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子夷的教学智慧
——从俞子夷的教学实践看杜威生活教育的中国化

2017-12-18 09:16王彦力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未来教育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法研究教育

王彦力/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俞子夷的教学智慧
——从俞子夷的教学实践看杜威生活教育的中国化

王彦力/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俞子夷(1886-1970)名旨一,字遒秉,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中国近代教育实验运动的引领者,教育测验创始人。

俞子夷一生从事中小学算数教学研究五十多年,成就卓越。民国初期他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推广的“五段教学法和复式教学”家喻户晓,是近代中国学校改革的先驱人物。

主要生平

在在从事教师职业之前,俞子夷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因此,他是一位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

俞子夷自幼喜欢数学。1903年,17岁的俞子夷因参加反清爱国运动被迫从南洋公学退学,在爱国学社学习被迫解散后,他任教于新式学校教授自然、算学、英语等学科,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08年,他在上海市浦东川沙青墩小学尝试复式教学,成效显著。次年二月他与杨保恒、周维城等人,被江苏教育总会选派东渡日本学习考察三个月,主要考查单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编成班,由教师根据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按照课程表和固定的课程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单级复式(即把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的学生合成一个班, 由同一位教师同时同科目而异教材进行教授)与二部制教学(中小学把学生分成两部轮流在校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次考察使他从简单的数学教学转向注重教材教法的探索革新。回国后,他立即在上海筹办单级教授法练习所,两个月后正式开班,将两所单级小学作为基地,组织示范教学和实习,此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中小学普及五段教学法和实施单级教学的开端。

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俞子夷遇到越来越多不能解决的问题。正当困惑之时,1913年冬,他和陈容、郭秉文三人受江苏省教育司派遣,赴美考察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半年的学习考察中,他跑遍美国南北,详细研究美国各派教学理论和实验。其中,他着重研究了杜威的实验主义教学实验,全面深入地考察了哥伦比亚两所著名的实验小学。他用随堂听课的方式,听了一至六年级的各科教学,重点关注教材教法,以及课堂教学中与生活实践“联络”的教材和设计教学法。俞子夷感觉到,教学中儿童自发活动

教学智慧

至关重要。在他以后的教材教法研究中,深受杜威生活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精髓的影响。

1914年回国后,俞子夷在江苏第一师范附小积极开展“联络教材”实验,将音乐课教学与儿童游戏结合,将手工课和儿童生活联系融入其他课程内容,在校园设置“自然角”让儿童直接观察虫、鱼、蝌蚪等的生长过程。次年,他又开展了“自学辅导法”的实验。1917年,俞子夷又实施了“联络教学法”实验,集分团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和设计教学法为一体。1918年至1926年,俞子夷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并主持附小工作。这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改革;1918年至1919年他进行学生自治实验,建立了学生会后又发展为“公仆会”。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他的“设计教学法”遂被引入并产生了极大反响。俞子夷率先主持探究“设计教学法”的实验,尝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他的实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1920年,俞子夷进一步改进设计教学试行“分系设计中国式法”,进一步将所学内容整合,密切与生活联系。从1921年至1926年,俞子夷开始了一系列“小问题”的教育实验,主要有缀法、算数、问答法、通分、刚要的做法,等等。

在近代中国小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实践中,俞子夷始终立足于小学教学实践,积极探索五段教学法、单级教学、复式教学、分组教学、自学辅导、设计法、道尔顿制等教学实验。如何借鉴外国先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将杜威生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平民化,俞子夷探索出了的一条根据理论研究、教育实验中测验指标的确立结合起来,都服务于学生发展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中国式”生活教育之路。

俞子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与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现出丰富的生活教育、育人智慧。

自俞子夷最初是因对算术的喜爱,而踏入小学数学教师行列。并不成功的教学经历,促使他深入反思:学生学不好,不是他们笨,而是引导学生学好的教法和安排学生学习的教材很重要。于是,他赴日、美考察学习,从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地学习。此后的教学实践中,俞子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与实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现出丰富的生活教育、育人智慧。

