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凯,吴 睿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选文分析
王东凯,吴 睿
(陇东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体裁丰富、艺术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在体裁编排与数量设置方面比较合理;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叙述思维的发展、成长引导与美德濡化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均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选文要注重作品的趣味性,提供具有幻想性和形象性的想象世界,注意作品意蕴的多样性,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人教版教材; 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 审美特征
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和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儿童学习能力培养,文化素养形成,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的重要工具,是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采用选文的形式编排,儿童文学因其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体两面”之事。这是因为儿童文学(所谓儿童文学是指专为18岁以下未成年人精神生命健康成长服务并适合他们审美接受心理与阅读经验的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都是18岁以下的广大少年儿童。如何为少年儿童提供品质优美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感悟文学之美、母语之美,促进民族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共同的文化担当和终极目标[1]。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先生对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做过精辟的论述:“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2]叶圣陶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编写的《开明国语课本》,绝大多数课文都是儿童文学作品,或是经过他精心改写的适合儿童阅读兴趣的读物。新世纪以来,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突显,儿童文学终于又回到了小学语文教材和学生课外阅读之中。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有明确的表述,要求1~2年级学生应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所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健康成长的儿童文学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它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儿童文学参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方式是文学教育。利用儿童文学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以及儿童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得儿童文学作品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扩大了小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得他们对世界有了逐渐完整的认识,增长了知识。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培养儿童的语言掌握与运用的能力,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领会文学作品中字、词、句的语言色彩。同时儿童通过对儿童诗、儿歌的诵读,讲故事、寓言等方式促进了他们口头语言的发展。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于2004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在全国发行使用,是深受欢迎比较成功的课改教材之一,该教材中儿童文学的选编数量分布情况如表1、2、3所示:
表1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单位:篇)
表2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单位:篇)
表3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教材中的选编情况(单位:篇)
注:统计数据包含教材中“学习园地”的儿童文学作品。
总地来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体裁比较丰富,基本包括了儿童文学的各类体裁,有儿歌、儿童诗、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报告文学、儿童戏剧文学、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小说、童话以及寓言等诸多体裁。类型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地融入使得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充满了活力,而且贴近儿童生活,更符合儿童心理、思维、语言的发展特点,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功能。
从表1、2、3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作品选编数量存在学段差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数量总数分别是147篇、127篇和97篇,选文数量随着学段的不断升高而逐步减少。儿童文学作品在一、二、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分别为82%、81%、81%,在四、五、六年级教材中虽然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分别为69%、60%、63%。儿童文学作品选编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存在数量差异,这符合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以及自身发展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理、思维、情感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儿童文学作品的减少顺应这些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儿童文学作品选编体裁存在比例差异,在低年级学段各体裁选编数量从大到小分别为儿童故事、童话、儿童诗、儿歌;在中年级学段各体裁选编数量从大到小分别为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文艺、儿童小说、寓言、童话;在高年级学段各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选编数量从大到小分别是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小说、儿童诗、儿童科学文艺。童话、儿童诗、儿歌在一二年级篇目较多;而到了三四年级,儿童散文和儿童科学文艺逐渐增多;五六年级儿童小说的数目有所增加。总体上看,儿童故事在各年级选编数目最多,儿童戏剧文学和儿童报告文学最少。
