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德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生态型滨湖城市建设背景下湖州特色小镇提升发展研究*
王荣德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浙江 湖州 313000)
赶超发展为湖州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力。建设特色小镇已成为加快赶超发展的新举措,正在湖州有序推进。在对湖州特色小镇建设现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以赶超发展的新思路、新要求、新动力来提升发展湖州特色小镇建设:着力提升发展理念,在“特”字上求思路;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在“新”字上做文章;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在“强”字上下功夫;着力提升人才集聚,在“智”字上谋发展;着力提升文化元素,在“美”字上促融合。
赶超发展;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发展
绿色,是湖州最靓的底色,也是最大的发展优势。赶超发展是湖州市委、市政府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湖州实际出发,为实现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湖州当前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在此背景下,推进特色小镇提升发展尤其为紧迫。
传统概念上,特色小镇是指风景独特、历史悠久、知名度高、规模较小的行政建制镇,浙江的特色小镇不按行政区划来定,“非镇非区”“一镇一业”“紧贴产业”,每一个特色小镇各司其职,主攻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或者浙江的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的“特”,即小镇之魂、特殊所在。特色小镇的“色”,即小镇之美、魅力所在。在形态上,特色小镇展现“小而美”。“小”即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美”指所有的特色小镇都要建成3A级以上景区,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通过聚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致力于培育一批一二三产联动、历史现代未来同现、生产生态生活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产业,构筑未来产业的高地。因此,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智慧城镇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新样式。
第一,建设特色小镇是湖州赶超发展的新举措。当前湖州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面临着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紧迫任务,需要加快赶超发展。湖州市将特色小镇建设列为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即十大“五百亿”工程之一,特色小镇成为培育新产业、生成新生产力、促进新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赶超发展的新举措。面对新常态、新形势,要补短板,促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新招,就是要充分利用湖州市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利用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机遇,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助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二,建设特色小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湖州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诞生地,是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是既护美绿水青山,又做大金山银山。这对湖州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要求。因此,湖州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彰显生态文明,唱响绿色智造,将生态文明元素和智慧城镇元素有机植入特色小镇建设之中,形成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的新样式,推动湖州发展加速度、高质量、均衡性、可持续。
第三,建设特色小镇是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抓手。特色小镇建设突出发展主题和转型升级主线,是谋划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培育大产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核心任务就是扩大有效投资,每个小镇3年内50亿元左右,并且还不包括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以10个省级特色小镇计算,3年累计投入至少在500亿元以上。因此,可以说,特色小镇是小空间大投资,有利于推动各地集聚资源要素、推进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建设特色小镇是促进创新创业的新途径。特色小镇建设突出产业高端和要素集聚特色,推动产业创新落地。规划建设特色小镇,通过聚焦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就是要叠加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着力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等要素支撑的众创生态系统,形成一支推动未来新产业发展的现代创业大军。
第五,建设特色小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实践。特色小镇布局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以产业为基础,通过推进项目组合、功能融合、要素集合,实现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叠加,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所以特色小镇既是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拓展区和承载地,也是产城融合、展示美丽湖州的新空间。
(一)湖州特色小镇建设布局
湖州市创建特色小镇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深厚文化底蕴和特色产业基础,“十三五”期间谋划布局了30个左右特色小镇(培育10个省创建、10个省培育和10个市培育目标),在产业上涵盖了环保、时尚、信息经济、健康、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我省未来长迈发展的七大产业以及丝绸、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在地域上覆盖了两区三县和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湖旅游度假区。目前,全市共有10个小镇列入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创建培育名单(其中6个为省创建类小镇,4个为省培育类);8月2日公布的第三批省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名单中我市有4个(2个为省创建类小镇,2个为省培育类);另有两个镇被住建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小镇(具体见表1):
表 1 湖州特色小镇建设布局情况
(二)湖州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推进
