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蒙
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的文化教育理念及其启示
郑 蒙
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凸显了文化的重要性,真正体现出外语教学对“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的追求,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大纲围绕一些特定的“文化概念”建立起一个循序渐进的中国文化内容体系,强调要以文化为语言教学的切入点,注重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升学习者的跨文化技巧和多元语言文化能力。这些理念和做法,对汉语国际传播有一定的启示。
法国 中学汉语教学大纲 文化教育理念 汉语国际传播
法国汉语教学历史悠久,近年来发展迅速。汉语教学在其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是中等教育阶段已具有相当规模。*参见白乐桑:《法国汉语教学的现状、教学标准、学科建设》,《孔子学院》2013年第3期。在法国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指导下,教育部陆续颁布中学各阶段的汉语教学大纲,推动汉语教学不断向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作为文化大国的法国,其汉语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对文化的重视。从文化视角来考察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发展脉络和具体内容,并深入挖掘大纲所蕴含的文化教育理念,可以为汉语国际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是法国教育部颁布的用来规范中学汉语教学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所有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学校及签约私立学校都要执行。虽然20世纪80年代汉语教学已有零星大纲,但未成系统。世纪之交,法国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新形势下的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有十门外语*十门外语即英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葡萄牙语、日语和俄语。除总纲外获准或保持各自独立的大纲,当时地位迅速提升的汉语也被纳入其中。汉语第一次有了独立大纲,且系统完善、标准规范,这标志着汉语教学已完全融入法国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阶段,享有同英语、西班牙语等同样的地位。
2002—2007年,高中一、二、三年级和初中第一、二阶段的汉语大纲陆续出台。*大纲全名如下:Programme de chinois de la classe de seconde générale et technologique(普通类和技术类高中一年级汉语大纲)[S/OL].BO hors série n°7 du 3 octobre 2002.Programme de chinois de la classe de première des séries générales et technologiques(普通类和技术类高中二年级汉语大纲)[S/OL].BO hors série n°7 du 28 aot 2003.Programme de la classe de terminale des séries générales et technologiques-chinois(普通类和技术类高中三年级汉语大纲)[S/OL].BO hors-série n°5 du 9 septembre 2004.Programme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vivantesétrangères au palier 1 du collège-chinois(初中第一阶段汉语大纲)[S/OL].B.O. hors série n°6 du 25 aot 2005. Programme d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vivantesétrangères au palier 2 du college-chinois(初中第二阶段汉语大纲)[S/OL].B.O. hors série n°7 du 26 avril 2007.该系列大纲遵循外语总纲的要求,首次将文化作为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内容引入语言教学,而语言活动围绕具体的文化内容展开,这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大纲特别强调了培养文化能力对达成外语交际目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是通过把握“文化内容”(le contenuculturel/cultural content)获得的。各阶段文化大纲均围绕“文化内容”展开,描述了各自的文化目标和重点,详列了建议教师选择的文化主题,并对教学材料选择和展开教学活动的方法予以指导。大纲和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由汉语督学组织资深教师编写,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特性,并提出要从“汉字文化圈”“华人社会”等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中国社会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大纲在制订过程中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下简称《欧参框架》)为重要参照。《欧参框架》是欧洲多元语言文化政策的重要成果,自其2001年颁布以来,欧洲多国纷纷吸收其先进理念、调整外语教学及评估标准,作为参与制定者的法国自然也不例外。随着2005年和2006年两条教育法令的发布,《欧参框架》正式成为法国学校外语教学唯一的参考体系和衡量标准。*参见戴冬梅:《法国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由于法国对《欧参框架》的重视加深,使得大纲不断调整。在文化方面,大纲逐渐吸收或加强了“提升多元语言能力”“培养跨文化知识和技巧”“注重社会语言能力”等内容。《欧参框架》虽然意识到社会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与语言交际密切相关,却将它们作为学习者的“一般内在能力”同“语言交际能力”相区分。对其描述也只是进行了简单举例,并没有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级。时任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的白乐桑指出:“文化作为重要的能力却没有给出能力分级标准,这是该‘框架’的重要欠缺之一。”*白乐桑、张丽:《〈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处于抉择关头的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欧参框架》重交际、轻文化的特点也使汉语大纲展现出明显矛盾。2005年教育法令颁布前出版的初中第一阶段大纲还指出仅培养交际能力是不够的,要特别重视文化,建立起一种“交际—文化”培养模式。而2007年教育法令颁布后出版的初中第二阶段大纲则开篇强调交际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要密切联系语言交际,但之后又延续初中第一阶段的体例,详列了相关文化内容。
