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历实践看地方媒体环境报道的十个策略

2017-12-18 11:52征跟东
中国记者 2017年8期
关键词:盐城环境

□ 文/征跟东

从亲历实践看地方媒体环境报道的十个策略

□ 文/征跟东

环境报道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地方媒体做环境报道,制约因素多,激励机制不足,要成功行使媒体的报道权和监督权,尤其要讲究操作策略和传播艺术。作者结合自身实践,介绍了地方媒体做好环境报道的十个策略。

环境报道 舆论监督 地方媒体 方法 时度效

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推行绿色发展的今天,做好环境报道是时代赋予新闻媒体的必答题。

地方媒体受制约较多,如何做好环境报道,真正发挥环境报道的正面功能?操作中有哪些规律可以遵循、哪些策略可以借鉴?

一、环境报道有法可依,理要直、心要平

《环境保护法》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是依法治国理念的生动体现,为媒体开展环境报道提供了“尚方宝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尚方宝剑”不等于可以“任性蛮干”,环境问题背后往往牵涉复杂,地方媒体相关稿件被毙稿、叫停是常事,但同时,媒体人生活在当地,工作在当地,更不能把自己当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也不是什么“环保大侠”,一旦诉诸悲情,容易沦为哗众取宠,难以为继。

作为地方媒体人,腰杆要直,心态要平,保持定力,不轻言退场,也不场外吹哨,应以建设者的心态开展工作,以合作者的姿态破解心防,用心剖析症结,立足解决问题。

二、发现重大环境问题要敢于迅速汇报、及时解决

一旦发现重大环境问题,是绕道而行还是勇于求证?是抢抓话语权还是谋求迅速解决?必要时应敢于向地方高层领导直陈事实,在最快的时间消除问题,掐灭“爆点”。

如盐城市区10年前只有一个饮用水源,公众对水质极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发全城恐慌。2006年3月6日,我得到线索:秦南造纸厂常年向水源直排废水。而在此前,这家造纸厂已在上报材料上“关闭”多年。次日中午,我和同事突击暗访造纸厂,拍下大量排污图片,将情况摸排清楚。这个厂一天排污几十吨,且长期隐瞒,一旦见报,很可能引爆恐慌情绪。我直接拨通督办水质议案的市人大常委会一位副主任的电话,当面汇报情况。这位领导随后找到分管副市长,后者闻讯批示,责成职能部门立即关停。待到一篇几百字的稿子配图见报之时,造纸厂已不可逆转地关门大吉。此事处理得波澜不惊,但大家依然成就感满满。

三、把握“时度效”,勇于“居险架桥”

出了环境问题,要想舒缓公众情绪,解决棘手难题,“一把手”出面无疑最重要,但其在媒体上的“出场方式”非常讲究。地方媒体必须拿捏好“时度效”,做到两头都满意。

盐城是“百河之城”,朝阳新村一带是“洼中之洼”,一发大水就淹。污水进屋,怨言难免。一次,时任市委书记踏查水情,一个老汉站在污水中高声陈情:“你们领导就知道抢镜头,年年都一样……”区街干部赶紧上前推阻,溅起一路水花,被书记当场喝止,“老百姓讲得没错,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多听听群众的意见有好处,要加快工作进度,加快城市建设,让老百姓少受些罪!”怎样才能把这个插曲传播出去呢?我们选择了述评,《百姓的埋怨与书记的歉意》一文,写出了不以为忤、甘之如饴的群众工作观,也表达了现代治理观:“老百姓发几句牢骚,既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和监督,这是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人民公仆只有接受的义务,没有听而不闻、无动于衷的权力。”报道绵里藏针,收到良好的反馈。

四、寻求与职能部门“无缝对接”

有些环保机关拙于和媒体打交道,边合作边防范,有碍于隐患的发现和问题的解决。这需要媒体和记者坦诚以对,以对环保事业的赤诚和热情,换来对方解除心防,同心协力。

俗话说“见面三分亲”,我跑环保条线,每个星期都要去市、区环保局及下属单位串门,也结交了几位很铁的朋友。当得到张庄一家染织厂向水源支流排污的线索后,我和同事在乱坟岗蹲守半夜,悄然拍下清晰图片。次日傍晚,我电告市环保局一位副局长,为防泄密,并未告知何地何时排污,对方也不多问,直接安排执法与监测人员夜到报社,与我们汇合后再次潜伏乱坟岗取证,连夜破获了这起排污案。达成这样的工作默契,源于我们长期的努力,真正做到了相互信赖、“无缝对接”。

五、借力志愿者,主导议题设置

做环境报道,经常要借力环保志愿者。合作中要相互尊重,善于设置议题,一步一个脚印,让志愿者有收获,将他们的热情和力量汇集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绿色先锋”是本城一个大学生环保志愿者组织,它与《盐城晚报》合作过“地球一小时”“低碳出行”等公益活动。我们曾在“世界环境日”之际,设置一个“城市寻清行动”的议题,组织大家带着透明水瓶,到市区各个河道采水样,然后将几十个色差极大的水瓶贴上标签,汇集到城市公园和社区巡回展出,买来一些小鱼当场测试水质,令人触目惊心。小行动大影响,首先在于议题设置。

