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来改去,学理科的学生怎么越变越少?
2017高考改革新方案多地将采用“3+3”模式,在已经试验的地区,有一个科目却受到了冷遇,那就是物理。物理到底有多难,竟然会让那么多学生避之不及?
高考改革“3+3”模式
新一轮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由原来的“3+文综/理综”改为“3+3”模式。 “3+3模式”是指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其它科目中自主选择。全国各省对于“3+3”高考模式改革启动时间并不相同,但基本集中在未来三年。
在选考制度设计中,学生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可以自主决定科目组合。自主选科的设定依据为: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学科的内在价值以及报考高校要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由于这种模式需要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多个科目中任选3科进行考试,选哪科、怎样选就成了考生和家长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
事实上,这一自主选择过程会受到一系列的约束,而可能出现大部分人只注重眼前的考分利益,从而存在长远价值上的非理性。例如:过于畏惧理科科目的学习难度而带来的选考避难就易;等级赋分制下在选考决策上的“田忌赛马”策略,选择竞争对手较弱的部分文科学科等。
那么,高中选考理科科目模式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否符合国家与个人的长远利益呢?
高中生选考科目的“理科萎缩”现象
以浙江为例,在文理分科时代,选择理科的学生占比约为65%。而在“3+3”模式下,2017届高中生中,选择任意一个理科为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都比以往文理分科时有明显下降,其中选择人数最多的化学学科,选择比例也仅有50%。上海的情况与之类似。
而作为理科选考科目最具代表性的物理学科,其选考比例远低于改革方案出台时的各方预期,成为“理科萎缩”中最为突出也最受关注的事实特征。选考物理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窘境:在所有选考科目中,物理学科被认为最能有效傳递关于学生认知能力的信号,因而备受高校青睐。然而,现实中选考物理人数明显不及预期。浙江的选考数据显示,2017届高中生选考物理的比例仅占41%,比化学低10个百分点,且低于地理学科,仅位居第三;女生选考物理的人数仅占26%,仅高于技术学科,位居7门学科中的倒数第二位。
由此可见,学生自主选科产生的重要现象是“理科萎缩”,其重要标志是理科选考科目的学生比例,相比文理分科时代有明显下滑。
而理科,尤其是物理,都是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学科,它可以解答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跨越许多自然科学领域,对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建模能力、计算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大有益处。物理教育的缺失会带来许多恶果。往大了说,国家物理人才会出现断层,工业发展将后继乏力;往小了说,除了少数文科专业外,没有物理知识做基础,大学阶段很可能遇到学习阻碍。学生和家长不选物理是因为只看到了眼前的分数,实际上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学好物理,于自己、于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