湖州市10个省级特色小镇总规划面积33.6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592亿元。目前小镇建设进展总体顺利,已建成面积达到11.45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的3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2.07亿元,占计划的35.8%。在2017年8月2日公布的第二次省特色小镇创建考核中,湖州市有3个获优秀。吴兴美妆小镇被评为省级示范小镇,长兴新能源小镇和吴兴美妆小镇被评为省标杆小镇,中国特色小镇论坛永久会址落户安吉。湖州特色小镇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效主要表现在:(1)有效投资不断扩大。2017年上半年10个省级特色小镇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5亿元,同比增长16.4%。在全省特色小镇投资放缓的情况下,实现了逆势增长。其中丝绸小镇累计完成投资41.19亿元、地理信息小镇累计完成投资40.14亿元,已提前完成3年3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特色小镇已成为全市扩大有效投资新的增长点。(2)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活动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引商,10个省级特色小镇已累计入驻企业1684家,其中,上半年小镇新引进企业共171家。韩国第三大化妆品企业韩佛、总投资30亿元的英纳威锂离子电池项目、恩驰汽车总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入驻小镇。(3)高端要素加快集聚。加大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智汇谷,已建成总建筑面积26.93万平方米的创业创新基地17个。共引进“新四军”创业人员280人,“国千”“省千”人才15人,成功引进了中科院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室、中欧感知城市创新实验室、中俄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4)文旅功能逐步完善。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推动文旅功能和产业的有机融合,10个小镇累计已建成公共文化设施23.4万平方米,丝绸小镇钱山漾文化交流中心、湖笔小镇湖笔文化园等一批项目已投入运行。目前小镇拥有省以上非遗项目6项,非遗传承人18人,省以上大师10人。随着小镇文旅功能的逐步完善,前来小镇参观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2017年上半年10个小镇共接待旅游人数329.7万人次,增长了25.6%。
(三)湖州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梯度培育创建机制。(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领导机制。建立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级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各区县也分别建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全市特色小镇建设的组织领导体系已基本完善。(2)建立例会制度,完善协调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研究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协调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针对湖州丝绸小镇跨行政区域特点,成立专门的丝绸小镇协调小组,建立了“四统四分”的工作机制,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目标”;“分步实施、分区推进、分阶段达标、分区域出形象”,有效地解决了两个片区的规划定位问题,加快了小镇建设进程。(3)建立考核制度,完善考评机制。将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纳入市对区县年度综合考核,从重视程度、推进速度、工作力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对培育创建的特色小镇,建立动态评价、激励和退出机制。目前,全市已形成梯度培育、上下联动、滚动推进的特色小镇培育创建格局。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充分体现特色小镇的内涵。(1)优化整体布局。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城镇规划,也不是产业园区规划,湖州市严格按照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的要求,围绕省7大万亿产业和10大传统经典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休闲旅游业为拓展、现代服务业为补充,打造湖州市特色小镇创建体系。重点布局实施“310”工程,即推进10个省创建、10个省培育和10个市培育的特色小镇建设。(2)深化建设规划。严格按照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的要求,围绕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创新五大功能叠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组织指导10个小镇完成了“复合型小镇”建设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规划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网络中找准比较优势,确定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建设目标。
三是强化制度供给,加大特色小镇扶持力度。(1)强化政策供给。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在财政资金、用地保障等十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集聚人才资源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湖州市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各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全市上下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备。(2)强化土地供给。在土地指标极为紧张的情况下,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和全力向下挖潜,湖州市本级已累计安排1800亩预拨指标用于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各区县也千方百计、全力争取,使特色小镇建设所需土地指标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强化资金供给。组织多家银行与10个特色小镇开展“镇银”面对面对接,取得贷款授信40亿元。同时,充分利用湖州市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有利条件,借势特色小镇建设品牌和影响力,积极向国家发改委等上级部门对接争取,目前已争取到国家专项基金3.69亿元。
四是强化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主要目标。将特色小镇作为重点工程和重大平台纳入“十三五”规划“六重”清单,按照“谋划储备一批、前期报批一批、开工实施一批、竣工投运一批”的要求,建立了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库。2017年排定了重点项目211个,计划完成投资153亿元。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湖州市在特色小镇规划范围内探索了社会资本投资项目“零审批”制度和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改革,建立了特色小镇投资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在依法合规基础上,简化各项审批程序。同时,明确特色小镇规划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可适当降低标准,优先列入市、区县重点建设工程。