(一)突显儿童本位的思想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选编儿童文学作品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特征与社会化特征,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一般采用儿童视角或儿童与成人交互的视角进行创作。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先生认为儿童视角就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4]在儿童文学诸多体裁中,儿童故事富有情节性,故事内容生动形象,对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儿童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儿童故事来逐步认识周围的世界,了解周围的人和事,学会辨别美丑与善恶,树立自己的理想;儿童故事可以帮助小学生陶冶情操,发展道德水平,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三年级上册选编的儿童故事《灰雀》,通过列宁与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告诉了人们诚实的道德品质,儿童在读故事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
(二)注重审美形象的塑造
审美形象是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它是指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审美形象多以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拟人化的动物、植物的形象来表现。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审美形象的塑造根据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思维及心理的发展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教材所选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形象主要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尊老爱幼、尊重师长、乐于助人、勤于学习等形象出现在选编作品之中,具有形象鲜明,富有活力的特征,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儿童的纯真,无邪与拙稚。
儿童与成人不同,他们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而存在,他们身上存在许多成人所没有的特质,无论是纯真的儿童形象还是顽皮的儿童形象都体现着儿童所独有的美。如在《少年闰土》中,装着一肚子稀奇事的乡下孩子闰土;《棉鞋里的阳光》中天真的帮奶奶晒棉鞋的小峰;《小英雄雨来》中顽皮而又勇敢的小英雄雨来。儿童是以自己的眼光来打量周围的世界,因此大量儿童审美形象在教材中出现,能够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童年的快乐,引起儿童心灵的共鸣。
(三)注重儿童叙述思维的发展
叙述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又是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儿童的思维大多具有叙事性的思维特点,儿童总是以叙述的方式在讲述自己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一切,因此叙述思维的发展对儿童而言十分重要,在儿童的社会性和认识发展上具有核心作用。儿童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来不断发展自己的叙述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大部分是叙事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些叙事作品中,儿童可以通过阅读来学习叙事方法与表达方式。低年级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叙事内容一般比较简单,故事情节单一而且主题明确,侧重于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比较少,在教材中主要以童话、儿童故事等体裁为主。《两只鸟蛋》课文篇幅短小,采用顺序的叙事方式,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浅显易懂,便于儿童习得这种叙事的方法。高年级的叙事作品除了童话与儿童故事外还有儿童小说的体裁出现。这个阶段的叙事作品的结构开始复杂化,出现平叙、倒叙、插叙等各种叙事方法,而且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小英雄雨来》中全文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主题且穿插不同的叙事方法,故事情节由平缓到高潮一气呵成。儿童通过阅读,大大丰富了儿童的叙事方式,对于叙事性思维是一种强化与提高。
(四)注重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选文内容丰富,科学性强,大大激发了儿童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与探索能力,培养了儿童热爱科学,勤于获取知识的精神,对儿童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知识在教材中的理想存在方式应是开放的、积极的、有着与学习者展开精神交往与对话的可能与姿态[5]。因此教材中的知识要与儿童建立起一种主动交流的姿态,对儿童要有号召力,让儿童主动地前来汲取知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主要选编了一些介绍科学知识的儿歌与童话,中高年级主要以儿童科学文艺来介绍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自然界中无穷无尽的奥秘总是吸引着儿童获取知识的心,《比尾巴》向儿童介绍了不同动物的尾巴是什么样子;《小蝌蚪找妈妈》向儿童介绍了青蛙的成长过程;《要下雨了》介绍了快下雨时,动物的一些有趣的现象;《风娃娃》将风比拟成一个调皮的孩子,介绍风的害处与益处;《棉花姑娘》则通过有趣的故事向儿童介绍益鸟与益虫等等。
(五)注重儿童的成长引导与美德濡化
儿童的成长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无论是心理还是思维,只有给予了正确的引导,才能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完美转化,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6]。这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选编中有所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选文中,包括热爱祖国、人与周围事物之间互相爱与尊重、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谦虚谨慎、勇于探索等等。小学生处世不深,在处理好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上应该给予引导,让他们学会接受周围的事物,发现彼此的爱,学会尊重。在《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等文中,以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来表达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要忘掉那段艰苦的抗战岁月。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各个民族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学习,一起做朋友,一起向国旗敬礼。在《小抄写员》《棉鞋里的阳光》《妈妈的账单》《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表现的是家人之间的爱,教育儿童学会与家人相处,学会与家人分享爱;《她是我的朋友》《象鼻山》《小鸟和牵牛花》等表现的是朋友之间的爱,教育儿童明白朋友之间的友谊;还有《两只鸟蛋》《燕子专列》《跑进家来的松鼠》《珍珠鸟》等向儿童传达人与动物之间的爱;在《春天的色彩》《桂林山水》《小桥流水人家》《索溪峪的“野”》等作品中小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通过这些选文儿童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爱的信息,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与人相处,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既然一部作品不具备所有价值,也并非毫无价值,我们选文时就应当看准目标,有的放矢,选取具有最大价值量的作品。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突出语文的工具性质,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和语文学科价值;而现代教育以人为本,重视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心理特点、年龄差异和发展需要,因此教材选文必须突出儿童文学的文学本位价值和个体价值。