2010年,萨科齐政府主政期间高中改革方案确定,加强外语教学是主要举措之一。*参见张萌:《“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法国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期。以《欧参框架》为“标尺”的新高中外语教学大纲随之出台,分为高一大纲和高中毕业阶段大纲两种,并与2005年和2007年的初中大纲相衔接。*新高中外语大纲全名如下:Programmed’enseignement de languesvivantes de la classe de seconde pour les séries générales et technologiques(普通类和技术类高中一年级外语大纲)[S/OL].Bulletin officielspécial,29 avril 2010.Programmed’enseignement de languesvivantes du cycle terminal pour les séries générales et technologiques(普通类和技术类高中毕业阶段外语大纲)[S/OL].Bulletin officielspécial,30 septembre 2010.各门外语不再拥有独立大纲,文化大纲也不再单列。但这没有削弱外语教学对文化的重视,文化内容成为语言教学的切入点,各项语言活动均围绕各阶段特定的“文化切入点”(l’entrée culturelle/cultural entry)与相关“文化概念”(les notions culturelles/cultural notions)*法国教育部规定各语种对“文化概念”保留法文名称,不进行翻译,以避免影响老师和学生的理解。本文为方便读者理解,将“文化概念”及其具体内容译成了中文。展开。“文化切入点”和“文化概念”由旧大纲的“文化内容”演变而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新大纲还强调要从“问题”角度来展现文化概念。2013年,法国外语高考改革,高中毕业阶段的“四个文化概念”成为高考评估对象,至此,文化内容彻底落到实处,教师和学生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了。*白乐桑、廖敏:《法国汉语评估及教学划时代的飞跃——论2013法国外语高考改革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巨大推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虽然各门外语均遵循统一大纲,但每个语言学科都召集专家组整编出真实的教学参考资源,以帮助老师理解每个文化概念、开展教学实践。汉语专家组对四个文化概念在中国文化中的体现做了详尽描述,突出了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问题,并提供了大量多媒体资料供教师参考。*教学参考资源一般会在法国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作者门户网站http:// eduscol. education. fr公布。
2015年底,奥朗德政府的义务教育改革最终敲定,将9年义务教育(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划分为入门(小一至小三)、加强(小四、小五和初一)、深入(初二至初四)三个阶段,并按阶段制订各学科大纲。外语大纲同2010年高中大纲类似,提出了统一的文化切入点和文化概念,各门外语配有教学参考资源。*参见法国教育部网站对初中大纲的详细说明http://www.education.gouv.fr/cid81/les-programmes.html。由于该大纲2016年9月才开始实行,尚处于推广中,且汉语教参还未公布,本文仍以影响较大的2010年高中大纲和2005/2007年初中大纲为主要探讨对象。
汉语大纲文化教育理念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调节与更新的过程。它试图遵循《欧参框架》,又希望能保持法国优秀传统;它努力融入国民外语教育体系,又渴望凸显自身的语言文化特色。纵观其演变历程,重视文化的语言教学理念在逐步强化。
大纲虽然一直处于调整变化之中,但其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各阶段大纲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内容体系。
中学大纲分4个阶段:即初中第一阶段(初一、初二)、初中第二阶段(初三、初四)、高中第一阶段、高中毕业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差异,每一阶段都有各自的文化目标和侧重点。各阶段大纲依据各自的文化目标设立“文化切入点”,所有语言活动均围绕这个文化切入点展开。每个文化切入点由3~4个“文化概念”组成。大纲或教参针对每个文化概念都列出了建议的文化主题和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自主选择或者自行设计文化主题,并搜集相关材料进行教学(见表1)。
表1 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文化内容体系*此表内容由各大纲提炼而来。
初中汉语教学的文化目标是使学生从丰富的中华文化中找到兴趣点,增强学习动力。为培养文化能力,让学生尽可能了解中国同龄人的实际生活,对中华文化特性产生敏感性,努力超越有关“华人世界”的定型观念,开始意识到中法文化的差异与相似之处,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初中还特别强调通过汉字的文化意蕴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来展开文化内容。基于这一目标,初中第一阶段的文化切入点是“传统与现代”,相关文化概念有日常生活与环境、地理位置与特征、历史与文化遗产、文学与艺术遗产。这些内容使学生可以在广阔视野中探索中国文化标志性要素。初中第二阶段的文化切入点是“此处与彼处”,相关文化概念有旅行、科学、身边的目的语文化痕迹、校园与职场。这一主题引导学生发现中法文化的接触和联系。
