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颖姐姐:
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几乎一帆风顺。可是我经常自卑,总觉得自己“不过如此”,也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挺聪明,可更多的时候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心目中的那样优秀。每次当我并没有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就取得很好的成绩时,总是惴惴不安。这样的后果是严重的,我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时,十分害怕,甚至会逃避,似乎没有信念能够战胜。考了第一名,最先涌出来的是惶恐和沉重的压力,哪怕是在付出努力之后,也丝毫没有这是我应得的这种想法。我该如何改变自己?
娜拉快跑
娜拉快跑:
如你所說的自己,从小成为“别人家小孩”,却非常不自信。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涉及到心理学中关于自我的本质了。一般来说,小时候得到较多肯定的人,更容易形成自信的品质;相反,小时候经常被否定的人,则容易自我怀疑。
人的自我是丰富的,有好有坏的。所以当某种品质被过份强调时,另外一些对立的品质只能被压抑了。当一个人被夸奖时,被强调往往的是其好品质:聪明、懂事、善良......那么与这些品质对立的成分:无能、自私、调皮......虽然它们也存在于内心,却不愿也不敢再被表现出来了。在任何有可能呈现这些品质的情景下,都会唤起焦虑的反应。
自尊的稳定来源于整合:好品质与坏品质的整合。当一个人无法整合自身的缺点时,他的自尊是不稳定的,他特别害怕别人的评价。很多人以为“当有一天我足够强大、聪明或成功时,我才会自信”,其实是一种盲目的推断。如果你无法接纳真实自我中弱势的部分,你永远无法真正自信。
“别人家的小孩”,这些人自我中的某些品质被过份的强调,相当于在自我中建立了好坏的对立状态。好自我拚命要打败坏自我,拚命想把坏自我扔到一边。但坏自我就像影子一样,无法被清除。完美主义者、强迫症者、抑郁症者等诸多心理障碍者的本质,便是无法接受与面对坏自我。这些人试图通过“想通某个问题”“成为一个道德上的完人”等方式去压抑坏自我,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些“别人家的小孩”,当一切较顺利时,他们倒还能维持内心的稳定,但一旦遇到外在的挫折,便会产生心理危机。失恋、学业失败、工作挫折等等,都会让这些人的好自我与坏自我之间的冲突激化,严重的话会出现抑郁症或强迫症等心理障碍。
所以,过度的表扬对人是有害的。表扬、夸奖、好名次,这些身外之物一方面让人产生自恋满足,另一方面让人执着于好自我的获取,执着于这种自恋满足。过于执着于这种满足的人是脆弱的、易怒的,因为试图把坏自我压抑下去,内在的张力被制造了出来。任何评价的情景,唤起的不是信心,而是紧张。
所以,在所有人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适度的肯定。实事求是的肯定,不要过头,否则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肯定他人时,要更多的强调一个人的努力、勤奋、认真等可控的心理品质,而不是聪明、能干、自信等这些相对不可控的心理品质。
乐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