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
2017年第12期,作为“卒章”,尤其面对“琳琅”的总目录,有庆幸,也有遗憾,同时,是加持,也是反思。梳理过程中,名家大家、主笔专题、宏论幽思,或锐利或稳重,或活泼或淡然,总不乏慧见,不倦烛照。从“50后”到“80后”,甚至11期和12期集中亮相的“90后”青年诗人,我们作者群的跨度可谓“老少咸集”。而就观照点而言,从古到今,从文到史,从哲学到艺术,从人物到事件,从“他”到“她”,我们文章的涉猎可谓“博雅咸集”。作为2017年一年的努力,这些“沉甸甸”的思想脉动、“活脱脱”的文气喷薄、“热腾腾”的话题争鸣,在时间的流转下,都将成为一种“过去”的存在,而明天的“未来”或未来的“明天”又等待着我们努力去证明另一种存在的“发声”。但,无论2017年抑或更久的之前,毋庸置疑,都将是我们走向“异乡”的“归宿”。印象深刻的,是吴小虫先生一句极富诗意又壮怀的诗句——“我理想的归宿是走在异乡/我理想的死亡是死于理想”——每一段未知的路都是异乡,每一个未知的明天都满载理想。而“故乡”和“过去”——无疑,镌刻着我们不断回首的深深印记。
我想——
比未来更远的时间,是对过去的真诚靠近。
2018年,本刊将陆续开设“精神肖像”“诗词之旅”等新栏目。“诗词之旅”可为诗词独篇之赏鉴,亦可为诗话词话之评说,尽量以短文形式呈现,可一目多文,文风偏尚雅化,重在追求一种情趣的涵养。“精神肖像”以人物为纵线,关切其折射的人生思考与思想质地,由此引发当下人的精神共振。本栏目的跨涉范畴兼及古今,兼顾文史哲诸类。欢迎诸家不吝赐稿。本期,作为“先锋”探路,“精神肖像”提前登场,刊登清华大学罗钢先生的《长歌当哭——怀念富仁》一文,既是罗钢先生和本刊对王富仁先生仙逝的再次悼念,更是由此彰显一代学人生动的精神图谱,鲜活的思想跃动。
我想——
比怀念更远的地方,是对他精神的无限靠近。
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