助于教师通过长期对这些规约的被动性遵从而逐步形成对师德规范的自觉认同,最终使师德转化为教师的自觉意识并体现到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3.运用激励和惩处手段促进师德建设。激励和惩处是有效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师德高尚的老师。他们三尺讲台存敬畏,教书育人不懈怠,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回答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认真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他们诲人不倦,学生“意有未喻”时,“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遇学生“问有未切”时,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看到学生勤奋好学,“喜见于言”;发现学生进步迟缓,“忧形于色”。他们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一心扑在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1]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刻苦钻研、从严执教、锐意创新、教书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教师美德。
(二)注重自我修养:师德养成的内在根据
1.加强师德自我修养,首先要在“明道”上下功夫。第一,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筑牢师德的思想根基。第二,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指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1]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师德的道德根基。第三,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要自觉为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恪尽职守,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培育英才,筑牢矢志从教的信念根基。
2.加强师德自我修养,要在日常生活中琢磨修为。习近平指出:“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1]师道即人道,为人是为师的基础。由于教师在整个社会中被期待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师德被视为各行各业职业道德的标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更应谨言慎行,实言修行。古人云:“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7]238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上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教师之为人,“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守要严明,而不可激烈”[7]244。教师需潜心学问,静心修德,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总之,日常生活中,教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方面都要表现出高于常人的修养和境界,唯此方可为“师”。
3.加强师德自我修养,更要在教学实践中磨炼提升。道德的修养离不开实践,而教学实践则是师德的重要砥砺。崇高的师德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淬炼而成。自走上三尺讲台之日,教师就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地加以反省。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以身作则,首先,就是对于所教授的内容,属于“道”的要“明”、要“信”,属于“业”的要“精”、要“通”。其次,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为学生作出表率,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将一颗心交给了学生?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在教学中或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是否真正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习近平指出:“老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1]对学生不但要“问其口”,还要“传以心”;不但要“听以耳”,还要“授以意”。教师不仅要看到学生的共性,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概言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无愧于“师”之称号。想到有愧之处,汗颜、羞愧,从而痛下决心加以改正;想到无愧之处,愉悦、欣喜,进而毫不犹豫发扬光大。久之,师德必得大进。
当然,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个别道德败坏、贪赃枉法之徒,他们的所作所为玷污了神圣的教育殿堂,使“教师”这一光荣称号蒙羞。习近平强调:“对这些害群之马要清除出教师队伍,并依法进行惩处。”[1]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师德养成的沃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教师提升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创造机会,为教师高尚师德的养成注入丰富的营养。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广大教师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角色定位,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升人格品质,师志坚、师品高、师风正、师学勤、师业精,做到“经师”和“人师”的内在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一批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1).
[2]光明日报评论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N].光明日报,2016-12-10(1).
[3]朱永新.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N].中国教育报,2017-09-07(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EB/OL].[2017-10-27].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211/19/t20121119_23858456.shtml.
[7]洪应明.菜根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8]中共教育部党组.努力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7-10-10].http://edu.people.com.cn/n/2014/0919/c1053-25690943.html.
责任编辑︱李 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