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力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效果评价
孟春力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骨一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目的观察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腰间盘突出患者,收取例数为90例,(收取时间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选择随机的方式对本院所有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治疗,每组患者各45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腰间盘突出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值得研究。
微创治疗;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
腰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及工作压力的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腰间盘突出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治疗及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常采取保守治疗,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2]。因此,本文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取的腰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并选择一项合理的治疗方法,详情见下文。
选择我院腰间盘突出患者,收取例数(90),收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将90例患者进行分组,即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每组分别45例。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意识障碍及语言沟通障碍等。②依从性不高。③临床表现不符合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标准。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2.59±1.52)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0岁,下限值35岁;男女性比例各占29/16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3.02±1.85)岁,年龄范围上限值:70岁,下限值36岁;男女性比例各占30/15例。
将两组腰间盘突出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实施对比,对比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未发生明显差异,可实施对比,采用P>0.05表示。
对照组。本组腰间盘突出实施保守治疗,主要内容:采用常规静电理疗及药物治疗。还可实施针灸及推拿治疗,并对患者腰部实施穴位针灸,从而缓解患者疼痛感,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观察组腰间盘突出患者采取微创治疗,具有措施——采用TMC射频热凝靶点进行治疗,根据患者CT、X线及临床表现作为依据,寻找患者被压迫的神经靶点,并将靶点处于X线片中的位置计算出来[3]。于患者椎间孔安全三角途径实施穿刺操作。根据靶点实施相关治疗。待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其康复训练。
分析2组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判断标准——①显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且腰部活动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腰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③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未发生任何改变或发生加重的情况,且腰部活动无改善)。
选用SPSS 20.0软件作为评价本次研究结果的方法,对其进行核对与分析后,对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两组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效果),本院研究的2组腰间盘突出患者各项指标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则采用P<0.05来表示。
观察组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 对比2组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效果(n,%)
腰间盘突出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该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常采取保守治疗,但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并发症较多,因此不被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在临床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微创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其具有较多优势,如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该技术主要是通过采用TMC射频热凝靶点技术作用于患者髓核的收缩及变形,从而有效减少受压迫的体积和重力,对糖蛋白及β蛋白的释放具有阻滞作用,从而起到抑制病变介质的效果。此外,为了能够提高微创技术的治愈率,应对其神经根管及椎管采用温热效应,从而控制其炎性的发展,应避免使用激素药物及抗生素药物。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腰间盘突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0.05。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1] 白宝华,鲁伟丽.腰间盘突出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09(6):112-113.
[2] 陈爱国.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42.
[3] 滕宇飞.微创治疗腰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5(12):83-83.
R681.5+3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41.01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