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文明之花 与和谐同行

2017-12-16 21:50陈卫良汤婷
江西教育B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价值观文明

陈卫良+汤婷

九月的校园生机盎然,清晨的阳光分外明媚。走进南昌十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树红花簇拥下的“和谐”二字。迈入学校的大门,就被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所包围:同学们身着整洁的校服,一声声“老师,您好!”的亲切问候,让人由衷地感到亲切和幸福。

南昌十六中位于井冈山大道,是一所重点建设学校。与重点中学相比,这是一所生源质量偏低的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有待提升。中学生正处于价值养成的关键期,健康成长的首位是品德发展,核心是价值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学生成长提供持久力量,奠定坚实基础。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教育公平的原则就是让每个孩子都享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副校长涂文军边走边向我们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文明公民,培养文明公民要从行为习惯抓起。我们以‘立德树人为终极目标,从养成教育着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公民。”

晓之以理——构建养成教育“三字经”

遇老师 问声好 若迟到 喊报告

同学见 互问好 带微笑 要谦逊

同行走 长先行 入校园 穿戴齐

扣系好 发扎紧 高跟鞋 化妆品

金银饰 都不宜 拖拖鞋 穿背心

留长发 皆不准 对来客 要尊敬

讲大方 不尾随 外作客 要懂礼

……

踏着清晨明媚的阳光,走进校园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闻到杏坛的阵阵花香,感受到沁人心脾的气息和勃勃生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提是教育。只有通过形象、生动的自我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知上取得实效。”分管德育的副校长龙评如是说。

2014年开学初,学校提出养成教育“三字经”征集活动,每个班在同学们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班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养成教育三字经。之后,开展全校评比,通过微信投票、辩论等形式,选出最切合学校实际的养成教育三字经。为了能让养成教育三字经更接地气,学生们从身边陋习的小处着手,认真观察、积极讨论,最终形成文稿。

另外,学校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到易于接受的活动中,如学生自行组织的“文明礼仪”智慧班会课、校园仪仗队、学生参加敬老院的文明礼仪实习活动等。这些活动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动之以情——传递德育“好声音”“好形象”

每天一大早,踏入校园的学生都可以看到站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入校的学校领导。领导向每位学生亲切问好,这个举动看似简单,实质是在向学生传递德育的“好声音”“好印象”。

“我们始终站在学生立场,读懂学生心事,相信学生能力,让教学贴近学生。”涂文军介绍说,“老师们都用心关爱孩子们,传递德育好形象。当孩子们做出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时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简单地罚抄,有的只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学生没吃早饭,有的老师会把自己的早点让给他,学生衣服淋湿了,有的老师会用取暖器替他烘干。”

学校倡导学生经常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 等礼貌用语,在校在家都用普通话,待人有礼貌;见了客人主动打招呼,起立让座,沏茶倒水,客人走时要送出门外,并说“再见 ”;见到老师要问好,行少先队队礼或鞠躬礼。“十六中的学生真阳光!”这是很多家长的评价,良好的礼仪习惯让学生为更多人所接纳。

导之以行——从教室到社区、到大自然

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是看得见的硬指标,也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然而,学校却坚持“不要总把价值盯在高考”,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似对症下药,实则治标不治本。

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进入十六中的学生学习底子薄,根源在于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单纯地聚焦于学生分数,凭借老师苦口婆心的“满堂灌”,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成效,加之青春期的学生逆反心理强,收效甚微。所以,学校从学生行为习惯抓起,循序渐进,多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与学生交朋友,用爱感化学生。

一次,校长在学生放学后巡察校园,发现教室空无一人,教室里的灯却敞亮。事后,他召集师生共同商讨,制定措施,孩子们纷纷表示节约用电应从小事做起。全校37个班,随手关灯,每天省电约80元,一年下来就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金思宇同学说:“我们班将喝过的饮料瓶、看过的旧报纸、写完的作业本回收,再用置换的钱布置教室,大家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如今,垃圾分类回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学生下意识的行为习惯。渐渐地,学生节约意识也增强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呈现出来,师生文明素养提升了。借用孩子們的一句话来形容:“美丽校园风,在我十六中。”

“养成教育从教室搬到了社会,搬到了大自然中,对于学生们来说,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也是文明理念的有效传播和知识的拓展,在社区、大自然,美好品德的培养寓于其中。”谷市街社区的王主任说道。

“学生既是道德养成的实践者,也是道德养成的教育者。现在,我们的毕业生很受欢迎,在社区,他们是好社员,通过他们身上彰显的良好行为习惯感染了很多人;在大学,许多同学担任学生干部,他们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他们懂得感恩,对他人、对社会有感情。”龙评动情地说。

结合南昌市创文明城市的倡议,全校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垃圾的产生与处理方法”调研。通过调研,学生认识到随手丢垃圾不仅是不良习惯,而且还会增大社会管理成本。学生到鄱阳湖生态博物馆接受绿色教育,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感受红色传统。随着共享单车的普及,单车受损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学校引导全校学生开展“共享单车的利与弊”的调研;学生与社区联动,开展“绿色清明,文明祭祀”的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交通宣传活动,通过活动的相互了解,让“小手牵大手”的文明行动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学校地处部队医院附近,学校与部队联系,开展军民迎新联欢会活动,学生们精心组织,与军人同台演出,收获自信和快乐。

持之以恒——挖掘课程力量

“各种养成教育的认知和体验是有效的,但活动毕竟是碎片化的,零散不成体系。要使养成教育系统化,我们必须借助课程的力量,把养成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是我们的必由之路。”涂文军介绍道。

学校组织老师在假期梳理教材,从教材中寻找教育资源,并通过教研活动对这些资源进行提炼。通过这种提炼,老师们发现不论哪种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养成教育资源。如初一语文教材《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体现做人要讲礼、尊重他人;初二语文教材余秋雨《信客》中讲究做人要诚实守信;莫怀戚《散步》讲做人要有责任感。自然学科也同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会物质的分类,有毒有害气体不能随意排放;废液不能倒入下水道中,用过的化学药品要做合理的回收。指导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理性的现代文明人。

“不同地域有文化的差异,不同学校有学生的差异。因此,开发适合本校生源特点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教育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老师汪海波说。

经过几年的实践,南昌十六中开发了如下课程:

通过校本课程的补充和深化,南昌十六中真正使文明向善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南昌十六中通过点滴小事让学生在知上取得实效,在行上实现突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十六中学)

□责任编辑 胡波波

E-mail:1340863327@qq.com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价值观文明
请文明演绎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