高中汉语教学的文化目标是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重要文化价值观念,并从多角度探索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借此对当今世界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以此为依据,高中第一阶段的文化切入点是“共同生活的艺术”,即了解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而“记忆”“归属感”与“未来观”这三个文化概念则代表着有关一个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习这一内容,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中法社会的差异性与相似性。高中毕业阶段的文化切入点是“了解变动中的世界”,由“传说和英雄”“空间和交流”“政权所在地与政权形式”和“进步的理念”4个文化概念构成。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中国社会文化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并能对自己国家的社会文化进一步反思。
由此可见,各阶段文化内容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文化内容体系,这可促使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的认识由表及里,积极探寻背后的深层根源。以“教育”这一主题为例。初中阶段学生可了解中国同龄学生的校园生活及中国的教育体系,并和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找出异同;在高中阶段,则可以从高考补习班、城乡教育差异、留学热等现象入手,去探讨中国教育的演变,以及与教育相关的儒家传统价值观念。再以“饮食”为例。初中阶段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家常菜和特色菜,或是调查法国的中餐馆,简单对比中法饮食习惯差异;而在高中阶段,可以讨论中国地域饮食的扩散(比如广式点心、涮羊肉、川菜等),华人将中餐带向世界,也可以从文化归属和人际交往的视角来分析中国饮食的社会功能,还可以从食物的“四性五味”和饮食的荤素搭配等上升到中医理论、中国哲学的“阴阳调和”等深层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切入点与文化概念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具体知识,而是一种观察目的语社会文化的视角。通过文化切入点我们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析语言承载的复杂文化,而文化概念可以细化和深化我们的思考,从而对文化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看法。还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切入点与文化概念在各门外语中是“通用”的,而法国中学生至少要学两三门外语,这意味着学生可以从两三种文化的视角来探讨一个问题。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进行认识、对比与评价,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非常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技巧与多元语言文化能力。
围绕“问题”来展开文化内容是高中的重点。高中毕业阶段大纲特别规定文化概念要尽量从艺术、信仰—标志、历史与地理、语言与言语、文学、科技、社会—经济等七个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维度引入,因为这种交织可以促使学生对文化主题形成疑问。比如“龙”这个文化元素涉及信仰、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维度,“龙”寓意吉祥,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历史上龙是皇帝的标志,而皇帝的“龙袍”“龙柱”“九龙壁”又可以看作一种造型艺术;而由于一些人对生肖“龙”的喜爱,出现了《龙年:出生率激增,无数政治变革》这样的社会新闻。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的“龙”?“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龙年”到底是好是坏?这种想象、历史、现实的交叠,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对于汉语教学材料的选择,大纲规定要限定在文化切入点的范围内,而且一般是汉语社会实际使用的真实语料。语料的来源十分丰富,如书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形式也非常多样,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教师或教材编写者可根据教学对象的语言水平来调整语料难度,适当添加拼音,以及中文或法文的注释。
大纲鼓励教学材料与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学、经济、科学等多学科相关,认为跨学科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锻炼思维能力。大纲特别强调了文学与艺术对理解一个社会是重要的切入点,同时它们对创造力的激发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教参推荐的可做教学材料的文学作品十分多样,除了中国本土作家的作品如巴金的《家》、余华的《兄弟》等,还有一些海外华人的作品;而由于汉字带来的“阅读障碍”,所以连环画和漫画等也是不错的选择。电影作为一种主要艺术形式,其对语言教学的作用也被大纲充分肯定。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姜文、李安、王小帅、贾樟柯的一些反映社会文化现实的作品在教参中多有推荐。
另外,大纲还主张在汉语教学中积极导入中国社会文化现实的内容,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索,也“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与不断变化的中国文化之间的隔阂”,比如农民工问题、拜金主义、语言文化推广政策与软实力建设等。同时,大纲也关注了一些我们由于“习焉不察”等原因而忽视或不够重视的话题,比如满街的文明标语与口号、汉字文化圈及其成员国的差异,还有女性地位的演变及现代挑战等。对这些话题我们也许会有不同解读,但是这种“他者的目光”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路。
