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琛 毛晓丹 林鸿星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同种免疫引起的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各项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差异,为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快速、便捷的辅助诊断。方法:本研究纳入了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通过血型和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将其分为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同种免疫组,61例)和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非特异组,106例);并进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数(RET)、血清胆红素(TBIL)和转氨酶检测;记录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日龄和黄疸持续时间。结果:本研究发现同种免疫组的RBC、HGB和HCT显著低于非特异组(P=0.000),而RET却明显高于该组(P=0.000),同时高胆红素血症出現日龄较非特异组更早(P=0.000),且黄疸持续时间更长(P=0.000)。结论:同种免疫组案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描绘出了高胆红素血症的溶血机制。这些案例具有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且持续时间长的特征。血液学参数和血型是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并且可辅助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症; 高胆红素血症;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计数; 转氨酶
doi:10.14033/j.cnki.cfmr.2017.31.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31-0045-03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疾病,是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周入院治疗的主要原因[1],其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感染、新生儿溶血症、G-6-PD缺乏症等,其中新生儿溶血症(ha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由于母婴血型不相容,母体的IgG抗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所引发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性疾病[2],如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可进展为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并且HDN和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协同作用可加强胆红素诱发的神经毒性[3-4]。因此,及早鉴别诊断HDN,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生命健康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调查由于同种免疫引起的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放散试验阳性者判定为同种免疫性溶血阳性患者,并将结果与不明病因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进行比较,以明确高胆红素血症的溶血机制,避免高胆红素血症所引发的神经毒性,为HDN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胎龄37~42周,日龄0~14 d,符合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5],并排除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及诊断为其他肝病的患者、被确诊为G-6-PD缺陷症的患者及感染、脑损伤等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病患。将母婴血型不相容且放散试验阳性患者判定为同种免疫组,放散试验阴性且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明确病因的患者归为非特异组。
1.2 方法
全血细胞计数运用SysmexXE-5000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血清总胆红素和转氨酶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I16200获得;血型鉴定和溶血三项试验检测则通过西班牙WADiana DG-57全自动血型分析仪进行。
1.3 观察指标
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网织红细胞数(RET)、血清胆红素(TBIL)和转氨酶水平,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记录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时的日龄(高胆血红素症出现日龄)和黄疸持续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用绝对值和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而定量变量用(x±s)、中位数(M)和百分位数(P25,P75)表示,组间关于各参数的均数差异性分析采用t检验和曼-惠特尼秩和检验进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溶血症患者所占比例
本研究由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组成,见表1。其中同种免疫组男27例,女34例,胎龄(39.38±1.03)周,出生体重(3370±347)g,非特异组男54例,女52例,胎龄(39.34±1.08)周,
出生体重(3300±346)g,两组患者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2.2 两组血液学参数对比
同种免疫组RBC、HGB、HCT显著低于非特异组,而RET显著高于非特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2.3 两组间转氨酶对比
同种免疫组与非特异组肝转氨酶ALT、AST、GG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高胆出现日龄及黄疸持续时间对比
