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熙
(榆林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榆林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研究
闫树熙
(榆林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基于国家能源基地、资源新城榆林市1990—2016年的统计数据,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表示产业结构演变状况,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榆林市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变的运行关系和动态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榆林市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变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城市化水平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则不是,两者间尚未形成互动机制,为此给出促进两者良性互动的若干政策建议。
城市化率;产业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相伴相随,是经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经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国内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不同省份和城市的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进行过研究分析,由于区域特点、研究角度、选取的指标变量以及采用的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有的甚至大相径庭。
榆林市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与山西、宁夏、甘肃、延安、鄂尔多斯、内蒙古等省市相连,居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处。因其资源优势突出,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资源,称为中国的“科威特”,被国家确立为国家能化基地。2016年,榆林市GDP增长6.5%,达到了2 773亿元,连续多年经济总量位居陕西省第二,发展速度也一直处于陕西省领先地位。尽管榆林市整体经济水平不断跃升,但在全国范围来看,榆林市仍是一个发展较快的落后城市,城市发展面临较多问题。对榆林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运行特点和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榆林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过程和特色,也可以就两者间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政府制定榆林经济发展政策与举措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城市化水平用城市化率表示,城市化率一般有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两种。因为常住人口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比如外来打工的农民工虽然常年在城镇居住,但并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城镇公共服务和福利,使用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会使城市化水平被高估,故本文选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表示榆林市的城市化水平。从图1可以看出,榆林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1980—2005年为缓慢增长阶段,且低于陕西省总体城市化水平;2005—2010年为迅速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后为稳健增长阶段,城市化水平稳定在50%以上,且在持续增长中。
图1 榆林市与陕西省城市化水平比较图
图2是榆林市1980—2016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演变趋势,可以看出榆林市的产业结构演进大致分四个阶段:1990年前,一产占主不断下降,二产、三产为辅同步上升;1990—2000年,产业结构处于均衡和持平状态;2000年后的10年间,由于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的启动建设,使得二产迅速攀升,跃居首位,三产逐渐下滑趋稳位居第二,一产迅速走低位居最后;从2013年开始,受能源产品价格低迷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二产有所下滑但仍占主,在60%以上,三产略有提升达到30%以上,一产基本稳定在5%上下。当前,榆林市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图2 榆林市三次产业产值比重趋势图
利用1980—2016年《榆林市统计年鉴》中榆林市户籍非农业人口数、总人口数、三次产业和国内生产总产值数据,经过计算,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产值(第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来表示产业结构演变情况,两变量序列分别记为CZ和CY。图3显示,榆林市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都具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两者的上升演变趋势大致相当,可初步判断具有协整关系。
图3 榆林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图
在作协整关系检验之前,需对两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ADF单位根检验,城市化(CZ)和产业结构演变状况(CY)两原始数据序列的ADF值均大于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两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其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后继续检验仍然非平稳;二阶差分后两变序列同时达到平稳,故两个变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序列,可进行协整检验。
如果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变量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被解释变量中不能被解释变量解释的部分会形成一个残差序列,如果残差序列平稳,那么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1 以城市化(CZ)为解释变量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表1显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高,且两系数和方程都通过了检验和检验。接下来检验判断残差序列是否平稳。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P值为0.000 038,远小于显著性水平5%,判断得到残差序列εt已为平稳序列,从而检验说明榆林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表2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榆林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为进一步检验分析榆林市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运行特点和互动机制,进行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城市化不是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因为P值=0.00420.05,所拒绝原假设,检验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而对于“产业结构不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的原假设,因为P值=0.12010.05,接受原假设,检验认为产业结构演进不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
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示城市化水平,用非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表示产业结构演变状况,对榆林市1980—2016年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运行特点和互动关系进行分析:(1)协整检验结果说明,榆林市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两者演进协调;量化来说,城市化水平对产业结构具有正向推进作用,城市化进程每推动1个单位,产业结构就会向前演进提高约0.78个单位。(2)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演变的格兰杰原因,但产业结构演变不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揭示出榆林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和良好的互动机制。榆林市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非农业产值较高,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尤其是能化产业产值比重较高所致;相反,能够创造更改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产业虽有小幅增长,但所占比重较小,没能够对城市化进程产生带动效应。综上,榆林市表面上的产业结构演进,实质上并没有与城市化形成良好有效的演变互动机制。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伴相随,在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的演变的同时,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也要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发展动力,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鉴于以上分析,结合榆林市区域特点和产业发展实际,给出如下建议:(1)基于榆林市“二产独大”这一产业发展现实,结合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榆林市应引进先进技术,延长产业链,继续做大能源化工主导产业,着力推进能源资源的深度转化和就地转化,创新和多元化能化及附属产品,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入第二产业,推动城市化进程。(2)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出台支持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的承载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市化进程。特别是,榆林市地处边塞,与革命圣地延安相邻,发展边塞文化旅游业得天独厚。(3)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交通道路、文化教育、公园绿化、医疗保健、环境卫生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促进生产力向城市转移,为二、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城市化进程。
[1]赵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5,17(3):8-13.
[2]张翼,何有良.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4):9-12.
[3]陈立俊,王克强.中国城市化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17-20.
[4]刘勇,王莹,高建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互动研究[J].人文地理,2011,(3):71-75.
[5]韩雪,吴佩林,董文龙.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11):9-14.
[6]何伟,张小平,张志斌,等.区域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相关性——以甘肃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7):51-56.
[7]蓝庆新,陈超凡.新型城市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财经研究,2013,39(12):57-72.
[8]李小川.延边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机制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16):20-24.
[9]张大伟,刘博,刘琪.Eviews数据统计与分析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0]王艳.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F127.6
A
1673-291X(2017)35-0092-03
2017-09-21
榆林市社科专项资金规划项目(YLSKGH2016-18);陕西省教育厅科研专项(2017—2019)
闫树熙(1982-),男,陕西榆林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应用统计与数据挖掘研究。
[责任编辑 王燕文]