五是强化企业主体,坚持市场化运作。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如吴兴美妆小镇,充分发挥珀莱雅在国内化妆品行业的领军地位,先后引进一批国内外化妆品企业入驻。在此基础上,又布局建设了化妆品博物馆、科技孵化中心、人才公寓、美妆研究院、大师创意工作坊等一系列配套项目,特色小镇的建设内涵得到充分体现。
六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培育创建氛围。(1)按照省统一部署,全力做好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对特色小镇的宣传报道工作。央视新闻联播系列报道《治国理政新实践·浙江特色小镇启示录》将湖州丝绸小镇作为开篇报道。湖州日报等媒体也对湖州特色小镇多次做了专题系列报道。(2)策划组织系列活动。组织召开了湖州丝绸小镇规划发布会暨重大项目签约活动、“中国·吴兴美妆小镇”新闻发布会等活动,各个小镇也分别在上海、北京、巴黎等地召开了系列推介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我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3)丰富各类外宣平台。各特色小镇均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消息阅读、活动简介、微信互动等功能不断充实完善,并定期对外发布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特色小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湖州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前期的调研显示:湖州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第一次省特色小镇创建考评喜忧参半,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产业占比还有待提升。从全省一季度投资情况的通报来看,湖州市6个省级创建类小镇特色产业投资仅完成11.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45.1%,低于全省平均18.3个百分点,低于考核标准24.9个百分点。其中,丝绸小镇产业占比1.5%、湖笔小镇产业占比48%、地理信息小镇产业占比61%、美妆小镇占比65.7%、新能源小镇占比55.7%,均未达到考核要求,排名处于全省下游,特色产业占比已成为湖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最大短板。此外,安吉天使小镇虽然特色产业占比达到91.5%,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严重不足,一季度仅完成1722万元,在全省78个创建类小镇中排名最后。
二是功能融合还有待提质。小镇建设要求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创新五大功能有机融合。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湖州市的10个小镇都还没有实现五大功能有机融合。在美妆小镇、新能源小镇、智能电梯小镇等产业功能和创新功能较强的小镇中缺少文化和旅游功能,而在丝绸小镇、蜜月小镇等文化旅游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小镇,产业和创新功能又不强。
三是制度创新还有待提速。2016年8月10日浙江省政府第八次全体会议上作出“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建设特色小镇”的工作部署,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所有特色小镇实行以“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并纳入了年终考核。目前此项工作各个小镇都在积极推进,但由于上级部门限制较多,进展还不够快。
贯彻落实湖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特色小镇建设融入湖州赶超发展的全局之中,以赶超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动力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坚持产业立镇、科技强镇、旅游兴镇、文化传镇,以“四新”主题实践为载体,按照“规划为先、特色为本、文化为魂、生态为基、产业为根、民生为重”的“六为路径”,市、区县协调联动,主动对标省命名的特色小镇,通过“五个着力提升”,即着力提升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提升特色产业、着力提升人才集聚、着力提升文化元素,加快推进特色小镇提升发展。
(一)着力提升发展理念,在“特”字上求思路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也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基本遵循。特色小镇创建要遵循自身规律,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创建始终,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特色小镇来说,特色是生命,是活力,是竞争力。要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分门别类地对信息经济类特色小镇、高端装备制造类特色小镇、旅游与健康类特色小镇、环保与时尚类特色小镇和历史经典类特色小镇进行特色发掘,因地制宜,彰显比较优势;因镇施策,一镇一策,避免雷同,打造特色,差异化发展。建议每个特色小镇应设立专家委员会或智囊团,帮助出谋划策,同时要广泛听取和吸收民意,让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选派后备干部协助或高配干部,加强特色小镇领导力量。
(二)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在“新”字上做文章
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从服务对象不同阶段需求出发,强化政府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要素保障,构建起新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模式。一是构建“孵化链条”的运营模式。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式服务,为创业项目提供最适宜成长的环境。二是构建高效政务服务系统。建议加强对各特色小镇的指导和交流,采取“部门、专人联系制度”,职责分明,一一对应。三是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人才+资本”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将政府主导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投向特色小镇等创新平台,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四是用法治手段保护市场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政府监管和第三方平台运用,切实保障市场创新。五是用市场力量培育“生态圈”。让小镇中的行业领袖、技术专家、企业高管、中小创业者等,在产业链不同环节扮演好各自角色,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层。建议组织在湖高校结对特色小镇,市科协、市社科联组织相关学会联系特色小镇,做好服务。
(三)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在“强”字上下功夫
国内外许多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特色小镇的打造,必须突出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作用,结合产业规划统筹考虑,做大做强,这样才能有望保持小镇持久的繁荣。一个有活力的产业,能凝聚人气,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同时能促进就业、繁荣市场。特色小镇因产业而存在,因产业而兴旺,产业是魂,小镇是形。产业特色是小镇特色亮点的重中之重。在打造特色产业过程中,各特色小镇要着眼长远,聚焦前沿技术、突出科技含量、集聚高端要素,培育具有全国乃至全世界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建议在市区范围特色小镇新增财政收入前三年全额返还,对龙头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配套补助。只有把主导产业做特做强,才能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出来,才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小镇才能在引领转型升级上作出示范,也真正能形成特色亮点。