(一)精简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历来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其实,俞子夷早在百年前就非常关注教学效率的问题,称之为“教授之经济观”。他提出,经济就是要用最少的劳作和时间,得到最大的效果。教师应明白效果和方法的适应,来减少相应教学效果下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以算术教学为例,俞子夷提出教师首先要明确算术教学的两大目的:实用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虽然其他科目教学也应该达到这两个目的,这却是算术学科最明确的两个目的。这两个目的就好比人的睡眠和饮食一样,缺一不可。如果教师不能将两大目的并重,或偏重其一,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思考陶冶兼实用为原则精简算术教学。具体体现在:一要精简教材;二要精简计算;三要精简程序。

精简教材:有些沿用至今的教材已不适合当前的社会,不能解决校外实际问题。虽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也要删减。比如,求复杂数目的大公约数和小公倍数;非十进制问题;股票关税;汇兑利率;立方根等都应删减。

精简计算:删除超过现实实际生活需要的计算。比如,求利息元之后的小数和求车轮周长寸之下小数三位都应避免。

精简程序:尽量避免抄题、立式、划线的重复,节约时间。

(二)活动教学

儿童活泼好动,常让老师感到心烦。实际上儿童的活动有着自身的价值,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成年人看来儿童的活动似乎漫无目的,毫无意义,却是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尝试,儿童的各种身体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一般教育中教师赞赏的学生,多是些庸弱无能的孩子,他们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即使到了运动场上也如此;而那些活动能力强,具备领导潜能的孩子反而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常受到压制,如果不幸误入歧途,便被埋没,潜能永远激发不出来,造成人才的浪费,对此俞子夷深感痛惜。

俞子夷坚决反对把儿童培养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主张在顺从孩子们的天性读书之外,让他们玩尽兴,更要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规矩,做公正的人;在玩中学知识,丰富阅历。

1908年,俞子夷在上海一所乡下小学——青墩小学任教。课外休息时间,他不仅让孩子们喧哗叫喊,在教师面前“放肆”地玩,还建立起球队,用简易的材料自制足球、球门。每天课前放学后,校长、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言传身教向孩子们示范各种规范动作,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和公平竞争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以品德教育。

俞子夷(第二排右一)

(三)实践教学

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开始,显然要比给他们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空洞的说教更能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所学的知识也只有在儿童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得到检验,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知识。思维只有在儿童现实生活所遇到的问题中得到训练,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儿童自己的能力,使儿童终身受益。

俞子夷在乡村小学运用设计教学法教授自然研究时,明确提出所研究的题目都应是儿童看得见的,身边发生的事情:桥边的白扁头为什么能爬上竹篱?番瓜花是怎样结出番瓜来的?番瓜为什么要晒过再吃才甜?杂草野花为什么能自生自长?而番瓜、棉花等却一定要人工种植……

这些都是乡村日常发生的事情,不论是到户外观察还是室内研究都十分便利。俞子夷几乎天天带着学生们到棉花田里观察、记录。从棉花树的生长、开花、花落、结出果实,再到果实绽开棉絮出来,每天都有观察记录。记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们针对问题展开的研究探讨,每天都形成研究报告。学生们也会将实物带到教室,提出各种疑问:棉花的果实绽开生出棉絮对棉花的生长有什么作用?棉絮又有哪些用途?

他把生物课上到了学校后面的小河沟里,那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水生动物。为了让学生观察水生动物的生长,在学校设置了“自然角”。引发了学生许多的思考和探究:鱼是怎么游的?是用什么方法沉浮自如?涉及到哪些原理?为什么人沉到水里会淹死?生活在水里的鱼反而是离开水会死?人和鱼的生理机能有何差异?

