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跃本
摘 要:PBL理论和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运用PBL理论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型应秉持问题导向、融情入景,生活导向、激趣导悟,探究导向、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和沉思反馈来构建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型,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本义回归。
关键词:PBL;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认为需要是“基于人与环境的不平衡而产生的趋于平衡的一种自觉倾向”,意即人的需要隐含有意识性,正是这种意识性才体现了人与动物的差异。然而,在传统的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这种自我需求往往被压抑或忽视,整个教学过程恰似一出木偶剧,教师就像一个传统的木偶艺人,不管生旦净末丑、吹拉弹唱全由其一人承办,整个表演过程看似精美绝伦,然而本应是戏台主角的学生却成了场上被牵引的木偶,整个过程给观众的感觉是生动有余而创造力不足、严谨有余而生活性不足。为解决上述教学积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运用PBL教学法来设计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型便应需而生。
一、理论基础
(一)PBL教学法
厘清概念是探寻事物本质的基础。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的简称。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其渊源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倡的“问题教学法”。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涉足该领域的研究,并逐步探索如何把PBL教学法引入到各类教学实践中。
要将PBL教学法运用到成人思政課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明晰PBL的内涵结构。首先,所谓“问题”,原意是指困境、谜团或需要解决的事情,但是在PBL中的“问题”则是泛指实践以及探索的动力,隐喻着实践出真知。自古以来,中外伟大的思想家们都倡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真知,如苏克拉底认为通过问答法可以使学生学到隐性知识,而荀子则提倡“学至于行而止矣”。其次,所谓“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关于“学习”的角色分工非常明确:教师教、学生学。而PBL中所指的学习则是倾向于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愉悦性的学习,近代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游戏即学习”思想无疑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型
“模型”一词是个舶来品,英文译为Model。在《说文解字》中,模,法也,意即使造器规格化的框框;型,鑄器之法也,意为铸器的楷模,二者合为一体也可译为模式,但是模型和模式在内涵上又稍有差别,前者强调事物内部的规则、方法,后者关注的是事物外部的形制和方式。也就是说,模型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经验积累而抽象和升华的结果。因此,要明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型的内涵,就必须立足于人的认识论这一层面。众所周知,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包含的要素众多,概括起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静态要素,主要有思政课教师、思政课程以及学生;另一类是动态要素,主要含有“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如果我们把这些元素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型则是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组合。
二、基本原则
在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PBL模型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实践教学看成是一个教学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常见界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模式或独立形态的课程,真正实现了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本义的回归,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找到了真正的“行为基础”,并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基本原则。
(一)问题导向、融情入景
实践教学的设计要重视问题导向,提倡融情入景。所谓问题导向就是指在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解决人的思想误区、认知疑问为出发点,围绕人的认知问题来设计教学方案,精心组织教学实施,将课程的情感融入实践场景,实现情与景的同构。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以及文献查阅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学生的认知误区,进而根据学生的认知问题来设计实践教学情境。其次,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中应坚持融情入景、力争以情感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之所以未能专注“以情感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教师不认可这种授课方式,理由是知识的传授应该尽可能做到客观,特别是当教学的对象是成人时,更应避免过度的情感渲染,以免造成激情压倒理性。然而,我们要充分认识思政课的特殊性,那就是它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入脑,更应该是真情实意的彻底入心,而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真挚而饱满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的呈现形式应是多姿多彩的,既可慷慨激昂,也可不动声色;既可绘声绘色,也可娓娓道来。因此,对于高校的思政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创造情境并将学生带入其中,真正的情感不是外在注入,而应是内在发生,这种自然而然升腾起来的情感才能为学生所认同与吸纳。
(二)生活导向、激趣导悟
实践教学内容要坚持生活导向,提倡激趣导悟。所谓生活导向就是指在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方案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生活气息,教学环境要保持开放性,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首先,实践主题的取材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践方案设计要具有生活气息,实践空间选择要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整个实施活动还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有序。其次,教师还要确保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游戏活动、辩论赛、演讲比赛、故事探索等教学形式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启智于趣。当然,仅仅依靠兴趣让学生进行长时间的深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偶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兴趣虽会使学生迎难而上,但是创新的方法却能使学生化难为易,让学生的实践过程更加高效,充满智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既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能称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endprint
