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飞
(瑞安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200)
心身疾病患者负性情绪与心理防御机制研究
陈 飞
(瑞安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200)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及心理防御机制对个体心身疾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及心理防御问卷为考察指标,选取80名志愿者进行测试,其中实验组40人为心身疾病患者,对照组40名为身心健康者。结果负性情绪的心身疾病患者发生率高于健康人群,实验组心理防御机制应用特点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且负性情绪者更为明显。结论负性情绪及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心身疾病发病过程中作用重大。
负性情绪;心理防御机制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负性情绪是心身疾病生理病理与心理应激因素改变的介质,心理防御机制一直活跃现代精神动力学的领域,其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范围有质的飞越。近年来关于特定群体的心理防御机制研究报道较多,而鲜有报道心身疾病相关资讯,本文研究分析了心身疾病的诸多因素,重点以心理防御机制对情绪调节作用为调查视角。
实验组40人为我省某综合医院已经确诊患有心身疾病的患者,其中心绞痛13例,糖尿病10例,呼吸道感染5例,泌尿系统感染12例。
应用定式问卷,指导语一致,研究对象每隔2小时独立完成一次下列问卷填写:Zung焦虑量表(SAS)、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1],心理防御方式问卷(DSQ)[2]。运用t检验对统计数字进行结果分析。
国际标准:实验组SAS≥50分为焦虑,共19人(占48.0%),CES-D≥16分为有抑郁,共15人(占37.5%),其中焦虑抑郁共有者共11人。
表1 SAS、CES-D量表评分同国内常模比较(±s)
表1 SAS、CES-D量表评分同国内常模比较(±s)
实验组(n=40) 常模组(n=1150) P SAS 43.382±6.974 32.8±5.89 <0.001 CES-D 16.601±7.542 8.31±7.81 <0.001
表2 两组自评DSQ结果(±s)
表2 两组自评DSQ结果(±s)
实验组(n=40) 对照组(n=40) P不成熟因子 4.411±0.815 4.269±0.813 >0.1成熟因子 5.640±1.121 8.13±7.85 >0.5中间型因子 4.675±0.725 4.536±0.607 <0.02掩饰因子 5.451±1.340 6.602±1.004 <0.001
个体在面临糟糕环境时应激产生的临时的心理适应机制,我们称之为心理防御机制。他通过宏观调配自身价值体系,减轻负性情绪,缓解内心矛盾,改变挫折认知,同时支配外在行为来适应外界环境。个体刺激源种类、成熟成度、交际关系、学历、社会关系等多种因子影响个体对防御机制的选择。个体对防御方式使用情况,和精神刺激因子产生的动作行为和情绪波动有重大关系,并对个体内部的生理活动的调节产生作用。
结果表明心身疾病患者的抑郁、焦虑发生概率依次是37.5%、48.0%,高于我国某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抑郁焦虑平均概率,这也表示具有负性情绪的心身疾病患者的发生概率要高于其他人群。心身疾病生理基础同焦躁、失眠、健忘等长时间的负性情绪关联密切,可以直接刺激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体系及下丘脑内分泌体系,造成体内酶值、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影响各种急、慢性频率的内部环境波动,改变个体的身心活动,从而加重个体心身疾病;而个体长期患有心身疾病,更会使负性情绪加重,一直恶性循环,影响康复。
综上所述,心身疾病是在各种神经应激作用中,把负性情绪做为介质因子,在不相同的介质因子疾病里,其中通过应用心理防御机制适应性的调节负性情绪,在心身疾病发生、演变中存在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各地区综合级别医院的治疗过程中,对心身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教育,普及相关心理文化知识,加以心身疾病患者支持鼓励,将有助于心身疾病患者形成成熟心理防御机制,重视自己不良情绪的调节,对我国人民整体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二版),198:27,39.
[2] 路敦跃.防御方式问卷.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
R395.1
B
ISSN.2095-8242.2017.069.13506.01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