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男 赵柏丽
(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遗传室,河南 洛阳 471000)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及意义探析
王亚男 赵柏丽
(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遗传室,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 分析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正常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及新生儿科收住院的2000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出生后的48h和72h实施听力初筛及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回顾分析新生儿的筛查结果,分析两项筛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0例新生儿经耳聋基因筛查,共检出易感基因携带者84例,携带率为4.2%,其中,杂合型突变76例,IVS7-2A>G纯合型突变1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型突1例,1555A>G均质型突变5例,1555A>G异质型突变1例。听力筛查未通过且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16例。经听力学诊断及长期随访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新生儿8例(分别为GJB2 176del16杂合型突变1 例、235delC 杂合型突变5例、IVS7-2A>G纯合型突变1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型突1例),诊断符合率为50.00%。结论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可以作为新生儿听力功能筛查的重要补充,以利于发现潜在性、迟发性耳聋患儿,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
听力障碍属于残障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出生缺陷。调查显示,听力障碍在国内残障人群中的占比约为14%,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0.1%~0.3%,而60%的听力障碍发生与遗传性因素有关[1-3]。听力障碍的发生会影响患儿的语言系统正常发育,给患儿的成长带来不良身心影响,而且加重了家庭与社会负担。作为一种可筛查性疾病,在新生儿进行早期听力筛查至关重要,特别对降低因遗传因素引起的迟发性耳聋患儿漏诊率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抽取2016年9月到2017年3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正常分娩出生的新生儿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于新生儿听力障碍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间在我院妇产科正常分娩出生的新生儿及新生儿科收住院的新生儿2000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出生后的48 h和72 h按照相关规定与流程实施了听力初筛及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新生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新生儿中,男1038例,女962例,其出生体重为2421.9~4692.5 g,平均(3443.9±589.2)g。分娩方式为顺产和剖宫产的分别有1352例、648例。
1.2方法 新生儿常规听力筛查:新生儿出生48h后采用耳声发射法(OAE)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法实施听力初筛,筛查仪器分别为丹麦Accuscrccn PRO手持式耳声发射及自动化AYR筛查仪针、德国MAICO MB11听力筛查仪。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分别在出生后42 d实施复筛。复筛仍无法通过的新生儿,则于出生后3 个月内接受听力学诊断,确诊其是否存在听力障碍。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72 h,采集其足跟末稍血涂布于滤纸片上晾干保存。采用核酸提取试剂盒对打孔器获取的3个滤纸干血斑实施基因组DNA提取,溶于纯水中。再通过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晶芯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对4个耳聋易感基因9个位点进行检测,包括GJB2(176del16、299delAT、235delC、35delG)、GJB3(538C>T)、SLC26A4(2168A>G、IVS7-2A>G)、线粒体12S rRNA(1555A>G、1494C>T)。通过晶芯耳聋基因检测分析系统微阵列芯片法对筛查结果进行自动判读。所有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均在新生儿出生42d 实施OAE+AABR复筛。回顾分析新生儿的筛查结果,分析两项筛查结果之间的关系。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描述采用[n(%)],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0例新生儿经耳聋基因筛查,共检出易感基因携带者84例,携带率为4.4%,其中,杂合型突变76例,均质型突变例5例,异质性突变1例,纯合突变1例,复合杂合突变1例,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听力筛查未通过且携带耳聋基因突变的新生儿16例。经听力学诊断及长期随访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新生儿8例(分别为GJB2 176del16杂合型突变1 例、235delC 杂合型突变5例、IVS7-2A>G纯合型突变1例,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型突1例)。
表1 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统计[n(%)]
随着优生优育意识的提高和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医疗专家发现,常规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针对新生儿耳周结构、功能异常的检测[5],可能对药物性耳聋、迟发型耳聋患儿的诊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些患儿在出生后并不会立即表现出听力损失的情况,容易发生漏诊[6]。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4万的听障儿童无法通过常规听力筛查发现。因而,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显得更加重要[7]。本研究对2000例接受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常规听力筛查的新生儿筛查结果进行了回顾,发现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结果异常的新生儿可达4.4%,而这之中同时伴有常规听力筛查异常的新生儿16例,经听力学诊断、长期随访确诊为听力障碍的患儿8例,1例为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型突变,1例为IVS7-2A>G纯合突变,其余皆为杂合突变,提示遗传性耳聋基因的检测作为常规听力筛查的重要补充能对遗传基因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始发于婴幼儿期的后天性耳聋等进行有效筛查、预测。潘拥军等[8]的研究还对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对于小儿抚育、成长中的指导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中线粒体12S rRNA基因携带者为6例,新生儿在常规筛查中听觉功能正常,但在应用氨基糖贰类抗生素过程中很容易诱发药物性耳聋。这为小儿听力健康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之,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可以作为新生儿听力功能筛查的重要补充,以利于发现潜在性、迟发性耳聋患儿,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 李琦,宋建敏,刘亚青,等.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者的基因诊断[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4,12(1):37-38.
[2] 周小燕,雷军,翁美雅.53例听力障碍儿童耳聋基因突变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11):1141-1146.
[3] 余红,刘丹,杨晶群, 等. 新生儿听力和常见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实践[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3(2):77-78.
[4] 陈欣 王智楠,夏忠芳.546例新生儿耳聋基因与听力联合筛查结果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24(2):182-184.
[5] 章雪芹,魏澄,王栋,等.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6,32(3):273-274.
[6] 凌琴音,李茂清,徐碧红,等.1280例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6,24(5):82-85.
[7] 韩冰,李倩,纵亮,等.新生儿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临床实践及筛查模式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3):380-382.
[8] 潘拥军,蒋新液,卫雅蓉,等.新生儿听力筛查联合耳聋基因检测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5,23(12):66-68.
王亚男(1981—)女,河南商丘人, 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分子遗传学研究。
R394
B
1004-7115(2017)12-1430-02
10.3969/j.issn.1004-7115.2017.12.039
2017-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