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诗教观对提高青年素养的价值

2017-12-16 15:36李方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习近平

李方

摘要:自古以来,“诗教”一直在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內容。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学习的重要讲话已在全国学校掀起传统教育的新高潮,也带动了全国教育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要策略,古诗词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中的最大亮点,是提高当代青年修养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指示,更是进行现代青年思想品德教育新颖的切入点。

关键词:习近平;诗教理念;青年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0-0136-04

在2013年3月1日举行的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学习古诗词的意义:“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再次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讲话已在全国学校掀起传统教育的新高潮,也带动了全国各级教育中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新华网2014年11月17日报导云:“目前北京版语文教材中已有不少古文内容,今后还将加大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2015年6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对全国的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学前班)教育进行大胆改革,使“传统文化教育”脱离“品德课”与“语文课”,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首次提出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目的为“完美人格教育”,在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良好行为规范,高雅审美情趣,质朴道德操守,深邃哲学思想”的合格公民。2015年8月24日,“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启动仪式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旨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广泛传播普及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打牢領导干部修身做人的基础,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养及治国理政的能力。2016年7月13日的《学习时报》在头条位置上发表了“习近平:将传统文化当作独特战略资源”的重要文章,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到了治国安邦的理论高度。由此可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当下教育界的重要举措,古诗词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中的最大亮点,更与青年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关联。

自古以来,“诗教”一直在中国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礼记·经解》中对“诗教”诠释为:“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为儒家“五经”之首,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之“诗教”,强调的是诗歌提升人的修养、养成人“宽厚仁爱”性情的内涵,所以孔子有云:“诗,可以群可以怨可以兴可以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明确指出学诗既是古代士子人性修养的途径,也是古代士子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进而要通过《诗经》,将“诗教”推举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手段。那么,在现今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的古诗词教育理念,成了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情飞扬:学诗可以使人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情飞扬”之“情”,不仅是指诗歌对情感的表达,更是指诗词对人“情商”的培养。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有云:“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就是说,“诗”就是因情而起,因情而发,古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怀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文本。在古诗词里,既可以看到古人成功时的欢欣,也可以看到古人失意后的自我激励,也有大量的身处逆境、命运坎坷的诗人,以昂扬向上斗志与豁达的心怀,为后人提供了励志与自强的榜样。古人正是通过诗词篇章再现生活的精彩与精致,讴歌生命的恢宏与永恒,这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精神气质,正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古诗词,将古人高妙的审美意境带人到当下生活。因此古诗词里所包含的诗性的生活、激情的生活以及自我激励的法则,如同日月星辰一般具有永恒的普适性和美育价值,不断地激发着人内心的诗情,引发为良好的“整体效应”,去应对生活。对于从事任何行业的人来说,用饱满的激情面对事业,用诗性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用发自内心的安详与和谐来把握生活,这才是一种真正健康的生活态度,也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标志。多读古诗词,用飞扬的诗意抵消生活的刻板,使人远离“数米计薪,日以挫其志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体而心不灵”的干枯物质标准,而以浪漫的哲学家情怀来关照现实生态,这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情飞扬”之意境。所以,古诗词能使人进入强烈的抒情境界,感受诗性的神奇和超越,带给人全然不同的内心感受,当然也在一种高尚的意境中感受到情感的升华。

