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谣组织教学,促进历史知识内化

2017-12-16 11:05刘锡邦
江西教育B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朝代历史课三国

刘锡邦

如何在教学中,扩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鲜活的历史根植于学生内心,促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清晰地感知生活,解析生活,内化自我,提升素养,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现就教于同仁。

一、教给识记方法,注重知识积累

历史教学中,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需要学生准确、牢固地识记。中国历史对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格外的陌生和不适应,如果一开始教师的教法欠妥,引导不到位,学生就会厌学,对历史课没信心,更有甚者一开始接触历史不感兴趣或怕上历史课,就会破罐子破摔,这样也许会断送学生对历史,特别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探究、领略与感悟。我在教学七年级中国历史时,精心编制的 “歌谣”催生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第一节历史课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首先让同学们齐声朗诵王昌龄 (唐代)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一脸的“我能行”,满满正能量充盈着课堂。我抓住机会,请同学们欣赏了老师最近学写的一首“七言古诗”,希望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我说着便把这首“小诗”展示了出来。

中国历史朝代歌

尧舜传说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连两晋,五族十六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加辽金元明清。

(一)朝代歌教师释义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唐尧,也称尧,虞舜也称舜,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杰出首领,与黄帝和炎帝齐名,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属于史前史时代。从夏朝开始,国家产生,是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中国历史上十八个朝代(时期)。

(二)朝代歌学生激情“填词”

教师相信学生心灵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出这种能量,从而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课堂上,同学们看着我的“古诗”,欣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开篇的场景,朗读的劲头越来越大,情绪越加昂奋,不到3分钟“阅读欣赏”之后,同学们迅速识记“小诗”并积极配合接受老师的验查。“尧舜传说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海波同学没等老师“点将”就毛遂自荐朗读了起来,那理直气壮的派头着实让人佩服。“跑偏了!”“串词了!”“错了!”同学们争先恐后说了起来。“老师,我来背。”同学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极佳。我顺势而为,让其他同学也来“亮招”。张博的“小诗”,那才叫个“齐”呢:“尧舜传说夏商周,春秋战国乱哄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名。”我对同学们眼中的这位“奇才”,很是佩服。在接下来的互动交流中,海波同学说出了自己这样“作诗”的理由:“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的“秦”,与“秦汉三国连两晋”中的“秦”是同一个秦,加上紧张就“串上了”。“乱悠悠”和“乱哄哄”的意思差不多,“乱悠悠”是说明该历史时期“乱”且時间较长,“乱哄哄”就没有这样的意思在里面了;“秦汉三国连两晋,五族十六南北朝”,是在突出“秦汉三国”朝代的更迭,“浪花淘尽英雄”重点表现的只是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

二、加强探究思辨,启迪智慧生成

学习了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同学们对“朝代歌”的认识入门和理解才到位了。如果说黄帝、炎帝、尧、舜、禹时代是人类文明曙光的初显,那么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就是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正式开始。为帮助同学们了解夏、商、西周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及三朝更替的顺序,引导学生识记夏、商、西周的更迭,培养学生运用合作、讨论、归纳的方法,我先是从国家、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末代君主五个子项目,制作简表让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填,然后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多动脑筋,想想看谁先理解透,记得住,记得牢,并且向全班同学作介绍。经过四个小组发言人的推介、教师点拨,有一种方法为全班同学所推崇:夏商周(西),启(去)汤武,阳(阳城)亳(亳州)镐(镐京),桀纣幽(周幽王)。可以通俗地解释为一个四口之家,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分配两个孩子做家务的情节,还是挺像那么回事的嘛。“夏商洲去堂屋,杨博浩借粥油”的速记方法就这样诞生了。我表扬同学们学问大,同学们说是受我“七言”启发而作,这让为师欣慰些许。不难看出,“探究与分享”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形式,在这个活动中,要注重在呈现材料后进行提问或者提出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探讨、碰撞,进行价值观正面引导。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731836457@qq.com

猜你喜欢
朝代历史课三国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