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 就是体现公平了吗最近一篇网文被不少人转发,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寒门之所以难出贵子,很重要的原因是寒门的父母不努力奋斗、上进。“如果你不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你的孩子也很难实現他的梦想,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在孩子身上,越来越不现实。”父母不知道努力奋斗、上进,“等到孩子没出息的时候,就开始抱怨阶层固化,却忘了别家孩子的父母搏命的时候,你在打麻将、玩游戏”。意思也就是说父母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家庭环境,所以“寒门难出贵子”。
@王教授 家庭环境的营造,给予孩子的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有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但是,寒门身处的社会底层与城市精英阶层所能提供的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远不是仅靠家长个人的奋斗、上进就能改变的。它受制于多种复杂的社会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国家的制度性安排等。
山区农村家庭与北京中产家庭所能给孩子提供的经济文化条件,能比吗?又哪是喊几句要努力奋斗,就能够轻易改变的?与社会精英阶层相比,底层的奋斗过程更为艰难,限制上升的天花板更低,“奋斗18年才能和你喝咖啡”之语并不夸张。所以,近几年来,国家层面推行面向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这一“教育扶贫”政策,正是因为看到了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所导致的贫困地区学生难上好大学的问题。
@婉婉 鼓励人人奋斗,以奋斗的姿态撬动现实,改变人生命运,是一碗浓浓的鸡汤。但是,个人成功不只依赖于个人的奋斗,还有赖于各种社会条件,有赖于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有时候,运气都可能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生活在农村或者城市,东部或者西部,人生道路上的起点都是不平等的因素,也不必强求均等。国家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让每个人公平地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公平地享有竞争机会权,更为重要。
@杨三喜 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努力、不上进的父母,他们整日打麻将、玩游戏,但更多的父母为了生存、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各行各业辛苦打拼。他们可能是在建筑工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工,也可能是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他们的孩子却很难在大城市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有机会成“寒门出贵子”的故事主角,你如何忍心指责这些父母不努力、不上进?
大学应该“严出”还是“宽出”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新出台的《华中科技大学普通本科生转专科管理办法(试行)》中提到,对于学业成绩未达标而受到学籍警示处理,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学习者,将转入专科层次或退学。“本科转专科”新政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也让大学“宽出”和“严出”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林泽洪 我今年6月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毕业前的一个月,是大学期间最“痛苦”的一个月。起初我以为,学校和老师不会对毕业生太较真。可在我提交了论文初稿后,导师又向我提出了大量修改意见,要求非常严格。离校前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在通宵修改论文。现在回过头来看毕业前那一个月的煎熬,我心中更多的是感激。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心态观念,那一个月里都成熟了很多。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只有挺了过来,手里的学位证和毕业证才显得更有意义。
@胡娟娟 很多在校生缺乏危机意识,总觉得毕业是理所应当的事,或者对自己的要求是“能毕业就行”,于是就松懈下来。事实上,学校每年都会有部分同学因学业不达标而延迟毕业或无法毕业。我支持“本科转专科”政策,实际上这个政策是一种学业救济制度,给濒临退学的学生一条出路。对于“本科转专科”政策,首先能够对在校生起到较强的警示作用,有利于塑造良好学风、校风,其次有利于提升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和信任度,最后这是对学业困难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长江学者刘海峰 包括华中科技大学“本科转专科”政策在内的一系列“严把大学出口关”的政策值得充分肯定。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还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并非所有学生都能适应其所在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有一些学生因沉迷游戏等原因,荒废了学业。“本科转专科”既是一种淘汰机制,也是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关怀,不至于两手空空地走出校门。
相比于国外高校“宽进严出”的培养原则,国内高校推行“严出”政策要面临更多障碍。我们社会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文化,一方面,无法顺利毕业对学生而言是很难堪的一件事;另一方面,学生和老师某种程度上会形成“师生命运共同体”,学生答辩不佳或毕业困难,老师也会觉得“丢面子”,所以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通过考核、顺利毕业。这些都导致了我们大学的淘汰率极低。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把握好珍贵的大学时光,明确目标,努力学习,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既是对老师和家长负责,更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手游 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同时又一波波被质疑。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父母银行卡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我们该如何解“游戏之毒”呢?
@王者归来 游戏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了。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体现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面对各种声音,游戏出品方近日推出了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如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陆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有人说,这是中国游戏行业有史以来最严格的防沉迷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人们看到了防范的诚意,但“三板斧”能否“解毒”还有待时间检验。
@张之白 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如果一款游戏埋藏了“魔鬼的种子”,那么一旦推向市场,就会害人害己。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正如一知名企业所坚持的,“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责任意识更应战胜商业利益。须知道,游戏需要设计,孩子的未来也需要“设计”,而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妙手文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