在青墩小学任教期间,俞子夷除了任教自然和算学之外,还教英文。乡村小学有学习英文的生活需要吗?第一次上课,俞子夷便问学生们将来就业的打算,因学校临近上海,当地人历来有到上海寻找发财机会的传统,就连俞子夷任教的小学都是本地一个穷人到上海承包外国人工程发了财后回乡建的。他告诉学生们,如果到上海去谋生,知道一些英文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当时,有一个学生很有趣告诉俞子夷,他有亲戚在上海做大餐司务,正在帮他找一个西餐馆服务生的职位,一旦找到便会当即辍学从业,学英语很重要。正是这种现实生活的需要,不仅使俞子夷所教的英语得到学生们的重视,他本人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当地家长们的尊重。俞子夷感叹,办学校教学生生活中需要的东西远比什么钦定章程规定什么要重要得多。因此,他提出学校改革最重要的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把教室改成饭店、裁缝店、剧场、图书馆、商店、工厂……并根据季节的变更学习适宜的项目,如:让学生自己策划学校运动会以及各种庆典活动。

(四)引导教学

设计教学法引入近代中国教育中的目的是改变以往教育中儿童被动学习,被强制灌输知识的弊端,让儿童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主动地学习。然而,让学生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又不免因盲目而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由于“喜静不喜动”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孩子在家中多受到压制。他们喜欢的事总被大人阻止,不许跑跳,不许玩泥巴,不许拿剪刀,不许这不许那。到了学校,老师一旦放手让他们自主学习,本已养成呆坐安静的性情,心里又怕做错,做不好受到老师批评,往往不愿主动学习,不知该怎么主动学习,这就非常需要老师的恰当引导。

爱玩本该是小孩子的天性。可俞子夷却在一所幼儿园里看到刚入园的小朋友有1/4到1/3不去玩,叫他玩就哭,甚至有六七个孩子什么活动也不参加,老师拿他们也没办法。如何引导他们?两个老师自己先一起玩游戏,小孩们看着好玩就有了加入的愿望,也许开始有些犹豫。但经过老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一起玩的兴致高了,就彻底变得活泼起来。毕竟小孩们爱动的天性还没有完全被抹杀。

对于小学的设计教学实验,俞子夷系统地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教师的引导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来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完成一个既定的问题研究。比如,让学生设计种菜。在种菜过程中发现了害虫,就不能为了种菜而种菜只将害虫拿掉了事。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为了找到更好的捉虫办法,研究害虫的生活,发现疑问,设计出“害虫的生活”“驱虫的方法”等研究课题。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世上的爱有许多种,师爱是无私而博大的爱。在俞子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最令人感动的也是他对孩子们的关爱。

引导学生为实现研究目的而克服困难。根据小学生趣味多变容易见异思迁的特点,老师应以问题引导: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做了哪些研究?还有哪些研究没做?还需要多长时间做完?做完后大致研究结果会怎样?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着手进行研究前制定出行动的计划、做出研究纲要、使用各种研究工具、自我评判研究效果,等等。

最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是指挥学生,教师如果对学生说:“你们先别着急捉虫,要先研究害虫的生活。”“你们看,你们早忘了原来研究的目的,这可不行,要坚持不懈取得结果。”“先别开始,你们事先要制定好研究的主要步骤……”如果教师运用这些语言,就不是引导而成了命令式。强迫、命令、指挥学生就不是设计教学了,真正的设计教学在于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五)细节教学

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道德败坏。学校道德教育整体失效,成了对学生的“哄骗”。教师如何能够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俞子夷提出要在生活中从细微处着手,以养成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培养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格。他提出学生要养成五个习惯。

爱整洁的习惯。衣、食、住、行琐碎复杂且相互间联系少,培养学生爱整洁的习惯不能一味禁止:不许在墙壁上涂画;不许弄脏衣服;不许摆乱物件……家长的这些强制行为让孩子为了回家不挨骂,他们在学校甚至不肯做黏土手工,不玩沙土游戏,不去操场跑步,不愿上体育课。这些因追求整洁而妨碍学生原本的发展就像是因噎废食,不值得提倡。俞子夷提出培养整洁的习惯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在尽情地玩耍中,督促自己养成爱整理收拾的好习惯。

会节约的习惯。节约不只是指节约金钱,物品、时间、精力、劳作等都需要以尽量少的消耗获得最大成就。要教育学生养成好习惯,比如写作应先想好了句子、看好了各式再落笔,减少错误,避免写一张纸浪费三五张纸的习惯。如果不计划,不打腹稿,不满二百字的短文也要涂来改去,不但浪费纸张而且浪费精力和时间。