(三)探究导向、以人为本
实践教学的过程要运用探究导向,坚持以人为本。所谓探究导向就是以探究为纽带的教学,这种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以及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主动探求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探究导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解读、个性化的体验和个性化的感悟。这种个性化定制的本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為本。以人为本,看似是个舶来品,其实几千年前的孔子早已投出了认同的目光。孔子的仁爱思想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伦理思想,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当前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难题是箱格化的知识难以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学生变成了“法定知识”的奴隶,被禁锢于理性世界而不能直面社会,理解自我,亲近自然。因而课程实施的价值观取向上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全人”的价值追求,具体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三、模型构建
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体现了教无定法。教学场地的设计可以小到宿舍、教室、操场、校史馆,大到纪念馆、城市乃至广阔的乡村天地。活动形式的选择可以是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访谈等。虽然我们讲教无定法,但是教学有法,在PLB教学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情境设置、问题探究和沉思反馈三个步骤。
(一)情境设置
在教学过程中,故事、图片和影像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的思想印记。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舞台戏剧导演的职责,通过创作情境,合理运用光、影、景、色、音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乐趣,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为情境创作和剧情展现两个部分。
首先,情境创作。所谓情境创作就是实践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师在创作剧本时,一是要立足于教学内容;二是要重视学生的学情,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到整个剧本的设计和实施。例如设计战争的体验与感悟剧情,教师要结合学生过往的观影经历、生源地区分布、学校所处区域特色等来设计跟学生密切相关的战争剧目,只有情境相识相知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剧情展现。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剧情展现应秉承各取所需、形式多样的原则。从空间来看,剧情展现可以在校园内的教室、校史馆、食堂、宿舍等,也可以选择走出校门,借助校外名人故居、革命圣地、经济开发区以及中外企业等作为剧情展现的空间背景。从时间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也可以选择在课外时间进行;从范围群体看,可以是全班统一进行,也可以是分组实施;从展现的形式看,可以是舞台剧、观影问答、参观访问、理论体验等多种形式。
(二)问题探究
所谓问题探究,是指在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剧情展现的基础之上,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或对话等形式对剧情所反映的问题来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整个探索过程可以归纳为问题设计、分组探究以及组内研讨三个步骤。
首先,问题设计。一方面可以由教师来主导和设计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剧情展现中所呈现的共性问题来设计方案,也可以是根据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误区来设定个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教师负责辅助指导和修正问题。其次,分组探究。学生根据所设计出来的问题进行团队分组,在分组时,教师可以依据学号、性别、座位顺序以及宿舍等为参照系指定学生分组,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自由组合、自主搭配,在分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强弱联合、彼此间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小组中每个角色的特性和定位,小组团队中既要有协调者、鞭策者,也要有执行者和凝聚者。最后,组内研讨。学生在各个小组中根据设定的主题,畅所欲言,也可以通过口头表达或行动展示出他们所做、所想,然后群体反思和评述,形成本小组的结论。在问题探究这一环节,教师一方面要保证整个问题设计有意思、接地气,契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说出心声,使学生想于参加、乐于参加;另一方面还应保证探究过程有意义,体现正能量,要以贴近学生的方式因势利导,要引领而不是迎合,从而要体现课程的引导价值。
(三)沉思反馈
所谓沉思,即认真、深入地思考。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倡沉思,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对教材原理在实践运用中的理论映射进行深入思索,使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实现由表及里,再由里及外的螺旋式上升,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重提升。
在传统的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容易被人为割裂,教师时常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只停留在实践活动的本身上,实践活动结束后,在学生的潜意识中仅仅只能得到表象的感性认知,而不能够做到将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并在思维深处进行理性的沉思。因此,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和实践过程有充足的思考,一旦学生对整个内容进行深思冥想,自然而然就会将自己内心的感悟与大家进行对话和交流,让别人能够看到他的思维。无论是通过小组讨论、概念图还是书面汇报,学生都需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理解,力图引起大家的思想共鸣。在生生、师生的思想碰撞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在成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设计反馈环节,目的是在教学中能够留出足够的表达机会给学生。学生都是成年人,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重构,能够从同伴、教师哪里接收到有关自己思维的反馈,并且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反馈的形式可以采用文本、口头、体态或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反馈的主体既可以是教师扮演认知教练的角色,并为学生提供有效反馈,也可以是由同组的学生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进行。
参考文献
[1]马俊峰.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尹建华.成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厘定与模型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3]王有鹏.精彩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