大纲突出了文化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文化教育理念和对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对汉语国际传播更新文化理念有所启发,也可为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别化与本土化提供策略参考。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浸润于文化之中,语言知识脱离社会文化语境不可习得。”对陌生文化的揭示有利于激发语言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初中大纲就专门指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中国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并强调“学习中国文化是学习汉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法国以文化为切入点组织汉语教学,将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培养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这两种相互依存的能力,以达成用汉语交际的目的。对于语言交际,“只会说几个句子是不够的,必须要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实践和文化背景”。而对文化能力的设计,也“不应局限于传递目的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或社会信息”。可见,“文化切入点”不同于作为语言教学附属物的“文化导入”,以交际为最终目的的文化也不仅限于“交际文化”,而对文化能力的培养,应深入下去,使学生“逐步接触那些能够突显目的语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的观念”。
反观汉语国际教学领域,依然有不少轻视文化的声音。比较极端者甚至主张汉语教学“去文化”,认为只要单纯学好汉语就能和中国人进行有效交际。这明显是需要商榷的。汉语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不联系中国文化无法教好汉语,学生也难以学好汉语。而且,如果汉语教学仅仅停留在机械的语言操练上,而缺乏文化的注入,很快就会使学习者丧失学汉语的兴趣和动力。
另外,汉语国际教学若仅仅将文化限于“文化导入”和“交际文化”也是不够的。“文化导入”是指教师借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内容来导入语言教学,但往往教学一展开文化就被淡忘了。一些教材也只将文化内容作为补充知识,而这常常会沦为课外阅读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地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3期。这一概念自1983年张占一先生提出以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教学对文化的处理。然而,如果仅仅将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等同于语言中的交际文化因素,将重点放在文化词语和语用文化上,那么就难以触及那些可以对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做出解答的观念文化,这并不利于消除汉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解和沟通障碍。因此,汉语国际传播应将汉语和中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而传播内容也不能限于“交际文化”的范围,必须引导学习者发现和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以助其达成有效交际。
法国教育向来重视批判精神的培养,这一特色也体现在外语教育中。初中大纲开篇指明“初中是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重要阶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的文化、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扩大视野,从而成长为思想开放、能接受差异、负责任的公民。而培养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反思和形成问题意识。
反思是对原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物的再认识与再思考。初中大纲“鼓励反思”,使学生意识到己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相似和差异,从而对目的语文化特性产生敏感,并开始适度地将相关社会文化元素构建成知识网络,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而“对目的语社会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价值规范系统的认知与分析,有利于隔开一定距离观察,并且能反过来更新对自己社会文化的认识并加深反思”。高中大纲特别强调以“问题”形式来展开文化,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外语教学时应将文化内容转化为文化和语言方面特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贴近社会文化现实,能够激起好奇心和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深入探讨社会文化现象,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而非不假思索地接受。这种反思和质疑正是培养批判精神的基础。
与此相关的是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特性的挖掘和对“敏感话题”的处理。一种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其他文化相接触、相比较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而我们由于“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反而难以察觉自身特色。因此,必须通过文化的对比与反思来挖掘中国文化的特性。大纲中对一些中国社会文化现象的关注与解读,能够提供给我们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
汉语国际传播中存在一些“敏感话题”,它们“大多跟国家政治、民族利益密切相关,属于国际关系中的一些‘敏感问题’”。*亓华:《论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敏感话题”及其应对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2期。之所以说“敏感”,是因为这类话题一旦被触及,往往会引起争议、误解或一些人的过激反应,所以常被回避。但一味被动回避或不恰当处理,都会影响汉语传播的效果。所以一方面,传播者要深入了解传播对象的社会文化传统和现状,以及思维和表达特点,采取恰当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应对质疑、争议,勇于接受批评和自我反省,以此来处理“敏感话题”,改善汉语和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多元语言文化能力”是“以不同程度掌握几种语言,并具备几种文化阅历的社会人在语言交际以及文化互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刘骏、傅荣主译:《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1页。