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王源绍,张亚云,乔克婷,冯崇毅
汽车服务专业教学与生产过程融合的探索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王源绍,张亚云,乔克婷,冯崇毅
近年来,国家多次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全国很多高校均开展了相关研究,对于如何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等内容有效对接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本文结合我校校企合作实例,深度融合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将车间工作内容与理论教学进行改革,既锻炼学生技能水平,使其完全胜任企业需求,又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关于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前几年主要集中在国内高职类学校,很多学校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部分高职院校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和政策支持,通过课程设计、企业合作、教学模式改革等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尝试。如,段福生以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实际构建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企一体、教产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王进思、黄六胜通过与不同品牌进行深度合作,从而使学生毕业后更快融入工作,达到企业要求的方法来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办学思路。智淑亚、凌秀根据当地企业需求,校企密切合作开发多样化的真实项目,通过模拟生产过程,实施完整的项目案例,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罗贵隆等人认为制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构建贴近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效对接的保障。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中提出,要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此意见明确提出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而应用型本科类高校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偏少,通过对国内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现状进行思考总结,目前我国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研究探索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学校无法有效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完全对接。受制于教学场地、师资力量、传统教学方法等因素,无法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改革,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依然按照原来大纲进行编写、实施,只是在实践过程中生硬地加入部分企业需求的工作内容,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技能需求。
(2)有些学校纯粹照搬企业生产过程。将企业对工人的技能需求及要求,完全搬入实践教学课程中,在实践课程中,完全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和规范进行实践训练,或探索校中厂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按照工人工作模式进行锻炼和生产。这种模式虽然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的时间,但带来的弊端十分明显,很多学生只知道熟练的操作,却无法将所学理论和知识与工作内容有效结合,由不懂生产的极端走向了只懂生产的极端。
作为应用型本科学校,其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完成好某一项工作,而要在培养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将所学知识及方法与未来的工作内容相融合,起到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作用。而如何更有效地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融合,真正让学生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学校模式及定位发展,进行研究探索及尝试。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本科学校汽车类专业之一,其主要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应用型汽车人才。其培养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汽车维修或营销等单一方向,更是要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适应广阔的汽车后市场领域的综合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如何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并起到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效果,需要开展深入探讨和研究。探索如何使其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能力融合,使学生成为既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又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进行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基于与保时捷(中国)实习生项目的深度合作,融合本专业学生专业课程安排,开展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探索研究。综合前面提到的两方面问题,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进行教学改革尝试。
以汽车售后维修中最基本的保养工作(机油和机油滤清器的更换)为实施载体开展研究。制定两种教学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完成后,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评测,检验不同方案的教学效果。
方案一:完全按照企业员工的工作流程,将工作流程完整移植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如图1所示,让学生完全按照企业工作要求,逐一完成相关实训操作内容,最终达到企业要求。
图1 方案一工作流程内容示例
方案二:对企业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在保持原流程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对理论课程中与实践操作相关联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和整理,以问题和思考的形式融入实践操作流程,让学生在进行操作实践的同时能够及时思考回顾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如图2所示,在原流程中相关步骤中,增加与操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思考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相关实践操作前,进行回忆思考并完善相关理论知识。带着思考和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
分别按照方案一和方案二,随机挑选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在完成所有实践活动后,发放测试题目并进行随机考核。通过测验结果,方案二进行相关实践操作的学生,其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理解程度大大高于按照方案一进行相关操作的学生。采用方案二进行实操训练的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平均分约85分,而采用方案一进行实操训练的学生其理论知识考核平均分70分左右。在测试题目之外,安排专业老师对两组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面试交流,通过主观评价,方案二组的同学对操作技能的理解,高于方案一组同学。通过客观及主观评价,均证明采用新方案的教学效果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融合效果上,明显优于采用原方案的效果。
图2 方案二工作流程改进内容示例
通过对生产过程的详细消化吸收,以及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深入分解提炼,将二者完整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生产相融合的新的实践课程操作流程。在此流程当中,对涉及到相关理论课程的步骤,补充其对知识点的思考理解,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仅仅知道按照流程去做,更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与此步骤相关的理论知识是什么。通过这样,让理论与实践互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也同时巩固理论知识,真正做到教学与生产融合。
创新实践模式,需要老师更多的思考,同时也需要校企合作平台的支持。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老师在对企业工作要求的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与本身理论课程进行融合。真正让理论融入实践,实践反哺理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练到技术,不仅仅是只会操作或只会理论。而老师对企业工作要求的理解,建立在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充分共享相关技术资料,才能较好地进行知识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更多的工作需求和能力的要求,达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2017-06-10)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号:2016JG03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