1916年,中国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创办中华职校时,就特别重视职校学生的情感培养。中华职校为了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养成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职业的热情,在该校的教育方针第四条指出:“既得应用之知识,纯熟之技能,而无善良之品行,仍不足以立身社会。”中华职校校训为“敬业、乐群”。“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乐群”指的是“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黄炎培把情操培养称之为“金的人格”,即“高尚、勇敢、侠义、乐观”的人格。1922年,黄炎培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年间之感想》中指出情感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为:“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而对于那些“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黄炎培予以坚决的否定。这说明,在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初期,就已认识到情感教育的价值,并在教学中也一直存在着培养学生“善良而合格”“优美之情感”的公民意识的教育实践。时至今日,这种对青年乐观的品质、善良的内心、优美之情感的培养,则完全可以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来养成,也完全可以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步步升华。这一点,正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学诗可以使人情飞扬”的理念形成完美对接。古诗词中蕴藏着巨大的情感源泉,各种或深邃或细膩或雄壮或纤秀的情感表达无不被诗词所挟裹,远古的梦想、光明、生机、悲悯、道路和远方在诗中——呈现。如《卿云歌》中的“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唱出了中华民族对前程的企盼,还有对民族发展及未来生生不息的祈福;《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营造的是对理想不懈追求及对未来的诗意遥想;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以饱含哲思又略带忧伤的文辞,倾诉着“人生苦短,珍惜未来”生命诉求;又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歌颂着春日万物复苏晴空万里的澄彻,赞颂生命本体的蒸蒸日上;还有“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映照出江海宏大、岁月无边的瑰丽。即使是最平常的日常情景,也能化做诗人笔下的动人佳句,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是在俯拾可见的“日常”中,挖掘出了诗意的光芒。在当下人类充分享有物质生活的年代里,人类在面临着物欲横流与道德缺失的痛苦,又深深地感受到灵魂的漂泊,精神家园的丧失。所以人类渴望重建人格操守,渴望在一种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之中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会用哲理的眼光审视自我和事物,让灵魂能够简单而真诚地存在。这就是生活中的光明与诗性,而这种诗性一旦植入心中,成为青年精神领域的一部分,定会成长为华美的果实,并奠定一生的情感基调。endprint

二、志高昂:学诗可以使人树立远大志向

“诗言志”是中国诗教最原始的理论阐释,也是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阐述。作为一个理论术语,“诗言志”的理念最早在《尚书·尧典》中记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里的“诗言志”,指的是诗做为一种表达诗人思想、抱负、志向的文本,“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功能。诗中所言之“志”,属于人们主观范畴的东西,“志”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并由一定的客观现实所激发,因而“言志”,也就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直接参与了国家的政治建设。所以在先秦时代,士子交往中“必称诗以谕其志”,古诗词俨然成为士子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文学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工具与技能,一种“赋诗言志”的时代语境就此形成。

再从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构成来看,成语是汉字的主要语种,四字组成的成语天生的韵味十足,诗味十足,如“高瞻远瞩”、“民和年丰”、“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长河落日”、“莺歌燕舞”、“珠联璧合”等成语,读起来有形有款,错落有致,特别适合表达各种上情绪的变化,也使每日每时浸润在这种诗性话语中的中华民众受到了天然的诗灵性的启迪,具备了潜在的诗人气质。

于是,古诗词就成了数千年的中华民众(特别是青年)提高修养的重要工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任何时期的青年来说,都是必修的人生课程。面对着这个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就更应当具有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远大抱负与宽阔胸怀。古诗词中激越的爱国之情,高洁的舍生取义之志,以及身处逆境时的豁达超脱,正可以给处于时代变革中的职教学生提供充沛的正能量。如李贺《南园》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表达的是青年书生的昂扬之气与尚武雄风,当国家遭受变故之时,年仅二十余岁的李贺忧心如焚,又为凌烟阁中的历代英烈所感召,恨不能横刀立马驰骋沙场,化身为战场上收取关山的勇士。于是李贺的诗句与李白的“为君谈笑静胡沙”、陆游的“金戈铁马”、辛弃疾的“挑燈看剑”和“吹角连营”、苏轼的“西北望,射天狼”,汇合成一道诗词罡风,喊出了在崭新的时代面前,新一代青年的报国激情,召唤着青年学生不要荒弃青春,要像勇士那样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去开创,去创新,去奋斗。