(四)着力提升人才集聚,在“智”字上谋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特色小镇就是人才小镇。特色小镇要“外引”“内培”双管齐下,集聚创新人才,在“智”字上谋发展。以重大人才工程、重大人才平台为抓手,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同时联手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校镇协同,加快本土人才的培养,湖州美妆学院的诞生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将为促进创业主体从“小众”、精英走向大众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外引”,一是要定制个性化政策,以待遇吸引创新人才。特色小镇要根据产业定位,量身定制各类政策,吸引各类创新人才到特色小镇来共同创业,完善相关政策,建议举办特色小镇校园人才招聘专场,吸引大学生到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实现创业梦。二是要塑造共同价值观,以事业集聚创新人才。三是优化人才创业生活环境,以环境留住创新人才。完善小镇内的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功能配套,完善国际化的交通、体育、场馆、教育、医疗设施,营造国际化的宜居环境、营商环境、语言环境、宣传环境,让更多高端人士落户小镇。四是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以优质服务温暖创新人才。“我负责雨露阳光、你负责茁壮成长”,着力营造更加适宜的“气候”,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使各类创新人才在小镇发展得更快、壮大得更强。对于“内培”,建议湖州高校要主动对接特色小镇,可派出人员去小镇挂职,通过各种形式为小镇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五)着力提升文化元素,在“美”字上促融合
文化是根,是软实力。特色小镇“小而美”,美在环境上,也美在文化内涵上。湖州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文化底蕴,绿水青山是湖州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湖州的最大优势,湖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人文魅力空间。要让生态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底色,让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内核,从多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培育创新文化、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独特的山水文化,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区域特色文化。建议文化宣传部门和市社科联应加强对特色小镇文化内涵发掘的指导,推动“生态+”“智慧+”“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文标识,构建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加强对外宣传,增强对人产生的黏性和对企业产生的引力。特色小镇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智慧城镇建设融为一体,实现“产、城、人、文、生”的融合,成为湖州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新亮点。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zj.gov.cn/art/2015/5/4/art_32431_202183.html.
[2] 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培育创建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yecuan.com/zhejiang/20160428/89121.html.
[3] 李强.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今日浙江,2015(13).
[4] 翁建荣.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J].浙江经济,2015(19).
[5] 刘锡宾.我省特色小镇建设原则和对策研究[J].政策瞭望,2015(9).
[6] 王荣德,汪明,吴佳丽.湖州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2017湖州蓝皮书[R].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ResearchonthePromotionandDevelopmentofHuzhouCharacteristicTownundertheBackgroundofEcotypeBinhuCityConstruction
WANG Rongde
(Teacher Teaching Development Center,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A new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the city of Huzhou has been ma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rpassing development so that a new impetus has been absorbed. To 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towns has been a new measure of surpassing development which is being carried forward in Huzhou in an orderly way.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about constructing the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Huzhou, new ideas, new requirements and new impet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rpassing development should be suggest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in Huzhou: elevating development concept with effort and seeking ideas upon the word “special”; improving service level with effort and doing something upon the word “new”; enhanc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with effort and working hard upon the word “strong”; gathering talents with effort and seeking development upon the word “wise”; developing cultural elements and integrating upon the word “beautiful”.
surpassing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 enhancement and development
D67
A
1009-1734(2017)11-0010-06
2017-05-15
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与智慧城市协同建设研究——以湖州市为例”(项目编号:16NDJC080YB)和湖州市2017年哲学社科规划课题“超越发展背景下湖州特色小镇提升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hzghy014)的研究成果。
王荣德,教授,从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