六、对突出问题果断发出“狮子吼”

□ 2017年2月15日,一只丹顶鹤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舒展翅膀。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中,来此过冬的丹顶鹤和白鹭等鸟类展翅起舞,姿态万千,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爱鸟人来此观鸟拍摄。(高峰/摄)

环境报道不能温良恭俭让,对一些刻不容缓的突出问题,地方媒体应发出振聋发聩的“狮子吼”,发挥强大舆论力量,叫醒“装睡”的人,为市民百姓代言,为党委政府分忧。

盐城曾有一家废橡胶洗拣厂,大量污水直排到铁家沟,河道黑如墨汁。记者前往调查,竟被持棍追打。本报出动多路记者,大喝一声《徐家黑水龙住口!》,引起市民强烈共鸣。污染源当天就被摘除,打人者也被查处。2011年6月一个周末我值夜班时,正逢低气压,全城都笼罩在秸秆烟火气中,报料电话被打爆。我签发时在头版头条撰写一条双行超粗标题新闻:“昨日大市区,浓烟呛煞人;试问谁负责,咳咳咳咳咳!”本市秸秆禁烧已连续两年“零火点”,但一到收割季,仍有不少人提起这条“呛煞人”的标题。

七、线索断供时不妨“无中生有”

线索是折磨记者的第一难题。线索总有断供的时候,此际,跑线记者可以因时因地设置议题,做一些新闻调查,同样能采发好新闻。这是我们一个压箱底的法子。

2011年“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们临时决定做一条叫得响的“冷新闻”,想到麋鹿回归20多年,最初从英国引进盐城滩涂的39头“种子鹿”已过寿限——它们的归宿分别是哪里?采访很顺利,头版刊出,令人眼前一亮。还有一年“六五”,新闻发布会散场后,局长与我同乘电梯,我趁机递上问号:“作为市环保局长,您最上心的环境问题是哪几件?”局长显然有话要说,从电梯谈到办公室。我下楼就直奔世界环境日活动现场,随机抽取30个市民做调查样本,给出与局长同样的问号,一条有交锋、有情怀的独家很快便做成了。

八、对闭门羹要坚持“挤一条缝”

环境采访难免吃闭门羹,遭遇各种软威胁也不少见。在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面前,媒体只能迎难而上,给社会一个交待。

盐城市北部有一个化工集中区,一度事故多发,社会上对舆论监督寄予厚望,本报记者经常跑二百里外的现场。一次接报某企业疑似发生爆炸,多家媒体闻讯派员赶去,但都被保安挡在园区门外,情绪一点就着。拖到深夜,同仁们陆续失望而去,本报已预留版面,没有退路。我们一边在外围采访,一边继续找人闯关,终于在零点喊来一位负责人,缠了半小时,反复交涉,对方无奈答应我们“净身”进区——相机、录音笔、采访本什么的通通不能带。但毕竟人到了现场,核实了相关情况,终于在凌晨1时许在车上发回了报道。有些报道最终不能发出,但记者到现场就是一种监督,能使责任方有所敬畏,且每一次采访都是积累素材,都有被激活的可能。

九、善用数字说话,切忌大而化之

《盐城晚报》做舆论监督有一个老方法,就是先把自己放在“被告席”上,让同事反复“审问”,看是否经得住“假想敌”的诘问。模拟“庭审”到无懈可击,方才上版上网。一般性的批评报道如此,进入数字化时代的环境报道更当如此。

我曾经随环保采访团报道过一个秸秆气项目,以农户的实践证明烧秸秆气比烧液化气划算。稿件见报后,收到好几位读者的来信,他们以严谨的数字计算,证明秸秆气在当时的条件下成本明显高于液化气,如无足够的补贴,势必难以推广。被读者用数字将了一军,我赶紧做后续采访,证实那就是一个不成熟的盆景项目。此事让我十分汗颜——现在已是数字化时代,环境报道不能大而化之、似是而非,要做到科学、专业、准确、形象。算好经济账、环境效益账,生态账才好算。

十、环境评论要言之有物,不讳不避

环境报道既要呈现事实,也要激浊扬清、明辨是非。在地方媒体写环境评论,同样要有法治观、历史感,以公允、持衡、深刻的论说,剖析环境问题,指出解决路径,问责责任主体。要敢于指名道姓,直指问题要害,不宜像小媳妇回话,口将言而嗫嚅,隔靴搔痒,不痛不痒,于事无补。

盐城市近郊上冈镇违规焚烧秸秆,镇长、副镇长等人被严厉问责,社会上众说纷纭,本报随即刊出评论《镇长禁烧不力被罚冤不冤?》,层层剖析,去伪存真,以理服人;城北一条河道被污染多年,我们在新闻稿后附上千字文《警惕官心民意的“红河谷”》,适时当头棒喝;渣土车肇事屡禁不止,《渣土车乱象无问责则无终结》直陈问题本质……

生态环境在百姓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这是一个新闻富矿,地方媒体同仁投身其中,只要心怀民瘼,勇于担当,多谋善行,必定能够有所作为。

(作者是《盐城晚报》副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盐城环境
盐城美食话“三醉”
盐城串场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