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在重大国际时事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

2017-12-18 11:52梁雪松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特别节目北京电视台时事

□ 文/梁雪松

地方媒体如何在重大国际时事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

□ 文/梁雪松

2014年的APEC、2016年的G20、2017年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如何报道好这些重大国际时事活动,如何在这些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媒体的本职所在,也是为增强中国软实力而做出努力的应有之义。北京电视台在这三次重大国际活动中,重视顶层设计,加强组织策划,不断增加报道规模和力度,努力通过这些重大国际时事报道讲好中国故事。

国际时事报道 对外传播 北京电视台

一、以报道规模奠定讲好故事的基础

北京电视台对上述几次重要国际时事活动都进行了报道。对比分析三次报道的形式不难看出,北京电视台对此类报道思想认识、策划组织上存在着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变化过程中,最大主导因素就是顶层设计。对于地方台如何做重大国际时事新闻报道,从台领导到一线记者,都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我们能做什么?能怎么做?做多少?”这些问题,在每一步实践中不断得到解答。对于这些中国主场的重大国际交往活动,做出规模和特色、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基础。

2014年APEC领导人活动周,可以说是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在重大国际时事报道上的初次尝试。当时集全中心之力,派出了近十组懂外语、形象好的业务骨干参与报道。不过作为地方媒体,当时的报道更多地是“配合”,内容也多集中在会议的外围,例如北京的各方面保障措施、北京人的积极配合、领导人服装和国礼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进入核心会场,对于会议内容本身的报道并不多。但这次报道,我们也做出了创新努力,第一次通过记者连线的方式,将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会议发在了《新闻联播》前,既回避了时政报道的限制和风险,也做到了消息的第一时间发布,同时也努力加入了一些记者主观的现场观察元素,使消息本身有了色彩和温度。

这一方式,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得到进一步拓展。G20杭州峰会的报道规模,虽然从参与人员数量上来说低于2014APEC,但是报道的质量却比2014年提升了一大步。不仅将B20、G20开幕式以及习主席记者会等重要消息,通过记者连线方式在最近一档新闻中播出。而且还组织了“评论员”的现场连线,加大了评论力度。7天报道期间,我们在各档卫视新闻中评论员实时连线点评20余次,与新闻报道一起形成了组合拳。整体报道更加丰满和立体,也更响亮地发出了北京台的声音。

2017年,北京再一次成为重大国际时事新闻发生的“现场”。“重要场次会议直播、加大评论力度和权威性”成为台领导更高的要求。在论坛召开前5天,从5月10日开始,在《北京您早》《特别关注》《北京新闻》等重要卫视新闻栏目中推出《共建丝路 共赢发展》特别直播节目,全面报道北京市的筹备工作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动态消息;并先后邀请了近十位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直播,发表特色点评。央视的特别节目开始于11号,北京台比央视整整早了一天。

论坛召开期间,在国家会议中心的新闻中心,北京电视台首次搭建了前方新闻演播室,邀请专家进入演播室进行现场访谈。

直播以“台主演播室+现场演播室+媒体中心单边点+外部连线” 的形式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中,台内主演播室把控全局,汇聚各方信息,主打重要事件的背景分析和深度解读;国家会议中心现场演播室第一时间发布论坛现场消息,主打即时评论。14日、15日两天,北京卫视和BTV新闻频道并机播出,开辟《共建丝路共赢发展》特别节目大直播时段,对高峰论坛进行实时报道、深入解读,全景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四年发展历程、“五通”成果以及高峰论坛的重要意义、创新亮点,展现“一带一路”主场外交的BTV声音、首都台声音。特别节目呈现出视野全球化、访谈高端化、呈现多元化、节目立体化的鲜明特色。直播报道开启了北京电视台重大国际时政类题材新闻直播先河,也进一步提升了其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从APEC到G20再到“一带一路”,从新闻报道到直播评论再到现场大规模直播,北京电视台在重大国际时事的三次报道上了三个台阶。

二、深入挖掘宏观战略与微观个体的关系

每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都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从APEC到“一带一路”,除了深入阐释这些重大战略对于世界政经局势的多方面影响之外,还注意在报道中挖掘与普通人的关系,增加报道的故事性和贴近性。