提升多元语言文化能力,是《欧参框架》提出的理想目标,也是法国外语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种能力并非是各种不同的、相分离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文化能力。在人口频繁流动、文化时常交汇的今天,多元语言文化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因此培养和提升多元语言文化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法国的外语教育实行多语政策,法国《教育法典》就明文规定“掌握法语以及学习另外两门语言是教学基本目标的组成部分”。*参见戴冬梅:《法国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体系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期。学生通过学习两门甚至三门语言,可以开阔眼界,从而增强文化间融会贯通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技巧正是提升多元语言文化能力的必由之路。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阻碍学习者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为跨越文化间的“鸿沟”,汉语大纲引导学生将目的语社会和自己的社会相联系,意识到文化特性,从而“超越由刻板印象和成见带来的定型观念”,而在高中阶段,更应“超越预判、克服文化接触的困难以及面对可能的误解”。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多元理解力,形成对其他文化的开放心态。
汉语国际传播领域对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研究较为重视,然而受研究水平等因素的局限,认识上还有待深化,而且出现了“建立定型观念”这种值得警惕的说法。“定型”“文化定型”“定型观念”皆译自英文“stereotype”,是指那些僵化、固定的看法。为了帮助不同文化的人相互了解,的确需要概括文化差异,然而文化是复杂的动态过程,任何对文化的概括、评价或概念化都有其具体的语境,抛开这一点而片面地对文化“过度概括”和“标签化”,就会形成“文化定型”这种僵化的认识,很可能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参见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汉语国际传播者需要尽量避免“文化定型”,通过充分了解己文化和异文化,引导双方突破已有的“定型观念”,从而进行顺畅的跨文化交际。
多元语言文化能力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无可置疑。从个人角度看,它是满足交际需要、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从社会角度看,它是促进异文化理解和包容、维护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对于“多元语言文化能力”,汉语国际传播领域还需加强研究。多元语言文化能力内部各种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什么规律可循?多元语言文化能力有何特点?如何建立利于培养多元语言文化能力的汉语国际传播模式?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法国中学汉语教学大纲是法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法国吸收《欧参框架》先进外语教育理念并结合自身文化传统与特色形成的结晶。它突出了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和批判精神,提升学习者的多元语言文化能力。这些文化教育理念,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是以汉语为桥梁,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加强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列为主要任务之一。汉语国际传播在未来将持续发展。如何克服语言传播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如何消除传播对象的文化偏见和误解?如何改善语言文化传播效果、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现实问题。法国中学汉语教学以及其他国家外语教学的理念和做法无不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CultureIdeasofFrenchChineseTeachingSyllabusforSecondarySchoolsandItsEnlightenmenttoChineseLanguageGlobalization
ZhengMe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uhan University,Wuhan,China)
How to integrate the culture education with language teaching? The French practice provides a valuabl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n the French Chinese teaching syllabus for secondary schools,there is a progressive Chinese cultural content system which is orientated by a number of specific “cultural notions”. Some notable culture ideas are shown in the syllabus:taking the culture as the key point of language teaching,cultivating the learner’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spirit,and developing the learner’s cross-cultural skills and plurilingual competence. These culture ideas and the practice of French Chinese teaching may shed light on Chinese language globalization.
France;Chinese Teaching Syllabus;Culture Ideas;Chinese Language Globalization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联副会长,主要研究国际汉学、中西文化交流史和汉语国际传播。
10.19468/j.cnki.2096-1987.2017.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