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但同种免疫组比非特异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日龄早,且黄疸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4。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高发于新生儿时期的临床疾病,低水平的胆红素表现为抗氧化剂,而高水平的胆红素则常扮演神经毒素的角色。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常会进展为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引发一系列临床损害,极高水平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可越过血脑屏障,导致核黄疸,后者可造成死亡,徐动性脑瘫,感觉神经性耳聋及发育迟缓[6]。通常由进行性加重的高胆红素血症进展为胆红素脑病的进程是极为迅速且毫无预兆的。因此,高胆红素血症严重威胁了患儿的生命健康,应引起临床重视,早期发现并干预,提高患儿的健康质量。HDN是公认的引发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病因,虽然不是位列首位,但是被认定为是35周或者以上新生儿发生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和胆红素神经毒性的重要危险因子,即更倾向于发生核黄疸。因此,美国儿科学会(AAP)推荐HDN患者比非溶血症阳性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更早进行光疗介入,并使用更低的血清胆红素阈值,以避免胆红素毒性的急性临床表现。endprint
本研究旨在调查由于同种免疫引起的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各项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之间的关系。笔者证实了两组间相关实验室参数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本研究未收录任何G-6-PD缺陷症的溶血性病例。虽然G-6-PD缺陷症相关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传统上也认为是由于溶血引起的,但是关键要素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胆红素未在肝脏进行充分结合,故将其排除在外[7]。笔者研究发现同种免疫组的RBC、HGB和HCT均数明显低于非特异组(P<0.05),RET则明显更高(P<0.05),与此前其他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8]。这证实了本组患者高胆的主要原因就是溶血反应,由于母婴ABO/Rh血型不相容引发同种免疫性溶血时,母体所产生的免疫性抗体会越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红细胞被破坏,使得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此为新生儿重度高红素血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9]。生化指标方面,两组血清胆红素、ALT、AST和GG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血清胆红素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虽然升高水平未见显著差异,但同种免疫组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日龄明显更早(P<0.05),而且黄疸持续的时间也明显更长(P<0.05),这也在文献[10]研究中得到了印证。HDN发生于胎儿期和新生儿期,胎儿期发生溶血所生成的胆红素能迅速在母体的肝脏进行代谢,故在患儿刚出生时常不表现为皮肤黄疸,但由于溶血在出生后仍存在,而新生儿代谢胆红素的能力相对不足,故高水平的血清胆红素常出现于24~48 h以内。同时免疫性抗体未被清除之前,会持续致敏胎儿红细胞,并被巨噬细胞识别、清除而导致溶血,因此临床治疗中黄疸常表现为消退复又出现的现象,导致黄疸治疗疗程延长。故临床应密切关注和控制HDN的发生,争取及早发现,并及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ALT、AST和GGT是临床常用于联合监测肝功能损害的指标,是反应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主要是用于急慢性肝炎时反应肝细胞损伤和活动性监测,而本文中两组患者为不同病因造成了高胆红素血症这一相同结果,系血清胆红素生成增加和(或)清除障碍胆汁淤积造成肝脏功能损伤,因此在区别高胆病因方面未见有指导意义。鉴于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的高发,以及合并HDN所引发的严重危害,学者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能早期鉴别HDN的方法,有文献研究表明,用脐血进行溶血三项检测检出率高于外周血,可以预测HDN的发生[11];同时在分子水平的探索也有先例,有学者推荐可将CD144+内皮微粒标志物作为HDN的篩查标记物[12]。早期筛查母亲血型并对有可能发生母婴血型不相容的新生儿及早进行血型检测,同时进行HDN知识的普及均对HDN的早期监控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同种免疫组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印证了高胆红素血症的溶血机制。本组患者有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重大风险,并适合进行长期神经发育随访。血液学参数与血型是帮助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诊断简单易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文斌,常立文,刘伟,等.控制成分输血输注速率提高新生儿换血疗效[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5,30(1):30-34.
[2]陈萧群,雷玲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1):29-31.
[3]肖小红,陈伟.高胆红素血症与新生儿溶血症血清学试验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2015,32(12):41-43.
[4]王瑞君.新生儿黄疸224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4):221-222.
[5]金汉珍,黄德氓,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9.
[6]刘燿煌,周金安,方志军,等.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关系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5,28(4):298-299.
[7]黄晶,郭艳,陈沛伟,等.新生儿胆红素浓度与UGT1A1基因G71R突变以及G6PD缺陷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7,23(1):126-127.
[8]叶长钦,张弘,李文忠,等.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常规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2):1539-1540.
[9]林琼琳,郭雅春,彭燕,等.微柱凝胶法检测南昌地区新生儿溶血病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8):741-742.
[10]韩桂珍,王秀芳,罗忠媛,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4):151-153.
[11]陈洁,詹瑛,于莎,等.脐带血溶血检查在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4):757-758.
[12]鲁广建,王侠,张晨光,等.CD144+内皮微粒标志物与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患儿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6):2528-2531.
(收稿日期:2017-07-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