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和2016年G20杭州峰会,报道的故事性主要是通过外围报道体现出来。例如,具有东道主国特色的领导人服装是每一届APEC会议中媒体报道的焦点。借助主场优势,报道组紧盯这一内容,早早就联系了服装设计单位,锲而不舍反复沟通,最终得到了对方的信任。在服装亮相前就精心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领导人集体身着中式服装亮相后,第一时间揭秘背后故事。2016年报道组奔赴杭州,虽然没有了地利之便,但报道组提前了解到场馆设计、会议服务等有北京企业的参与。这些“G20上的北京元素”,拉近了杭州与北京的距离,也是地方电视台在此类国际时事报道中的特色。

▲ 图为本文作者梁雪松(右一)与评论员和记者沟通报道内容。

“一带一路”论坛报道,相比于前两次,一个明显的改变是“人”的元素更加丰富多样。策划之初我们就不断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与普通人有什么关系?这个高端国际论坛会怎样影响我们每个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就是报道故事性和贴近性的体现,同时对这个重大国家倡议的阐释更为生动而深刻。例如,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六大经济走廊之一。关于这条走廊,许多报道聚焦于它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国际格局、安全形势等问题。我们在与专家深入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条走廊打通后,将会使身处亚洲最内陆的新疆人民,吃上来自印度洋的新鲜海产品。又比如,便宜好吃的厄瓜多尔白虾最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它从哪儿来?它的背后其实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南美洲落地开花的结果,它的背后就是听上去颇为高大上的“一带一路”五通之一的贸易畅通。因此,北京台“一带一路”特别节目中不仅出现了厄瓜多尔白虾之类的民生故事,还出现了大量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建设的各地方的中国人、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受益的外国人的身影。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它的细节与亮点;而每个人个性化的讲述又赋予了报道不同的色彩和温度。

从这次特别节目的报道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个重要战略、倡议背后,都可以找到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载体。正是通过这些讲着不同语言、有着不同肤色的人们,描绘出了一幅“一带一路”的美丽画卷,讲好了我们的中国故事。

三、“借嘴说话”讲好自己的故事

“一带一路”不仅关乎北京,它更是一个全国与全球的概念。因此,报道团队在策划之初,大胆拓展资源。借助2015年北京申冬奥直播报道及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经验,设计了全国、全球多地共同参与,拓展直播视野。同时也通过与中央媒体合作,通过外媒的反馈与报道,延展新闻报道的触角,多维度多层面讲好故事。

2016年10月,北京电视台在全国媒体中率先自主策划了“天涯共此时”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派出多路记者奔赴丝路国家,实地采访报道“一带一路”的实施情况。2017年5月论坛召开期间,第二季启动。外出采访记者先后从柬埔寨、巴基斯坦、摩洛哥发回现场报道。这些发自丝路国家的现场报道与国内新闻相互配合,相互呼应,丰富了报道层次和报道内容。

为扩大报道视野,我们与国内重要的丝路城市取得联系,或派出记者或与当地电视台合作,为大直播提供直播连线和现场报道。如天津、浙江义乌、福建泉州、甘肃兰州、云南瑞丽等地,北京电视台就与甘肃电视台、广西钦州电视台、广西北海电视台、浙江义乌电视台、福建泉州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新疆乌恰电视台等展开共同合作。

新闻中心还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有着多年密切合作的中央媒体联系,从阿根廷、瑞士、肯尼亚等参与论坛的多个国家,联系驻地记者,发回当地的评论及反响。此次报道共涉及20多个国家,30多个点位,可谓规模空前。

特别报道策划中,我们特别强调了由外向内看论坛的视角,用海外媒体的声音呈现论坛盛会的深远意义及未来愿景。直播团队很早就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共同策划实施了《外媒看论坛》板块,在直播中利用实时虚拟的手段第一时间在电视媒体中把海外众多媒体对论坛的评价呈现出来,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提前策划的《驻华使节专访》《外籍专家专访》《国外政要看论坛》等系列报道“借嘴说话”,从外国人的视角看“一带一路”的积极影响。

这些来自国内外、来自各媒体、来自多领域人士的采访报道,让讲述有了“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视角,故事也更加立体可信。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特别节目北京电视台时事
时事半月谈
北控人荣登CCTV“中国梦·劳动美”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节目
“中国梦·劳动美”
——2019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在北京精彩上演
《记忆》春节连播“合家欢”
时事政策
坚守,还是放弃?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