要守时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善用钟表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比如,早起上学,看好钟表估摸好起床穿衣、整理书包、吃饭,从家到学校各需要多长时间。安排妥当,自然会从容应对,不仓促,不迟到,不至于来不及吃早饭,随手拿了食物边跑边吃,既不健康又不能确保准时。

勤思考的习惯。俞子夷提出学校教育应走出“读书、做官、发财、享福”这一固定的传统教育思维模式,要教会学生思考。教师只能以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命令他们,代替他们思考,代替他们做决定。比如,天冷。学生问:“需不需要生炭火盆”,教师最好不要以“要”或“不要”简单作答,而是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决定。教师可以问“有多少炭?可用多久?”“一年里最冷的日子有几天?每天需用多少炭?买炭是否方便?”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要生炭火盆。

俞子夷还提出要培养学生懂礼貌、守纪律等习惯。此外,学生所有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站、立、行、走……教师的所作所为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启示

启示一: 爱是生活教学的基点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世上的爱有许多种,师爱是无私而博大的爱。在俞子夷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最令人感动的也是他对孩子们的关爱。

在乡村小学任教时,俞子夷像母亲一样爱每一个学生,孩子们也个个都爱他:和学生们轮流梳辫子时(清末男子个个留辫子)。他发现他们的头发里有虱子,就以头虱为研究,想方设法帮他们驱虱。他借来虫目镜观察头虱的形状,研究头虱的形状和它寄生生活的关系,再据此研究实验驱虱的方法。每天下课后,他帮孩子们上药,同时还用煤油驱虱,像家人一样同孩子们围在一起披发梳头。

除了上课外,俞子夷整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说笑、学习。睡觉前,俞子夷总把孩子们送回房里,逐一给他们盖好被子。某个孩子生病了,俞子夷就陪着他睡觉。因为和孩子们密切的相处,让俞子夷对学生的趣味性情、喜怒哀乐、生活习惯了如指掌。他在运用设计教学时,他知道对皮球、青蛙、白扁豆、南瓜蔓草的研究远比对金钱的研究,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他知道用表演来引导孩子们说话、写作是他们最爱的。他知道从让孩子们画课桌图到教室图再到学校规划图,一步步循序渐进地教地图,更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他知道教小学生识字要从与孩子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爸、妈、兄弟、姐妹,糖、乳、吃这些字开始,而不是从“人”开始。

启示二:使命感是生活教学的原动力

教师是一个肩负着重要社会责任的职业,特别是在时局动荡、道德败坏、人心惟危的时代。出于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教育培养人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俞子夷提出改造社会必先从改变个人开始,而教师作为直接施教的人,对于学生立国精神和救国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

正是凭着这种使命感,俞子夷坚持不懈地自学,深入研究教学法。在乡村小学教材、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俞子夷克服种种困难,从乡村生活中取材,带着学生研究水边的蕴草,田间地头的杂花、野草,与学生们一起研究杂草的刈除法。在不具备可控制的实验室条件下,俞子夷带学生到水沟边,观察蛇盘田鸡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研究蛇和蛙的生活习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俞子夷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启示三:包容是生活教学创新的关键

创新从来不是无中生有,凭空产生,它来自多种主张、观点、理论和实践的交流、互动、融合、发展。俞子夷从清末的单级教授练习所,到民国初年的将音乐、游戏相结合的“联络教材”教学实验,再到后来的“设计教学法”实验,以及将“设计教学法”中国化、平民化的种种尝试,都与他的兼容并蓄息息相关。没有受过专门的学科学习,对于俞子夷来说既是遗憾也是幸运。在他广博自学的过程中,不为一家之言所局限,兼学并收各种理论、学说,并以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民风的五段教授、单级教授、分团教授、自学辅导、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等教学法。俞子夷创新性地总结出了大量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主张,为探索培养全人格的新式救国人才奉献了一生。

猜你喜欢
教学法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