(一)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不要因为教材沉甸甸的思想重负忽视选文的趣味,让人对教材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失去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本属儿童文学作品自身属性,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教师费尽心思设计导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目的是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这样做只能证明作品本身缺乏吸引读者的地方,存在让儿童难以理解的缺陷,况且这两个环节进入阅读过程,也不符合儿童日常阅读习惯。儿童平常阅读的内部动机多源自对作品本身的热爱,长时间反复多次阅读一部作品则一般是因为从阅读中获得了快乐。另外,作品的趣味性不应该仅仅作为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它本身也应该成为部分教学内容。
(二)提供具有幻想性和形象性的想象世界
儿童好幻想,思维呈现跳跃性,并不具备严密的逻辑,而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现实性强,就连本来以新异奇特见长的童话也仅仅是拟人化了的动物世界,是人类现实世界或理想世界的翻版,缺少离奇虚幻色彩。为了配合培养儿童科学意识的需要,可以将科幻小说选入教材。又因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主要借助心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利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因此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应尽量少用概括、抽象的词语,多用具体可感的词汇,减少儿童想象的障碍,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如见其行、如闻其声,确保作品不因强调知识思想传递而剥夺了儿童的感官体验。
(三)增添作品叙事成分,减少描写抒情议论
儿童的审美活动特征是:易为新奇事物所吸引但兴趣又不易持久,对事件的具体发展过程极感兴趣,而对于人物的内心活动、细微的情节变化、静态景物等的耐心观察和细致欣赏,则只有较大年龄的青少年才可做到。因此有必要增加作品叙事成分,如写人则不光写一件事、一个片段,而要将人物性格发展过程展示给读者,叙事也不能仅仅详写某个片段,应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将原来由议论抒情传达的思想情感,经过儿童独立的思维过程而被直接感知。
(四)注意作品意蕴的多样性
低年级儿童受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限制,难以理解作品复杂的主题,有必要表现单一明确的主题。虽然“主题”被传统的定义为“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但人仅仅要思想是不够的,如今教育改革突出人的情感需要和态度培养,因此作品内涵除思想外,还应有情感、态度以及儿童的游戏生活内容。鲜明的主题尽管易于掌握,但不利于儿童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这三种思维习惯应从小开始养成,所以即使是低年级教材中的作品,其话语含蕴也应具有一些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要随年级升高而增加[7]。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匙,用这个锁匙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8]”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语文教材对于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性。总地来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小学语文教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选编整体上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对于发展儿童的语文与科学素养,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希望这部教材能不断成长,在小学语文教育方面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1]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
[2]叶圣陶.我和儿童文学[M].上海: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2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7-32.
[4]陈伯吹.谈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几个问题[G]. //锡金.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57.
[5]郭晓明,蒋红斌. 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 课程.教材.教法,2004(4):3-7.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7]王泉根,赵静.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229.
[8]叶圣陶. 叶圣陶集(第十六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4.
AnalysisonChildrenLiteratureinPEPPrimarySchoolChineseTextbooks
WANG Dong-kai, WU Rui
(College of Education, Long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745000, Gansu)
A large number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of rich genre and distinctive art styles have been selected in Chinese primary school textbooks. The selected articles are reasonable in genre arrangement and number set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ldren’s aesthetic val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rrative thinking, in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and growth of the virtues of enculturation and in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esting facts of the works selected, to the fantasy and image of the imaginary world,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meaning of work, so that it can better meet the current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P textbooks; children’s literature; primary Chine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G622
A
1674-1730(2017)06-0141-04
2017-03-01
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文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GS[2016]GHB0244)
王东凯(1980—),男,甘肃宁县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赵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