“诗言志”也表达着古代士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取向,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械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的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差异,“人才难得,通达洋务、谙习机器者尤不易觏”成了洋务派御侮图强之举措的重大阻碍。为摆脱人才困境,洋务派先后办起了一批实业学堂,培养所需的近代职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面对中华千年未有之变局,千年未有之强敌,近代最早的职业学校培养出了本土的精通矿业、通讯、机械、船只、商务、外语的实用青年人才,成就了一条中华民族的自强之道。就这样,近代的青年人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发展国防工业、军事工业、钢铁工业与振兴民族经济的重担,有了更多的直接参与社会实践与变革的机会,也就承受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古诗词中的充满理想抱负的诗歌,就成了对青年进行励志教育的最好教材。如清代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明代于谦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句,语句铿锵,语意高尚,都可以成为青年的座右铭,促其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促其立报效祖国之志。这种激越的爱国情感与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汇集在一起,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诗可以使人“志高昂”的理念完全契合。

三、人灵秀:学诗可以使人富有创造力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学诗可以“人灵秀”,指的古诗词富有激发人的心智,开启智的创造力的作用。而这种灵秀之气的培养,也应当由古诗词来担当。中华民族的古诗词是最具灵秀之气的文本,它不仅拥有漂亮的语句,更有多变的文本和富含智慧的修辞手法,在不断变化的平仄韵律与修辞手法中,古诗词与时代精神步步紧跟,神奇地实现着它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在格律尚未出现、人类对于书面语言的运用还比较生疏时期,先民的诗歌属于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所采用的是与口语最接近的四方句式,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断竹续竹,飞土续肉”;“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等;而当格律平仄渐渐形成,先民已懂得了四声变调时,五言句与七言句开始出现并日臻完善,就有了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美妙诗句,这一切又为宋代的长短句的出现酝酿了最佳氛围。而格律诗中的平仄、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无不是诗人“人灵秀”的最佳表现。古代诗人能够在格律诗严格的韵律限定之中,仍然得心应手地写出“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鹂上青天”、“春蚕到死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句,将汉字的韵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可见诗人语言创造能力的高妙和心之灵秀。因此专家评论云:“中华民族的诗性思维是把世间万物看成和人一样具有同等智慧、同等情感、同等地位、同等意义的生命。……诗人让自然之物成为心中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别的什么‘物,都是一个会思想、懂情感的生命活体,同时亦是诗人情感的一个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灵秀”也包含思维品质的多元化和创新,作为高等生物的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着诗性思维,这种诗性思维一被激活,就能够成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改善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质量。对于青年来说,“创新式思维”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因素。在科技日益发展的进程中,在未来的职场中,每一个人所要面对的情况千变万化难以预料,而每一事件的结局也千姿百态,无法预知。所以只有灵秀之心,才能从一种现象中发现多种解决途径,从一道难题里寻求多种答案,在一个问题里设计多个支点。世界是网状的,人类的思维必须与这个多元的、交叉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网状世界实时对接,这就需要“灵秀”,需要“创造”。多学诗,多读优美而灵活的诗句,就如同沉浸在一场美好的文字迷宫中,在千变万化的汉字排列中,人的大脑也会旋转起来,灵动起来,精密起来。就当下形势而言,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形成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代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而要完成这个时代命题,则意味着更加深刻的转型、更加深刻的变革与创新。为了迎接这场变革,为了实现这场变革,每一个从教人员都要积极地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从古诗词中汲取更多的灵秀之气,培养创造性的“灵秀之心”,以更具创造性的精神气质来迎接新的时机与新的时代。

苏东坡有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个通讯日益发达、交流日益国际化、人文意识愈加强大的时代,也给古诗词开辟了宽广的传播渠道与无限延伸的传播时空。在当下这个充满创造、充满张力、充满诗情的时代,古诗词正在大踏步地回归我们的生活,为日益提升的幸福生活欢呼与歌唱。为了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大力提倡古诗词教育,培养青年们的诗性思维与诗性美德,让古诗词“智慧的光芒穿越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让中国青年自“五·四”时代就有的“救亡图存”的科教兴国意识与现实社会相融,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发展的独特战略资源。

[责任编辑:盛暑寒]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